民俗作文(推荐14篇)

来源:瑞思作文网 6.26K

篇一:民俗作文

民俗作文(推荐14篇)

行通济,冇闭翳

罗梓轩

我的家乡在佛山。在这里,几乎每个人都知道“行通济”这个活动。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以及佛山市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活动,“行通济”的影响力已扩展到整个珠三角和港澳地区。“行通济”已成为整个珠三角的年度盛事。

“通七堡之游行,逸客寻春,任得渡头饮马;济万人之来往,曲桥跨水,艳称村尾垂虹。”

每到农历十五、十六这两天,家家户户都会扶老携幼,自清晨至夜幕,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手执灯,提着生菜浩浩荡荡迷至南走过通济桥,祈求来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届时,佛山万人空巷,几十万人走过通济桥。到了晚上就更好看了。通济桥的周边张灯结彩。而通济桥前的巨大牌坊上挂着几百个灯笼,呈现出红色。配上那南瓜般大、火焰般红的灯笼和人们洋溢的喧嚣之声,通济桥附近现着一股喜庆祥和的气氛。

“行通济”也是有很多的讲究的。400人们汇入拥挤的人潮,迈过通济桥牌坊,口中默念“行通济,右闭翳”,以修祈求时来运转。但凡是行通济桥的人,则要一次从桥头北岸走到桥尾南岸,不能折回复返,须由桥尾右傍大基而去,经尾窦到澳口,否则不吉利,同时也取一路通顺行好运之意。

“行通济,右闭翳”人来人往的通济桥,寄托着佛山人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和祝愿。

篇二:民俗作文

我的家乡在千岛湖,可我从小到大都不在千岛湖生活,唯有春节,我才会回到那个美丽的故乡。

在千岛湖大年七年级是要去祖坟前祭拜的。一般祖坟都建在山上,从山脚开始往上,越上面辈分越小,越下面就辈分越大。城里面是不允许放爆竹的,在农村里规距就没那么多了。为了让那些地下的亲人也感受到春节的喜悦,通常会放上一到两大串爆竹。这边的爆竹大而且长,点燃爆竹后,全村都可以听到那喜庆的“噼哩叭啦”的声音,为这个寂静的江南小村添上了几笔过春节的喜悦。而且这边空气好,只要看见哪座山上有青烟飘起,就说明了那户人家也在祭祖,这真是“祖坟上冒青烟”了,似乎也有了意寓来年“青云平步”的好兆头。

大年初五是要迎财神的,而“菜”的谐音正好是“财”,村里的人就会把一大把菜装进舞龙舞狮的道具里。通常只有几个村才会搞表演的,因为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不多了,留下的全是老人,所以都快成一座“空村”了。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往村里去过年,别的村都会聚到表演的那个村里专门去看那舞龙、舞狮。那些伴奏的人都围在舞龙的旁边围成一圈,有的敲鼓,有的击锣,吸引了不少人过来观看。那舞龙的人果然是练家子,一会儿做向上跳跃的动作,一会儿又低下来表演出龙俯下身子的姿态。最后便是最关键的了,只见那龙往高处一跃,刹那间,一大把绿色的菜全都飞扬在空中,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他们动作快而稳,脚下每踩一步,都能把一只龙的样子演得栩栩如生。

纯朴的民间风情无一不感染着每一个人。这便是民俗,朴质而热闹的。

篇三:民俗作文

游街的“火龙”

兰黄平

灯火辉煌,月色婵娟一支支油把,高高举起衬着这元宵更加热闹。古镇的人们跟着这只火龙去探寻未来美满的生活去追寻平安与健康。

锣鼓声,鞭炮声在耳边不断响起。家家户户都举着各家的油把前往莲花洲集合,当时才七岁的我牵着妈妈的手在人群中穿梭着生怕赶不到油把队。一支支油把发散出点点光芒映在池塘边,映在星空里,映在人们喜悦的脸上。“咦?怎么停了呢?”爸爸把我驾在他肩上,眺望过去人山人海在仔细看火龙的头在踏火堆呢!一群壮男驾着佛像,从火炭上飞驰而过,那火炭扑腾着星火在火炭旁飞舞着。

佛像从我们身边经过时大家都会朝着佛像拜一拜祈祷新的一年平平喜乐。看着每个人都有油把自己却没有心里蛮不是滋味母亲看见便允许我举上了一会儿。这大大的油把对于年幼的我很难操作,但举一会的油把,享一会的知足让天真无知的我十分的满足。

今年过后,又到了一年的元宵已经15岁的我还是一样对元宵充满着无限,向往与期盼。别说那香气扑鼻的汤圆;还是有趣的猜灯谜;更别说那好玩的剪纸,只有那举油把才能满足我雀跃的心。这次我可不需要牵着妈妈的手驾在爸爸肩上。我可以一人畅游在这“火龙”之中,去遨游去追寻幸福的路。不一样的是今年的元宵还有晚会,看着舞台上欢歌笑语手舞足蹈的人,让我这雀跃的心更加兴奋。

结束后,依靠在墙角的油把还未燃尽,熊熊烈火还在燃烧着如同我这雀跃的心久久无法平静。

2020年新冠病毒的来袭打破了我对还有不久即将到来的元宵期盼的心。街上空无一人,没有欢笑声,人们的脸上也没有了喜悦的笑脸,只有无奈。没有了锣鼓鞭炮声只有风呼呼的躁动声。本是繁星满天的天空也已暗沉下来,久久地沉睡着无人唤醒无人知晓。

今早到大街上,突然才发现许多测温的站点也已经撤去,我还愣了一下,呀,原来,春天来了,万物也复苏了!是啊,春天来了,元宵也慢慢朝我们靠近。心中的雀跃的心又开始蹦跳,我默默在心里期盼着再一次与火龙共同游街,让火龙去重新照亮。暗沉的天空,去点亮沉睡的繁星,让人们的脸上重新获得喜悦。

篇四:民俗作文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题记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自然而然,不同地区的人们也形成了他们独特专有的民俗。

在我们村里,老一辈人最看重春节和清明节。春节这个词被赋予了无限生机和希望。因此,在正月里,人们又设了一个节目,名为年例。每个村过年例的时间都不同意,有附近的村庄,却大多数会在同一天庆祝。

在当天早晨,人们就显得异常兴奋。年例对于他们是一个美好的祝愿。待到亲戚来后,便会进入自家的鸡舍里,挑选一只肥大鲜美的母鸡将其烫熟,拔毛后放置在一个盘子上,用竹篮提着,里面还有酒、立香、苹果等,踏着乡间小道去拜神。

进入神庙,扑面而来的是一股烟香味。待烟散去后,正坐在神庙中央的是菩萨。他坐在莲花座上,俯视着前来拜见的人们。

父亲先后将鸡、酒、苹果等供品摆出,又仔细地数了数立香的摆放位置,用打火机帮我点燃几根,万分嘱咐我不要摆错数了。

“千万千万要小心,别摆错地方了,每个位置都有其对应相的数量!”

我四顾环视,向父亲确认无误后,才小心翼翼地插上去。一时间,庙里又烟雾缭绕,父亲让我站在供台前,双手合十,闭上眼睛,内心诚恳地向菩萨许愿。这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当年老一辈人在这里许愿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人丁兴旺,无处不是对美好未来的展望。这并非是迷信,而是世代相传的文化事项。

正如春节,过去人们贫穷时,唯有在过年才会愿意将钱花在食物其余的事物上。一家人在过年可以吃一顿好的,买大红灯笼挂门前,换旧门神对联,给小孩买新衣服,放鞭炮,一年内勤俭节约留下来的大部分钱都用在这个节日上。久而久之,这也成了一种风俗,并一直延续到我们身上,也必将从我们身上继续延续下去。

不单单是家乡过的年例,其他地区也有独自的民俗,但无论形式还是讲究不同,都是前几代人对于安定、和谐、兴旺生活的向往。也许菩萨真的有帮他们,美好生活真的实现了,但在那座神庙中辛勤劳作的人们还未消失,菩萨是他们精神寄托,更是留给后人的指引。

篇五:民俗作文

龙舟

苏健佳

端午对大人们来说是忙碌的一天,对江河来说是汹涌的一天,但对孩子们来说是美好的一天。

每年端午,村里都会请龙舟队来比赛,优胜的队伍能获得一笔奖金。不过对于孩童的我们,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看一场精彩的追龙。

午饭过后,烈日当头,便是比赛之时,西江边远远近近都站满了人,擦着汗,撸起袖子,拉着友。便蹦蹦跳跳挤进人群中。铜锣声响,六七条龙像箭一样飞了出去,船上的鼓手用力击打着鼓。咚隆隆,船上的人肆意挥洒汗水,船员们仿佛像是一个人,每个动作都是惊人的准确,一前一后。宛如巨龙的双爪,刚开始大家都还势均力敌,一到转弯,未便有了差距,我们村子的队伍暂时领先,最后关头,聪叔叔的开心龙舟队。猛地发力,呼哧呼哧,像是把其他龙震慑似的拿下了胜利。

赛后,每每令我不快的,并不是我们村输了,而是听到人们说,如今年轻人都不肯参加龙舟队了,如今只剩下那些老骨头了,唯有这点令我觉得惋惜。

篇六:民俗作文

赶场

黄昊坤

赶场及家乡话的赶集,一般以小镇五天一次,大镇19天一次为主。

不同于赶集,赶场更具有地方特色,同时让人读起来更为亲切,每当到了赶场的时候。来自四面八方的村子里的人们会在鸡鸣时起床,来到最近的镇上。天未亮,村子便灯火通明,充满了快活的气息。

人们一般在当天不在家中吃早饭,而是来到镇上找一家餐馆就餐。人们不分彼此坐在餐馆的各个角落,有同桌的人也会聊上几句家常话。不同于城市,这一天人们之间的距离似乎消失了,每个人都是对方的亲人。

饭后街上车水马龙。人们在集市上购买各式各样的生活必需品,遇到熟悉的人还能砍价,唠唠嗑。小贩们吆喝着,一声接一声地,似乎在争着抢着比谁的声音响亮,谁卖的东西多呢。集市上的货物种类繁多从小到一卷纸巾一瓶酱油,大到三轮车,电动车。应有尽有,你看了准会眼花缭乱,不知买什么好。

这样热闹的活动一直持续到下午,人们才纷纷四散而去。

旧时贫富差距大,赶场让大山沟里的人们能接触到外面的新事物,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和心理。而现如今,赶场已不完全是为了穷人的生活,更多时候作为老一辈人回忆过去,同时鼓励年轻人奋发向上,努力奋斗,为祖国做贡献的引路灯了。

篇七:民俗作文

山歌

陈轩晨

山的那边,有座村庄盘踞在山坳里,阳光斜射入山中,村中的屋脊都发了光,镀了金边。这在鸡鸣之后,嘹亮的歌声便传唱了起来。

天刚蒙蒙亮,爷爷便呼唤我起床,说是要带我上山。眼睛仍旧惺忪,不知如何便被拉起,匆匆洗漱便出了门,反应过来时,人已经在山路上了。

走到一片松树林前,爷爷便对我说,这里在很久之前,是一个小戏台,下面便有前来戏耍的戏班子,一个村绑一个月,他们便在一个土砌的戏台上演。演的自然便是乡下土戏。那时我还小,便去那里看。小孩子嘛,三两下便学会了一些,我给你小唱一段。一语罢了,爷爷清清嗓子唱:“湍急河水向东去,楼上人哼着小夜曲儿——却不曾见楼下坐穷人——”最后一字拖得特别长。一收气,爷爷转过头来对我说:“我年轻的时候还唱过戏,那可是风流了一段时间。”语毕,笑纹在爷爷脸上荡漾开来。

穿过这一片松树林,来到一片较为开阔的草地。爷爷看着这一片草地说:“之前家里有羊的时候,我也经常到这里放牧,让羊吃饱。后来,羊被拉去成为公有财产,从此便没了下落。我仍旧记得那时的牧歌。”爷爷气沉丹田,开口便唱道:“山边的云彩草编的绿,风吹过山沟带水路,人说天边过云彩,我说时机真正好。”爷爷说:“该回去了吧,日照竿头了。”我和爷爷便回家了。

我突然想到,这歌声可别只有我一个人听到。

篇八:民俗作文

舞狮

邓盛林

舞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一般有两个人合作表演。舞狮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象征着长盛不衰,历代相传。

在过春节期间,在广场中围满了观众,随着锣鼓的声音,舞狮的节目开始了。舞狮的人十分卖力,舞得十分逼真,时而站起,时而趴下,头不停地摇动。眼睛一眨一眨,嘴巴也一摇一摇的,舞狮的队形穿插着,并列着交错着,时而腾空一跃,时而摇头摆尾,时而翻腾旋转,好一个焕发着朝气、充满力量的舞狮。

狮子如火花般的瞳仁寻视着,大口张大着,它忽然倒下,在地上打滚,又猛地跳起,跃上空中,将伸展铺踢,瞬时一个彩球划过,瞬间把彩球吞入口中。周围的人都欢呼起来,连年迈的老人都站起来鼓掌。

舞!舞!舞!每个姿势都充满了力量,洋溢着活力。舞!舞!舞!每个动作都有序,迅速,陶冶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舞!舞!舞!每个人的胸膛里的心,如一股燃烧的洪流。

舞狮表演就在高潮结束了,留给我们无穷的回味与欢乐

篇九:民俗作文

民俗

廖珂君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自从疫情暴发以来,数不清有多少个日夜在思念那片故土。好在今年总算回去。

进入村口,大块红色袭来,是红彤彤的灯笼,是蕴涵着人们对未来期望的对联,是处处张灯结彩的喜庆。沉重的敲击声传入耳畔,声音沉闷却不失力量,一声又一声,像在敲打着我的心,震撼着我的心。我循声寻找,原来是旁边一户人家捶打糍粑的声音。那动作,熟练稳重,有条不紊。糊状的米块在两人的配合下逐渐成形,变得有粘性,有劲道。不只是我,好多村民也凑了过来。两位打累了,旁边的看客也会帮下手,主人笑着称谢,并承诺蒸好糍粑后一定不会少他们的一份。

其实,像过年打糍粑的民俗还有许多。像年夜饭需有小辈装给晚辈,中秋节一起吃炒米…还有许多,但那更可贵的是一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时光,乡里乡亲互帮互助。

篇十:民俗作文

采茶戏

洪琦

蓝天白云,清风拂面,这样的意境让人的心也变得神驰起来。遥望茶山云雾绕,茶香醉心人神往,若隐若现采茶女,茶山人歌入梦来。

采茶戏是流行于我国南方干赣、粤、鄂、皖、闽、湘等省的本土剧种。关有近30种,是我家乡的特色,以江西为轴心,粤东北、鄂东南、闽西,皖南,湘东连成一片的采茶文化区。

采茶戏的音乐丰富多彩,可塑性强,乡土气息浓郁,风格特色十分鲜明。根据其调式,线路和功能作用的不同,分为茶腔、灯腔、路腔和亲调四大茶,简称三腔一调。

儿时看过几回采茶戏,但也少得很,在奶奶家乡里的戏台前的精彩,却从未忘记。山上云雾缭绕,山径蜿蜒曲折,零零星星散布在天带上,风还在轻轻吹着,这夜晚的天空看着它,心灵也被净化了,人都松弛下来。

迫不及待地望见了戏台的一角,心中一点点疲劳又消失了。隐约看到戏台上的人物,二旦一丑这俩旦,一开始上山采菜,手持菜篮边唱边跳。唱了一会儿,边上来了一个丑角,咿咿呀呀说上不停,手里比划着十分着急。

当年的戏记得不清了,但当时那放肆的快乐却是清清楚楚。

也许我念得不是那时的戏,而是那漫天的繁星,每一颗星星都映射着那时的人,被洗涤的,泛黄的事

戏仍在耳畔,久久不息。

篇十一:民俗作文

花灯中的迎龙

肖依诺

来到闽南生活,看着村里的“火把节”和街边挂着的花灯,让我回想起老家镇子里的迎龙。

在我六岁那年,老家的元宵节和闽南过的大不相同,我们从来都不吃汤圆,而是做一桌子丰盛的饭菜。对于那时的我来说,最在意的不是饭菜,而是7点之后小镇上的迎龙。母亲牵着我的手,从家往镇子上走去,我急切的拉着母亲,想让她走快点。镇子上挂满火红的灯笼,红灯高照。母亲应我的要求给我买了花灯,我拿着花灯站在街道一侧,只听见吆喝声越来越近,便知道,“龙”来了!

“龙”是由无数个板凳两两上下合起,用绳子连接的,又叫板凳龙足足有五十米长。龙头是由木头雕刻而成,雕刻的栩栩如生。“龙”会跟着最前面的龙珠跑。

看着“龙”向我走来,我激动得上蹿下跳,街道也变得拥挤起来,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叫声,“龙”跟着龙珠围着镇子绕来绕去,我撒开母亲的手,跟着龙往镇子里跑,母亲从不害怕我会丢,因为镇子小,就算走丢了,镇子里的人也会帮忙送回来。“龙”有时会光顾我们手上的花灯,时不时换动脑袋表示喜欢,跟着“龙”绕到八九点,“龙”累了,我也累了,便回去找母亲。回到家中,我便会拉着父亲,到院子里放孔明灯。现在想想多么怀念那时跟着“龙”奔跑的时光。

十一岁那年元宵,吃完晚饭已经是7七点半了,和母亲一起往街上走,边走边聊着早上发生的趣事,到了街上,到小卖部里买两跟荧光棒,戴在手上,等我们走出小卖部,“龙”差不多到我们跟前了,我们走上前,边说笑着边跟“龙”一起走。八点多一些,便觉得无趣,回了家。拿着父亲为我早早准备好的孔明灯,写下自己新的一年的愿望和期盼,放手让孔明灯自由的飞翔,带着我的愿望飞向空中。好像时间的推移使我看见“龙”便不再那么觉得有趣,已是习以为常,倒还有些怀念小时候追着“龙”跑的日子。

十二岁那年,因为疫情,早早的就下来了闽南,元宵火把节,少数的灯笼挂在树梢上。母亲不知从哪翻出了我从前迎龙时拿着的花灯和荧光棒,看着已经不再亮的花灯,仿佛从灯芯中看见从前那个追着“龙跑的我,别提有多开心了,可换做是现在,就算喜欢,也不会再和“龙”一起跑了,现在的我做事需稳重些,多想回到那个不用考虑稳重,一心只想追着“龙”跑,然后哭着让人送回家的时候。

好像人生总是这样,小时候可以无忧无虑地玩耍,好像不用在意任何事情;长大了就必须变得稳重。这个世界开始对我们有了要求,不再放任我们玩耍。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的成长、变化,不断地达到林林种种的要求以适应社会,立足于社会。要是有机会,我都想回到从前无忧无虑地和“龙”跑到半夜,明知不可能,但还是很怀念呢。

篇十二:民俗作文

家乡习俗

陈思衡

偶然在周末作业上看到关于“出花园”的文章,读来倍感亲切。潮汕地区有“15岁出花园”的习俗。

少男少女到了15岁生日,这一天会穿上红衣服和木履,各家会准备好一整只鸡,和各种动物器官,鸡肝,鸡心与猪肠,寓意这些人心中从此有了城府。

即使到了现代潮汕人也会为15岁孩子的成人仪式操办,可能仪式和流程删繁就简,可能只是父母带着你外出吃顿饭,甚至没有鸡,可能你本身也不怎么重视这种传统的成人礼,但他却是潮汕地区近百年来对传承对后代的一种美好祝福。传承不灭,记忆不灭。

出花园象征15岁之前,就和如同生活在花园无拘无束,离开花园,就代表周围的人认同你与他们能一起生活,离开花园,闯荡天下。从此就要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不再是之前自由自在的小屁孩。全国各地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成人礼,可能习俗,礼节不同,菜肴不同,但心意相通。不是让出花园的人背井离乡,而是让他寻找,奋斗出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承担成人的风雨,更有一番阅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的意味。

今年生日,我也年满15,将带着所有人的期许,扬帆起航。

篇十三:民俗作文

民俗

陈宇颖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每个民族都有其不同的风俗习惯也都有其不同的特色民俗,特色美食。

汉族,五十六朵花中最艳丽的一朵。大年七年级,大人们不会打骂孩子,不扫地,不向外泼水,总是怕将新一年的福气与财运扫走或是泼走了。

每逢春节,我都会回家过年。大年三十大家都会杀鸡杀鱼,煮红鸡蛋,买好冥币,往果篮里放上新鲜的苹果橘子,再放上一些五颜六色的糖果。地上走的水里游的都给烫熟了放进担子里。一家之主拿着两卷鞭炮前往祀堂。小孩屁颠屁颠地跟着等着祭拜完就能吃各式各样的糖果。

祀堂早在年前就翻修好了许多微弱的蜡烛火光照亮了范浅黄色时,台上摆满了挤压水果,朴素的农家姑娘穿着新衣。为石台摆着的观音菩萨与关公砖茶倒酒,身后的小孩也照着学拜一拜,再插上香,祭祀结束,门前便会放起鞭炮。噼里啪啦,爆竹火光照进堂内,小孩捂紧耳朵闭上了眼,像是在对堂内的神明许愿。

汉族农家人对古代神明的寄托一代代流传,至今他们也用自己的双手实现了对他人的寄托。

篇十四:民俗作文

佛山剪纸

李钜铭

逢年过节佛山的超市,总少不了过节的装饰。春节时,最受欢迎的便是灯笼了。灯笼,通常像一座亭台楼阁,里面有许多场景,霸王别姬,仙女座桥…这些故事,有美好寓意,就像灯笼里含着的佛山的剪纸艺术般。

佛山的剪纸艺术并不是用指甲刀来剪,而是用特制的刻刀来剪。佛山的剪纸艺术讲究剪得丰富却剪不断,所以做一件作品要经历许多困难,这是有些像十年磨一剑。

在我的记忆里,剪纸从来都是比较陌生的,春节时我才有机会窥见。外公对剪纸有着深深的爱意,似乎曾经离别家乡吧,每当春节,他总是第一个挂起灯笼的,大红灯笼里的剪纸是每年都有不同的花色,比如前年是年年有余,今年是烽火戏诸侯。他在最后几年总挂一些重复的灯笼,像是在怀念过去,怀着热爱家乡的心。我相信坐在桌子努力工作的人们也在怀念家乡吧。

写到最后,突然想起一首歌——就是故乡甜。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