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北民俗的作文(推荐15篇)

来源:瑞思作文网 3.29W

篇一:关于东北民俗的作文

关于东北民俗的作文(推荐15篇)

王汉奇

如果你来我们老家东北。就会发现有许多的民俗,每个民俗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也包含着东北人民的情感。

东北民俗承载了东北人的热情。

在东北,只要你到附近的公园走上两圈。就能听见“咚咚锵,咚咚锵,叮咯咙咚呛”的锣鼓声震耳欲聋。“噼噼啪啪”的打竹板声、“嘀嘀答答”的唢呐声一起上阵。公园中央,不约而同地一拨儿接一拨儿秧歌开始上场。爷爷奶奶们都携手而入,穿着花花绿绿的绸子做的秧歌服,画着浓浓的夸张的妆容。扭秧歌时,一手拿起扇子,一手拿着手绢。左一扭右一扭,有趣极了。那整齐划一的动作,使身后不知什么时候聚来了众多的大姑娘与小伙子。有的还被热情的东北爷爷奶奶,拽入队伍中一起随着锣鼓声,热热闹闹地也跟着扭起来。扭得好看的像神仙姐姐一样轻松自如,动作有形,看着非常舒服,扭得不好的像步履蹒跚的老人,惹人开心地发笑。使过路人目不暇接,虽然他们的穿着,身份都不同,但是他们的脸上却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就是东北秧歌的魅力,在强身健体的同时还能愉悦心情,扭的人开心,观看的人更开心。

东北民俗寄托了东北人的希望。

东北传统年俗,农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这一天,有一种叫做“赶五穷”(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的风俗。在当天,人们常常欢聚一堂,煮饺子,吃饺子。虽有些人忙忙碌碌,但总要吃一口饺子。人们在破五那天还要祭五路神,就是户神、灶神、土神、门神、和行神。接财神时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并且人家家里都会吃一条鱼,每当我想吃鱼头或鱼尾,总被姥姥制止。原来鱼头和鱼尾都不能吃,因为年年有余。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因此,每到破五时,天刚蒙蒙亮,我就被震耳欲聋的响声震醒。小窗外眺望,小鞭,二踢脚,窜天猴等一一俱全。我怎么能“坐以待毙”?我拿上鞭炮、打火机。像一只离弦的箭一样,窜出了家门来到空旷处,点燃了鞭炮。虽然鞭炮声很大,震的人很不舒服,但我也乐在其中。这是年的最后一天,鞭炮却显得格外热闹,千家万户都欢聚一堂,感受着其乐融融的幸福。这个节日有些封建迷信,但也十分有趣,表达了东北人民想要脱离贫穷,对未来的美好希望。

东北民俗体现了东北人的智慧。

在东北农村有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就是窗户纸糊在外面。这体现了我们东北人民的绝顶聪明。东北人怕窗户纸糊在内,主要是因为东北冬季寒风凛凛迎窗扑来,如果把纸贴在里面就会吹掉。这也让外国友人为之惊叹。虽然现在早已有了玻璃,但仍有部分地区使用窗户纸。这也肯定了东北人的智慧。它在东北人的心中是根深蒂固的、好用的。

东北民俗承载了东北人的热情、寄托了东北人的希望、体现了东北人的智慧。

篇二:关于东北民俗的作文

李宗泽

我奶奶家住在东北林区,早几年这里都是大片的平房,虽然现在都是楼房了,但这里至今还保留着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

以前他们住的都是火炕,它就是冬天的守护神、暖宝宝。它既能当作客厅的沙发、又能当作餐厅的椅子、还是卧室的大床。东北人都很好客,尤其到冬天农闲时,人们都爱串门。白天来人去客,大伙都盘腿围坐在火炕上,磕着瓜子、唠着家常,一晃小半天就过去了;吃饭时,一家人坐在火炕上,围在炕桌边,吃着小鸡炖蘑菇、大鹅炖酸菜、猪肉炖粉条……晚上睡觉,就更热闹了,一家人挤在一铺大炕上,就算窗外多么寒冷,睡在热乎乎的热炕头上,都不会觉得寒冷,在炕上,躺着、聊着,渐渐睡去,可如今却告别了那温暖的土炕。

现在虽然都住进了楼房,但他们依旧热情,好客。谁家做了美食,就会送给左右邻居,他们依旧热爱串门,一起唠家常、打牌、跳舞。

奶奶是秧歌队的一员,每到新年来临之际,也是她最忙的时候,大年七年级早上,她就和伙伴们,去各个机关团体演出。去年我跟随奶奶的秧歌队,看见了他们热情似火的表演。在冷冽的寒风中,把那热情的敲锣打鼓声传如人们的耳中,这是我第一次看见过年的扭秧歌团队上门演出,他们穿着鲜艳的服装,画着夸张的浓妆,有的人踩着高跷,但却十分灵活,他们好似烟花一样绚烂多彩。听奶奶说,扭秧歌最开始是农民插秧劳作时,为了缓解疲劳而一起唱跳的娱乐项目,既是迎接春天的到来,更是在为小秧苗注入力量。随着时间的演变扭秧歌变成了一种歌舞形式,为人们的空闲生活添资添彩,但随着各种新型文化的注入,年轻人不再关注扭秧歌,但是它却变成了广场舞大妈的最爱,它融入了现代生活而不是渐渐消失。

东北的民俗中充满热情豪放,对人对事都是真诚,如果你想了解这块白山黑水的土地,那么就跟我来吧。

篇三:关于东北民俗的作文

丰富的东北民俗

曹桂赫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哪都要讲究因地制宜,在中国东北,也造就了许多民俗。

民俗一,火炕。由于东北特殊的地理差异,导致这里冬天异常寒冷,促使智慧的人们发明了各种御寒器具,最为经典地就是火炕,这种砖制结构,内部烧秋收后的玉米糠,玉米杆儿等植物,通过燃烧使火炕表面温度升高,达到御寒作用,东北用火炕最多文字记载出现在《旧唐书。东夷传》,当时“其俗贫寒者多,东月皆作长坑(炕),下燃温火以取暖”,天气严寒,他们就坐在炕上取暖,过着舒服的日子。在农村,这种火炕更为普遍,几乎家家都有,到了城里,电褥子已经取代了传统火炕。

民俗二,二人转。说起二人转,有人会联想到京剧,但二者是有很大区别的,二人转是曲艺,一人演多人,京剧是戏曲,一人演一人,二人转采取夹叙夹议。通常我们看到的二人转都是富有舞台灯光效果,人物穿着十分艳丽,有的手中会有手帕,表情十分到位,唱腔式的表演吸引了老一辈人的喜好,成为了老一辈人心中不朽的经典。

民俗三,小鸡炖蘑菇。是以干蘑菇,鸡肉和粉条为原料做成的菜肴,在东北十分流行,蘑菇大多用晒干后的榛蘑,用作炖菜,与鸡肉搭配后,便食物味道更加浓郁,既有大山中的菌味,又有鸡肉的荤味,实为美味佳肴也,在冬季的东北十分流行,还有活血祛寒,预防风寒侵袭的作用,又美味又健康。

东北的民俗可不止这些,好玩儿的,好吃的,好看的尽在大东北,欢迎每个人的到来。

篇四:关于东北民俗的作文

白悦瑶

在很多人心中,东北是一个很“土”的地方,那里人们的语言,行为,都不是十分得体。但如果真正了解东北之后,你就会发现其实东北的人们很朴实。

都说好吃不如饺子,但这句话应该是对应北方的,听南方的朋友说,南方过年是吃混沌的。在东北,很多节日都吃饺子。过生日要吃,冬至要吃,小年要吃,大年三十也要吃,一吃还要吃三天……但这些也并非是所有东北人都做的。

东北的习俗在乡村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乡村快过年时,有的人家要杀猪,亲戚邻居都来帮忙,杀完后,这家人就会做一桌满汉全席,请大家吃饭。临走时还会给大家分一些猪肉。

在东北有一个词叫赶集,多在农村,每个村都有固定的一天为集,每周一次。大街小巷都是商品,有卖饰品的,有卖衣服的,有卖食品的,还有玩具等等。这一天商品全,价格便宜,人多还热闹。小孩都嚷嚷长辈买糖吃,小姑娘围着卖头花的摊子这个好看,那个好看的。大人们就想着多买点水果,蔬菜。赶集给人们平凡的生活添加了几分色彩。

北方的冬天也是非常有趣的。姥姥家附近有条河,冬天就结了冰。小孩,大人都喜欢在冰上滑,用东北话叫“打出溜滑”。一不注意,摔个四脚朝天,冬天穿的衣服厚,也不怎么疼,一同玩耍的人都不会关心摔疼了没,而是在一旁哈哈大笑,摔倒的人也不跟他们生气。

剪窗花是姑娘们喜欢做的事,一群姑娘精心设计,经过漫长的制作,在春节那天贴在窗户上。一走一过的人们看到就说:“你看,那是谁家啊,剪的窗花可真不错”。

早些年,东北人都喜欢扭秧歌,小曲一放,就知道这是东北的特色。不过近几年大多都是年纪较大的喜欢扭秧歌了。说来说去这些都是一波人,小的时候自己哼着小曲在炕上扭,大人见了一笑。等到年纪大了,就有一帮人去空旷的地方,放个小喇叭,全村人都听得到。

在很多南方人眼里,东北人有一股“农村”味,但我敢保证,只要你在东北待上一个月,你绝对不会这么想了。

篇五:关于东北民俗的作文

大话东北

雷懿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那里有漫山遍野,大豆高粱……”回想起这首有趣、通俗的民歌,我也不禁发笑。想起来,这首歌和我还真有点相似呢!

东北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就要数秧歌了。秧歌队中欢快活泼的唢呐声、锣鼓声,在半空中被舞动起来的绸带,马上把我吸引到了队伍最近处。只见队伍中有的男男女女都穿着红色或桃红色的上衣、绿裤子,上再戴上朵鲜艳的大花,别提多精神了。有踩高跷的,有舞旱船的,还有迈着轻盈脚步扮演成神话人物的。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还有很多不知名的仙女。我最喜欢的是扮孙悟空的那位叔叔,当他路过我身边时,还拉起我的手,让我到队伍中和他一起扭秧歌。我开始很害羞,但是看还有很多小朋友已经加入其中,我也就鼓起勇气跟着鼓点一起扭了起来。队伍的四周满是观众,唢呐声不时地变化,不断地传来掌声和喝彩声。每个人脸上都布满了笑容,这样愉快的气氛一直持续很久。每次回忆起这次活动,我的心里都充满了快乐。

话说东北的美食最有名的就要数小鸡炖蘑菇了。妈妈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小鸡炖蘑菇,汤的上面漂着一层黄澄澄的油,一块块让人垂涎欲滴的鸡肉,深黄色的鸡肉与淡黄色的鸡汤结合成了一道人间美味!对了,还有清香四溢的蘑菇,蘑菇呈咖啡色,用小刀在顶部划了两个口子,这样美味、营养就更容易进去了。

说了这么多该尝尝了,我夹了一块蘑菇刚放进嘴里,咀嚼一下,就有很多汁流出来,那营养价值可高了,紧接着我又来了一块肉,那滋味更香、更鲜。

鸡汤把鸡肉的营养、鲜味以及蘑菇的爽滑、鲜露都综合了起来,另外还有小葱的醇香和生姜的辣味,让我胃口大增,喝了整整三大碗,我觉得这世界上只有小鸡炖蘑菇最合我的胃口了!一锅小鸡炖蘑菇下肚,嘴里却还有鸡肉与蘑菇的余香。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东北文化定会广泛在华夏传播。

篇六:关于东北民俗的作文

王子睿

在我的家乡东北民间有着许多民俗,其中一些与冬天的寒冷分不开关系。

为了抵御这冬天的寒冷,炕变为人们不可少的一件物品。东北气温普遍较低,冬天里,风刮在脸上如同刀片刮在脸上一般带着阵阵剧痛。炕很硬,像一块石板一样,虽很硬,但却充斥着温暖,那是因为炕底部与厨房连通,做饭时,热气就顺着底部到了炕的位置,常常是做完饭后,炕就暖和了。躺在炕上,温暖驱散了体内的寒气,那感觉十分美妙。在这炕上睡上一觉却也是充满了诗情画意。随着暖气和地热的普遍,城里再也见不到炕。而乡下却也是很少见,睡在柔软的床上,却觉得少了炕上的那一份温暖。

为了应对冬天里的食物短缺,东北人储秋菜。并且制作酸菜。冬天的寒冷令食物变得难以保存,这时各家各户都会腌制酸菜,每家每户都会在门口放上一口大缸,每次走过都会闻到酸酸的味道,近年来却很少有人特意去腌酸菜了,传统的腌酸菜逐渐被那货架上的酸菜所取代,虽同为酸菜却少了一份味,那种传统的味道。

为了在冬天湿滑的路面上更好地行驶,东北有着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爬犁。爬犁是用几头牲畜牵着一块木板,木板上有着座位,坐在上面,顿觉刺激,在冰上畅快地行驶,体验着寒风拂过脸庞的感觉,凉丝丝的,但却并不太凉,转瞬间就穿越了无数座小山坡,在冰上毫无打滑之意,在我眼中,这已是在冬天里最好的载具,这已是每个东北孩子的欢乐。悄无声息地,这爬犁也少见起来,估计是交通的快速发展最终让爬犁失去了竞争力从而导致了他的覆灭。在冬天,走在街上,向一旁看去。总是感觉少了点什么,可能就是那消失的爬犁吧。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民俗逐渐地被人淡忘然后消失,所以将民俗传下去,使属于东北的文化永垂不朽。

篇七:关于东北民俗的作文

逐渐消失的东北民俗——东北十八怪

马思宇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着上下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所流传下来的传统与文化民俗自然也是不少的,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东北,就祖祖代代流传着东北18怪。

东北18怪是什么?下面我来为大家详细介绍:一、女人叼个大烟袋;二、窗户纸,糊在外;三、养活孩子吊起来;四、草苫土房篱笆寨;五、烟囱贴在山墙外;六、除病驱邪萨满舞(俗称跳大神);七、火盆上炕烤爷太;八、百褶皮鞋脚上踹;九、双腿没有单腿快;十、嘎啦哈姑娘爱;十一、冰上钓鱼单线拽;十二、南北大炕对脑袋;十三、不吃鲜菜吃酸菜;十四、家家户户有酱缸;十五、上贴饼子下炖菜;十六、年节喜庆吃豆包;十七、大碗白酒轮着喝;十八、大姑娘上树比猴快。

在这东北18怪中,由我来为大家详细介绍两个:第一个内容养活孩子吊起来。这是人相信有很多同学就会有疑问,为什么养活孩子要掉起来,生下来的孩子放在摇篮里摇或者放在婴儿车里,但是民俗是从老一辈那里传下来的,那时候没有婴儿车和摇篮,那怎么办呢?聪明的东北人民就想出了一个方法:那就是把孩子放在一个小框里,然后用绳子把框栓到房梁上,根据秋千的原理仿造出一个摇篮,这样做既给孩子一个舒适的休息空间与睡觉的居所,也防止了在父母不在家的时候有野兽把孩子吃掉,这是一举两得。

第二个内容是大碗白酒轮着喝,过去关东人亲友聚会,招待客人或者红白事儿,尤其在农村,饭桌上除了丰盛的美味佳肴,更重要的是一大碗白酒大家轮着喝,喝光再满,尽醉而止。东北人大碗喝酒的习惯,和过去关东的气候和人的性格有关。尤其是冬天,外面天寒地冻,忙碌一天。坐在热乎乎的炕上,喝一杯刚热好的白酒。是再幸福不过的事情了,出门做客带着的也是一罐酒,毕竟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兄弟坐在一起,把酒言欢,促膝长谈更快乐了。直到现在,东北人也以豪放的喝酒方式,在中国各省份酒量大的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更是传出了“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抿一抿”这一网络金句。

但是现在这些民俗在慢慢的消失,为什么呢?当今我们住在高楼大厦中“养活孩子吊起来”这一民俗还需要吗?其实不单单是这一个民俗,整个东北的民俗,甚至全中国的民俗,都在因为时代文化的进步发展而慢慢的消失,真的是一件好事吗?这难道会被称之为优胜劣汰吗?有没有可能在100年后,50年后,这些民俗我们只能在博物馆中看到了呢?

答案不从而知,但我认为民俗是承载了我们老祖宗文化与知识的结晶,我们作为他们的后人,应当将这一结晶流传下去,而不是任凭他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只存在于书里、博物馆里,所以请了解更多的民俗吧。

篇八:关于东北民俗的作文

吴佳航

一场冬雪,寒风凛冽,是冬天来了。雪是中国东北的名片,闭上眼去细细感受,好像能感受到剔透的精灵在向你诉说,诉说他的寂寞。

案台上总放着一盆冰得透彻的水,与盆的金属光泽一综合,让人更感刺骨,里面却安然地躺着七八个穿了黑紫色衣服的小家伙,就快要飘起来了,外面都裹着一层薄薄滑滑亮亮的冰衣,是它想以冷御寒?还是要保存汁液的甜美?总有孩子心急,趁大人不注意就往放小黑家伙的那盆边溜,用手指的力量往里按压,按碎晶莹的冰外衣,草草地扔在地上,一会儿就都化成水了,小孩儿拽着梨把,高高举起梨子,就着急急忙忙往嘴里送,虽说牙齿被冰的直直地酸痛,但舌尖上传来的丝丝凉意,甜甜的味道却足以让人忘我了。是了,这小黑东西就是冻梨了。秋天熟透了的梨子在原有的果香上又多了几分冰凉,孩子刚想叫哥哥姐姐一起品尝,才想起他们早就去外地求学、工作了,不再留恋东北冷得叫人打颤,并不发达的现状了。

冻梨和窗外飘飞的雪花招手,雪花也就替它去看看银装素裹的世界的另一番风景。零下三十度的室外,冰块儿早都冻得硬邦邦的了,把冰块上面的划痕磨掉,就像水晶一般透亮。冰雕是东北冬天的一大景观,再冷的天气也有如织的游人争相去观赏,那必定有过人之处。当你踏进两旁摆满栩栩如生的冰雕小路,真像进了东海龙王的龙宫。孩子、大人、老人都爱去看,人情的温暖,把寒冷烘托得比江南之春还热乎。吃冻梨的小孩儿心头一酸,又想起以前过年,哥哥姐姐带他一起去看冰雕冰灯的无忧无虑时光。小孩儿呆呆地望着看冰灯的热闹人群,看着这美丽的冬景,心想下一个吃冻梨看冰雕的冬天哥哥姐姐一定会回来的。

篇九:关于东北民俗的作文

邴思齐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那里有漫山遍野,大豆高粱……”

每当我听到这首通俗、活泼的民歌,我不禁发笑。细细想起来,这首歌和现实真的十分相似呢!我的老家在东北农村,现在生活在长春,是个地道的东北人。有句俗话说的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东北还真是个与众不同的地方。东北人的豪迈热情自是不必多说的,家家之间就隔一小面砖墙,平日里站在院子里就可以和邻里欢笑畅谈,实在让人羡慕。从乡村的房屋来说,红砖大瓦房是标配,大瓦房里可谓是别有洞天。

进入东北大瓦房,首先迎接你的是两口超级大的大铁锅,黑黝黝的闪着亮光,给人以质朴亲切的感觉。小时候回姥爷家,我总是很好奇为什么这个大怪物会变戏法似的变出很多香气逼人的美食来!后来,我终于知道了它的奥秘,原来灶台下方有一个名曰“灶坑”的小洞,洞呈四方形,黑漆漆的,洞口周边布满了层层黑乎乎的墨与灰烬,显得很沧桑,就像一个昏昏欲睡的老人一样。每当姥爷把柴火插入这个洞,那明晃晃的柴火就会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火光忽明忽暗地在姥爷的脸上跳跃着。此时的灶坑就像一个返老还童的小伙子一样,浑身上下散发出使不尽的热量来,这时大铁锅里的香味就会悄悄地从锅盖下边的缝隙里跑出来,引得我直流口水。

接着往前走,进入你视野的就是东北的大炕。东北的炕着实是件艺术品,别看它四四方方结结实实的,里面玄机可多着呢。这炕里面是用一种叫做“坯”的搭成的炕洞,像迷宫一样。灶坑里产生的热烟像蛇一样在炕洞里面往返穿行,最后在末尾进入烟囱中化做轻烟缓缓升起。每当黄昏来临,村子里袅袅炊烟飘荡,在外面疯跑的孩子们就知道该回家吃饭了。东北人的大炕功能非常多,用来睡觉,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床;摆上四方的小饭桌,它就化身为饭厅;它还是重要的取暖工具,就好比我们现在的地热,躺在大炕上那种烫烫的感觉着实酥爽,让人无限怀念。细想一下,冬日的傍晚,外面冰天雪地,屋内全家人坐在热炕头上,围着一个小方桌,吃着热气腾腾的大锅炖,这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呀!

东北有个习俗,那就是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蒸豆包。每进入腊月家家户户都要在热炕头发上几大盆黄米面,烀上红豆馅,全家老少忙活好几天一锅接着一锅蒸。蒸好的豆包一个一个的分开在高粱杆做成的大帘子上排好队,放在仓房里冷冻,然后存放到大缸里。想吃的时候,拿进屋来化一化放在大铁锅里馏着吃,一直能吃到过了年的三月份。外面的冰雪化了,豆包也吃的差不多了。一蒸豆包就有了年味儿,因为“粘”与“年”同音。

有句俗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许就是东北这些独特的气候、民风、习俗养育了东北人这样大方、豪爽、不拘小节的民族吧!

篇十:关于东北民俗的作文

范盈宝

我的家乡在东北,这里白山黑水,沃野千里,冷湿的气候条件下,广袤的黑土地孕育了一批批朴实的东北人。东北的发展过程中,统治者多数是少数民族的夷人,在不断的文明冲突和交融中,迸溅出一股文化的清流——东北文化。

提到东北文化,不得不提到饮食文化,东北的粘豆包最享有盛名。粘豆包又叫“年豆包”,蒸粘豆包和蒸馒头一样要发面,发面的“发”字意喻“发财”、“发家”,蒸粘豆包的“蒸”字象征“蒸蒸日上”,所以每到冬天家家户户都会蒸粘豆包。奶奶每到冬天也会蒸上几大锅,然后放在屋外冻着,等冻的梆梆硬的时候,就会用塑料袋装起来,什么时候想吃就拿出来,用锅一热,就着酸菜土豆条,就是一顿简单的美食。每年冬天去奶奶家串门,我也特别爱吃粘豆包,金黄铮亮,体态圆润,一口咬下,甜糯松软的豆沙入口即化,别有一番风味,真的是好吃。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等。长这么大就在农村一家婚礼上见过一次现场表演。瞧,那是二人转女演员飚起了高音,观众们掌声成片,只见那女演员又转起来手中的手绢,轻轻的手绢在演员手中不停的旋转,我都担心手绢会飞出去。男演员也在那里又唱又跳的,配合的天衣无缝,整个婚礼现场气氛欢快、热闹非凡。

我的家乡在东北,以前一群群朴实的人民在这里辛勤劳作,以前的夜漫长而好冷;现在仍是一群朴实的人在奋斗,但夜中却是灯火通明。

篇十一:关于东北民俗的作文

徐赫锶

东北有许多风俗,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东北的大秧歌和饮食。我的老家是一个小村庄,所以过年的时候依旧很保留以前的习俗。“正月里来是新春呀,青草芽儿往上升哎呦,天凭上日月你就人凭上心唉人凭上心唉,哪哈咿呀嘿……”伴随着欢快的歌曲,广播前面的老爷爷,老奶奶们都开始跳起来了。他们边唱歌边跳舞,又扭又唱,动作一致,就像一个人跳的一样,越跳越欢快,他们还拿着五彩的扇子,跳啊跳啊,就像一道亮丽的彩虹。每当这时,人们都聚过来观看。有的把小板凳拿出来,坐在那里看;有的坐在那儿唠起了家常;有的看得很兴奋,竟手舞足蹈起来;还有的在给他们打拍子。来来往往的人越来越多,小孩子们也上前凑热闹他们七上八下地跳起来,很有趣。人越聚越多,仿佛这不是在扭秧歌,而是在开一场盛大的舞林大会。

东北的扭秧歌让我印象深刻,当然,饮食也很有特色。东北最出名的饮食莫过于酸菜了,每到冬天,家家都会腌酸菜,拿一个大缸把白菜放进去,等到了冬天,每家每户都有酸菜的香味。猪肉炖白菜是每个东北人都吃过的菜品,隔一段时间就要吃一次。

我热爱东北,更喜爱东北淳朴的民风民俗。

篇十二:关于东北民俗的作文

那些年东北的事儿

张子旭

往事霏微,忆来尤惜,流年的浪花拍打这辽阔的心迹,水波涤荡心河里的小船缓缓飘来,不经意间回到那个鎏金般的岁月。

土炕,1957年,小张在一个偏远的乡村出生,陪伴小张的是未满4岁的亲兄弟,与同乡的接生婆,和他的母亲还有那土炕,这土炕陪伴了小张的童年岁月,小张家庭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中有这三亩地,那是小张家庭收入的唯一来源,可以看出小张的家庭并不富裕,但是,他们却十分快乐,小张在未满月的时候就是在土炕上度过的,那土炕上的芦苇十分坚硬碰到小张稚嫩的皮肤有时候会被擦破皮,时间长了,小张的母亲感觉苦了孩子,于是在土炕上铺了一层较厚的被,那棉被直到小张4岁时才被收起来,但是早已经变得杂七八糟,棉絮挂在个个地方,芦苇上,被里,甚至枕头上,小张4岁之后一直很快乐,和两个哥哥在一起玩耍,他们喜欢在土炕上跑来跑去,那时候土炕是他们的乐园,这份快乐维持的小张8岁,家中决定送到镇里的国小读书,小张每天都是父亲用老毛驴的车接送,冬天是十分寒冷的,小张坐在冰冷的木板上,蜷缩着身子,一动不动,那时候土炕是小张的精神支柱,小张念书到高中,随着家中的长辈与两个哥哥和身边的弟弟妹妹,一起去农田里营生,一天的疲倦在土炕中吸收,那时候土炕是小张休息的地方。

杀猪烩菜,每年过年小张家中都会杀掉一头猪,辛辛苦苦养了一年就是为了这一天可以吃点好的,请来杀猪匠,安照规矩两斤猪下水和半斤猪肝是必备的,杀猪匠每次都会对小张的父亲说:爷们儿,今儿你家杀猪这乡里相邻的能不能来蹭口啊?按照规矩,杀猪一定要请客所以这属于很正常的事,小张父亲就会说:哈哈,放心吧爷们儿,今儿我家杀猪你去帮忙吆喝吆喝这大过年儿的,咱也敞亮把。随着笑声的伴随与来的邻居们的围观,猪头落地的时候,要放鞭炮,为了祭天还要先把猪肉给村里的最老的送去,这一系列繁琐的习俗过后,才可以忙活,女人们则在厨房中忙的热火朝天,男人们坐在土炕上吸着卷烟侃侃而谈,谈论的大多都是一些奇怪的东西,比如谁家的谁半夜路过墓地看见什么了,谁家的年轻漂亮姑娘让谁家小子娶走了,谁家的儿媳妇打婆婆。还有就是谈论关于一些人的事儿,这些人被说的面红耳赤就尴尬的离开了,但是要是在饭桌上在谈论关于生这些人的事儿就不好了,比如两个人喝多了,吵的热火朝天,就要有人拉架,但是如果对方脸皮薄就会转头离开,所以这是饭局一大忌,而小张小时候是对听到杀猪充满喜悦,长大后离开家乡对杀猪充满怀念,现在对杀猪充满感慨。

二人转,在小张很小的时候总是有些戏团来马路上搭建戏台,然后又蹦又跳,这些戏台可能是生产队花钱请的或者谁家有钱的老爷子过生日请来给老爷子看的,当时,一听说:今天下午有戏台子来。就会立刻放下手里的所有活,马上去家中找到小板凳,生怕去晚抢不到好位置,有些人不信,走到后才发现连站脚的地都没有,台上一个个浓妆艳抹,手里拿把花扇子,逗的台下的人哈哈大笑,这时候要是有个不懂事的孩子站出来喊:真没意思,还不如回家玩那家的大人脸面就会挂不住,找个借口把孩子领会家中,进行毒打,所以一般小孩子都不会去主动看,而小张小时候对于唱戏感到枯燥,长大后感到兴奋,现在是感到对那段岁痕迹的回味却无力。

是啊,现在都一切早以物是人非,改朝换代,土炕变成了席梦思,杀猪烩菜被披萨汉堡替代,二人转被流行歌曲挤压的无立足之地,小张变成老张。老张当了爷爷,满头苍银的白发,粗糙的手,老迈的身体,但是那颗被岁月深深烙印的心,始终未变…

篇十三:关于东北民俗的作文

蕴藏在陶缸里的宝藏

孟祥钦

东北由于气候偏冷,因此四季分明,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这是东北人世代遵循的自然规律。秋收过后,一颗颗大白菜静静地躺在地窖,不久后,它们将酝酿成东北的宝藏——酸菜。

当东北的第一场雪洒下时,姥姥姥爷准备好大水缸、大罐子,将地窖内的大白菜取出,去根,剥叶,用清水洗涤,用沸水轻轻一烫放到容器里,连同淘米水一并倒入,用保鲜膜紧紧包裹住口部,剩下的工序就交给了时间。

一个个宝藏蕴藏、沉淀在罐中,二十天左右后,终于到了揭开宝藏面纱的时刻,掀开保鲜膜,扑面而来的就是一股浓厚的酸味,几颗酸菜若隐若现地飘在白灰色的液体中,看着不是很有食欲,但“玉不琢还不成器”,只需要简单加工,酸菜就可以释放它内涵。

东北人口味重,喜咸。酸菜取出,对着阳光观察,酸菜看起来晶莹剔透,切成条状,与粉条同炒,一道经典东北农家小菜“荠菜粉”出锅,酸香结合,令人食欲大振;也可以与罐装好的猪肉血肠同炖,年夜饭的大菜“酸菜白肉炖血肠”,血肠糯,酸菜又酸又脆又香,闻者无不食欲大振。

在风雪凛冽的寒冬,酸菜便是大自然、时间赠给北方的宝藏。此外,东北的大集、剪纸、民俗传说等,大东北埋在历史深处的宝藏。

篇十四:关于东北民俗的作文

赶大集

张柏煊

前两天去购置年货,比往年早了许多,虽然如今情况不同往日,可是人却没少多少。

东北人并不着急办年货,24,25开始购置便来得及,因为在小年以后,大大小小的年货集市才支起了招牌。小孩也是盼望买年货的,因为年货中夹杂不少好吃的,我从柜子里急忙拿出五六个袋,随便一团塞进兜里,就和母亲出了门。往集市的路上大大小小都是卖春联的摊子,词也清一色是“年年好”“节节高”之类的,都是挂过千家门口的词,早就不新鲜了,所以,找个好词不容易。我在摊子前眯缝个眼看着,想从这些“年年好”里找出新颖的对联。可是突然想起来这家对面是家糖瓜店,那些红底黑字突然变得索然无味,白花花的糖瓜是闪着金光。偷摸摸的溜过去,掏出一角钱,买了一个小一点的,再偷摸摸的回去,趁母亲不注意时囫囵的将糖瓜塞进嘴里,用力的咀嚼着,自然没尝到多少滋味,还粘着牙。当我把糖吞到肚子里去时,母亲也选好了春联,问我如何,我却因为牙被粘住唔唔的说不出话来,母亲一看我嘴角边的糖衣,自然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

水果区要是想多买点自己喜欢吃的就有些困难了,不过我也有方法,像是我想吃哈密瓜,就说整年笑哈哈,想吃蓝莓,就说没有事,之类的话,可是每到了来年母亲都说去年没事了,今年不买了之类的话,不几年我肚子里就榨不出多少墨水了,可是水果店刚进的那一批甘蔗我还没吃够,马上转着眼珠子想着有哪些词了。眼看着母亲就要付账,再不说就来不及了,便一拍大腿,说到:“妈,过年买甘蔗苦尽甘来,对,苦尽甘来。”这样,甘蔗就吃到嘴里了,虽然我知道这不是稳妥之计,但是能吃到嘴里才是真。

一年又一年的年货在集市里周转开来,便成了出了名的东北民俗,赶大集。

篇十五:关于东北民俗的作文

一剪纸,一世界

徐奕维

每当我看见剪纸艺术家在一张纸上飞快地挥舞着剪刀创作栩栩如生的作品时,我不进赞叹不已。但是,艺术家们得心应手的剪纸技术,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工序繁杂,技术难度大的事情。

剪纸的种类有很多,比如:窗花、喜花、礼花、鞋花、门筏、湾州布影、斗香花、剪纸团花、剪纸旗幡、剪纸汉字、剪纸图画等等。每当新年时,妈妈和姥姥都会和我一起剪纸花。

剪纸是中国的民间艺术瑰宝,是民间艺术的一朵花,看了让人羡慕不已,啧啧称赞。剪纸的内容包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鸟虫鱼兽,花草树木,这些人们熟悉而又热爱的自然景观成了人们剪纸的花样。每逢过年,过节或喜事临门,人们都要剪一些“福”、“寿”、“喜”等贴在门上,窗户上来表示庆贺。

还记得我剪的第一个剪纸,当时我选了一张生肖羊剪纸图,心里想:这小小的一张红色纸,三下两下就剪好了。妈妈说应该先从里面剪起,顺着时针方向剪。于是我拿起剪刀,信心十足地剪了起来。我剪,咦?剪刀怎么不听我的话了,有的剪弯了,有的剪断了。一不小心,哎哟,都戳到手了。我先把中间的月牙形剪好,再剪外面的扇形、马蹄形……原来剪纸没有我想得那么简单,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只红红火火、栩栩如生的小羊跃然纸上。新年的夜晚,我看着自己的杰作,瞬间感觉新年就有了年味。

一把剪刀,一张纸,就能创造出如此丰富、精美的艺术品,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剪纸。剪纸不但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还体现了他们的心灵手巧,真使人叹为观止啊!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