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习俗作文(推荐6篇)

来源:瑞思作文网 1.18W

篇一:乡土习俗作文

乡土习俗作文(推荐6篇)

故乡之土,中华之根

吕诗原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十五之夜隔窗对日,在外漂泊的游子心念故乡。启炉灶,乡土煮汤方得魂归故乡。诚然,城市文化与乡土习俗不乏冲突,但在我看来,只有乡土习俗能延续传统文化,乡土文化不可取代。

自我们小时,乡土文化就耳濡目染,涤荡我们的缺点,塑造我们的心灵。朴实、勤恳、诚实、善良……这些品质,或是家人们的谆谆告诫,或是老师们的循循善诱,但终归有几分乡土气息。有了乡土习俗,中华人民方能守住乡土文化,将中国精神代代相传。

乡土习俗,纪念与尊重

放爆竹、吃饺子,正月七年级人们欢欣鼓舞,饱含对未来乐观的期盼;吃粽子、赛龙舟,五月初五人们踏青山野,承载对屈原忠君爱国精神的传承;登高望远,遍插茱萸,九月初九人们孝敬长辈,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责任感、亲情、乐观的生活态度,皆是乡土习俗一代代传承。没有了乡土文化就像猛虎失去了皮肤,“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乡土习俗是文化的纪念,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是中国发展不可或缺的一块基石。

乡土精神,发展与富强

乡土习俗中隐藏的乡土精神,孕育了一代代伟人。湘西地灵人杰钟灵毓秀,由沈从文著《边城》文坛夺魁;浙江文化深厚,有鲁迅救亡图存,救活危难中的中华民族,乡土精神即是中华精神的基础。中华精神是中国发展的发动机,“从师夷长技以治夷”,到“蛟龙”入海,“嫦娥”升天,数代中国人英勇献身,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依靠的仍是传承的中国精神。无论何时,无论何地,身居高位,不可忘本。

但乡土习俗仍有陋习,这是我们无可置疑的,为了适应当下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风云多变的国际环境,乡土文化也要去芜存青,老瓶装新酒。发扬更完备、更伟大、更坚持坚不可摧的中国精神。

“前世不忘,后世之师”,历史给我们乡土习俗,传我们中华精神。我们更应传承发展这一份珍宝,让我们的祖国在繁荣富强之路上越走越远!

篇二:乡土习俗作文

寻乡土根,生创新树

李丹

历史长河漫漫,时代潮流滚滚前行。几十年,沧海桑田。乡土习俗与社会发展似乎成为了一对矛盾,但依我来看,寻得乡土根,同样可以助力时代发展,让创新发展之树焕发勃勃生机。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文化古国,千百年来都以农业为发展基础。广袤无垠的土地养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这样的农耕文明所孕育出的传统文化习俗就是我们的根,是我们不能丢弃的民族精神。

农村人的乡土气息是土地给予他们的独特标志。脚踩黄土,背顶青天,与土地的深度融合,打造出了农民的质朴与执着,更形成了让现代人所向往的田园文化。随着网络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短视频软件应运而生。网红李子柒便很好的抓住这一时机,将中国传统乡土文化展现给世界人民。人们生活在快节奏,强竞争的世界,对于慢节奏的生活心驰神往。视频中李子柒的生活便是都市人们所渴望的:春日摘草种瓜,夏日捉虾吹凉,秋日采菊酿酒,冬日骑马踏雪。李子柒将生活过成了诗,将中华传统乡土习俗运用到极致,打造出时代新潮流。

一方水土,一方风情。乡土不仅是文明的源泉,更是人们的情感寄托。正月十五,吃元宵,赏花灯;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八月十五,吃月饼,赏圆月;大年三十,阖家团圆,欢度春节。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承载了一代代人的美好记忆。时代的发展不应将它们磨灭,而应该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食品经济,开办文创事业,举行娱乐活动,传统节日的继承为新经济发展开辟多条途径,促进各行各业创新发展,为时代发展注入新活力。乡土经济的发展是乡土习俗与社会发展相融合的最好例证,它证明了乡土习俗从来都不是制约社会发展的障碍,而是社会进步的助燃剂。只要我们发现传统习俗的美,懂得传统习俗与时代的结合,就会开辟不一样的新天地。

从古代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如今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二十四节气一直是农业生产的根本准则,像这样的传统习俗是任何时候都不能被我们抛弃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乡土习俗的滋养,也只有乡土习俗才能让中国创新发展展现中国特色。

请寻找我们的乡土根,让这一片乡土孕育出时代之树,让中国屹立在世界之林。

篇三:乡土习俗作文

乡土•向途

李宣仪

乡土,人生养处为乡,衣食来处为土。五千载衍于农耕的中华民族,只乡土二字,即足以概述华夏先人的大半人生。而当下,一个流动而讲求新潮的时代里,乡土似乎被重读了“土”字,成为一种城市机体对外来异物的排斥,成为一种羞于启齿的隐秘的愁。殊不知,乡土是你我向来之途,而沿袭至今的乡土习俗,亦是文化生命未来不可离弃之路。

乡土习俗,是文化沃土对一个个体的温存。

社会的发展下,城市在高速运转,人是其中的零部件,不可停工。唯有创造效益,才能阻止人如货币一样贬值。而归乡,故乡的山可以安然容纳归容疲惫的身与渴睡的眼,故乡的亲人依旧俗煮一把清水面,念着“拴下了……”的旧词,一如往日。像金特写着他的故乡,像鳜膛弃写着他在城市的流亡,乡土是这两个执笔之人共同的向往。而乡土习俗,作为一种稳定而富烟火气的生活仪式,包容着一个个微小个体的柔软脆弱,告诉每一个行路之人:归处仍在。

乡土习俗,是文化城池对一个群体的庇护。

自芝加哥唐人街春节的灯火到海外华人集资仿建的客家土楼。远离故乡的群体,在异乡一同描摹故土的模样。异国土地上一幢小小的家乡建筑里,人们数着日子将乡土习俗循旧例提上日程,将家乡的年节汤菜端上餐桌。乡土习俗,守护着一个个群体共同的文化记忆,紧系着游子与家国不绝的血脉连牵,为群体留存文化的可寻之根,可附之骨。

乡土习俗,是文化精魂对一个民族的支撑。

千年传承而至今日,乡土习俗与文化已成一体,骨血相融密不可分。乡土习俗未失时,我们从寒食入喉时,忆起子推刚毅忠士心,从粽叶飘香时忆起屈子清高文人骨。倘若乡土习俗不复,区区课本上油印文字三张,还足以让人们记下千年以来藏蕴其中的华夏精神与文化薪传吗?乡土习俗,是传统之根脉,是文化之积淀,是中华所以为今日之中华。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乡土习俗富集了百代先人之传承,已成当今不可失不可弃之文化财富。

留存乡土习俗,续向来之途,取其至精至美处沿袭,传文化薪火,继乡土温度。愿未来的百代炎黄,仍能一如今日你我,于习俗中醉情乡土,追忆向途。

篇四:乡土习俗作文

沉舟侧畔才有千帆过

吴烁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那么未沉的舟与未病的老树也要成为社会发展的牺牲品吗?

乡土习俗必定有好有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必由之路,零和博弈无异于自掘坟墓,为了发展失根失智,真的划算吗……留住乡土,留住本根。

费孝通说:“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后。”顽固和落后,在她眼中成为了生存机会上的威胁,这句话这样看来并没有什么错误,那换回原剧中则是习惯和经验,是生存机会上的威胁,这样看来,这句话的存在就十分可笑了,他对乡土中国的理解过于片面甚至偏见,我认为他所言有失偏驳。

中国是一个拥有千年不断不停发展历史的泱泱大国,乡土习俗也随其不断发展流传。寓意吉祥的年画剪纸,寓意万事如意,万事顺心的如意都体现了乡土习俗被人们寄托的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过年时张灯结彩,张贴对联,大红灯笼高高挂,都蕴含着劳动人民对乡土习俗的喜爱和信仰。

乡土习俗,从字面上看来,本就不适用于所有人,那些本就不支持,没有适应过乡土习俗的人,更应该试着了解,而不是武断的选择不接受。乡土并不单纯就意味着落后,它代表着本根,寻根是无数志存高远,学有所成的游子们的夙愿,家乡的庙会,家乡的社情,家乡的方言,特殊的接风洗尘方式都是乡土味,是游子的思念,美好的回忆。

我们处在复杂多变的时代之中,社会发展奔流不息,瞬息万变,我们如何不迷失自己呢?这些乡土习俗会否使我们念起初心,回归本真呢?近年来,乡村旅行逐渐兴起,人们对城市生活感到厌倦,到乡村去体验慢生活,感受乡间的古朴宁静,体味独特的属于乡村的美好和文化,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回归城市生活。由此观之,乡土习俗与社会发展并不冲突,反而有助于促进城市发展。

乡土习俗向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若将其剥离中国传统文化,也会伤及本根社会发展的影响者从来不是乡土文化,乡土习俗也从未将社会发展视为仇敌,发展不一定意味着高尚;土与俗也不一定代表着落后。

希望所有人都能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乡土习俗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利用乡土习俗对社会的精神作用更好的发展社会,共筑美好未来!

篇五:乡土习俗作文

不忘乡土根,变通迎变迁

刘蕴晗

今时不同往日,万丈高楼平地起,城市化率年年创新高;新时代新生活,摩登青年过庆圣诞,乡土节日岁岁更萧条。身处全球化、现代化的新时代,当新城人潮涌动而旧祠无人打理,当国人生活日渐西化而传统久被淡忘,我们更应寻回乡土之“根”,并与其巧妙变通,以迎时代变迁。

回首过去,乡土习俗价值高。从江南水乡赛龙舟、观海潮的清新,到黄土高坡油泼面、信天游的粗犷,再到林海雪原、南岛椰林……各放异彩的地域传统有着同一个名字:乡土习俗。这些习俗有个性而又有共性,都是传统文化的珍贵延续、民族精神的生动载体、中华团结的重要纽带。“迎灶神,吃饴糖”与“正月不剪头”等延续已久、广为传播的乡土习俗,总能给身处钢筋水泥森林中的人们一丝朴素而温暖的慰藉。然而,背离了时代潮流、腐朽落后的陋习与所谓经验之谈,只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文化前行的负担。因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尤为重要。

立足今日,乡土之根不可弃。依托浩浩黄河、滔滔长江,作为农耕文明的华夏文明,发展之路上不可缺少优良的乡土文化。若无“爆竹声中一岁除”的团圆除夕连接,遍布天下的中华儿女何来齐聚共庆的温馨?如没有“我心归处是故乡”的故土情结牵引五湖四海的爱国华侨哪有勇助家国的坚定?斗转星移,岁月变迁,乡土习俗不可弃,乡土之情不可忘。倘若我们能为乡土习俗注入时代精神,用电子炮仗的无烟代替造成污染的迎新爆竹,用线上相见的安全快捷代替疫中聚集的危险,与时俱进,乡土中国必能在发展中辉煌,在传承中永恒。

放眼未来,顽固糟粕不可留。“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经验之谈固然正确,社会变迁下落后习惯的顽固不化更令人哭笑不得。从小说中亡女菊英被配冥婚的惊悚凄然,到现实中驱鬼降魔仪式的迷信愚昧,不再适应时代的乡土习俗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甚至会阻碍其发展。适逢百年不遇的重大机遇期,经验可听取,顽固需变通,而对停滞不前的落后习俗和固执己见的“长老”“前辈”,我们应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精神,“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态度,辩证看待前人思想经验,摒弃与社会实际不再符合的成规陈说、落后的习俗习惯,因为前行的路,是在我们自己脚下。

华夏正崛起,故乡情相连。不忘乡土根,变通迎变迁!

篇六:乡土习俗作文

守乡土之精华,焕传统之新意

王怡宁

从“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近乡情怯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深切眷恋,体现的是对乡土的深切思念;从煮乡土来缓解水土不服的土法到不曾舍弃忘却的家乡风味,体现的是对传统的坚守本色。而如今城市化的加快,不少城里人以“土气”来蔑视乡下人,而乡下的人们也在城市文明的席卷之下迷失与怀疑着自我乡土文化的价值。乡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延续,还是社会发展的阻碍?其实只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乡土习俗自有其传统本真的价值,在创新中焕发新意!

乡土文化在物体现为一定的物质载体,在情体现为一定的文化的传承。无论是小桥流水、江南民居,还是大漠戈壁、蒙古毡包,都作为乡土的物质载体,将人们的情感与这片土地紧密联系,传统文化就在其中孕育传承,生生不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乡土自治与国家政治相结合的传统,“家齐而治国,治国而平天下”的训诫,家风的流转,“耕读传家”的价值观念蕴含在乡土习俗中,口口相传千年,“食不言,寝不语”等习俗风尚为我们耳熟能详,这也正是乡土习俗精华延续的结果。一代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举杯停箸的乡间筵席上传承,一代代美好品德在习俗中延续,优良家风、传统文化早已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之中。取其精华、去芜存菁,只要乡土习俗还在,我们与泥土的纽带就不会断裂,我们与传统优秀中华文化的联系就不会断裂。

诚然,乡土习俗在传递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有一定的落后文化阻碍了发展,亟待改造和剔除。如费孝通所言:“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并不能靠经验做指导,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后。”这也就是说,保护传承乡土文化不意味着全面继承、抱残守缺;也不意味着要紧随城市风尚,盲目改造,这必然会带来乡土习俗的流失与无所适从。其实,创新与传承并行不悖,传统文化可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保留乡土习俗与利用技术创新亦可相映成趣。君不见李子柒利用短视频传播乡间生活、传播文化,君不见非遗传人与企业合作生产文创产品,展示风俗。一个个古香古色又趣味十足的产品背后蕴含的是智力与能力的创新,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守乡土之精华,焕传统之新意,我们既要对乡土习俗保护和传承,又要及时改造剔除其落后成分,乡土习俗的保存,不应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乡土习俗的创新,应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