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的青春作文(推荐10篇)

来源:瑞思作文网 2.88W

篇一:笔下的青春作文

笔下的青春作文(推荐10篇)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它恬静优美,令人心旷神怡无限向往。

《桃花源记》,一篇极其优美的文章,可谁又能想到它会是陶渊明这样一位身处乱世之中而又处处失意之人所写?原来,陶渊明也有自己的宏图大志,奈何身处东晋末年的乱世之中,“大济苍生”的理想根本无法实现。

而且,陶渊明还是个有气节,有骨气的大丈夫,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即使当时的他贫困潦倒,也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而后他便归隐林泉,为了表示对现实生活的厌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虚构出这一片“世外桃源”。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其中不仅景色优美,人也热情淳朴,因为不受战争干扰,所以人们都安居乐业,“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精神桃源。我心中的桃源便是没有老师,没有作业,也没有考试,更不会有人因为缺钱而闷闷不乐。在那里,我就是女王,所有人都要安逸快乐的生活。

陶渊明的志向虽然远大,却没有实现,而我没有他那“大济苍生”的向往与追求,只求在我的人生中,不留遗憾,沉稳的走出每一个脚步。陶渊明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找到理想世界,我便用“阳光总在风后”来开辟我的人生道路。

生活中总有烦恼,总有压力,这时候我们可以来到我们精神中的桃花源,那里纯洁的没有一丝污垢,带给我们最宁静,最美好的幸福。

篇二:笔下的青春作文

侯妍琪

“黄河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题记

黄鹤楼乃中华名楼,它历经了上千载的风雨,仍傲然地注视着武汉人、江汉城和中国。它早已超越了单单作为一幢的价值,更是武汉的象征、中国的象征。

而唐代诗人崔颢登临黄鹤楼时,有感而发,诗兴大作,写出了一则七言律诗《黄鹤楼》。历代描写黄鹤楼的古诗数不胜数,而这首却流传至今,被后人推为唐朝七律诗中的第一佳作。

诗人崔颢为河南开封人。虽为进士的他,却一生得志。李白曾说:“眼前有井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少年意气风发的他,晚年却体弱多病,且日常生活习性不检点。他写下过不少诗,但流传至今的却仅有几十首。而《黄鹤楼》可以说是他最广为流传的一首。李白也仿照写下《登金陵凤凰台》。

崔颢眼前的黄鹤楼,在阳光抚射下,格外的空明,汉阳城的花草树木长的格外茂盛,隔水相望却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萋萋”芳草格外悠远,即使黄昏已临,却仍会眺望故乡。雾霭笼罩的,是他深深的乡愁。

这首一气呵成的诗律中,却不缺乏细节化。无论是本诗的造境,还是晴川与芳草,无不增添了诗人的忧思。或许这才是《黄鹤楼》的点睛之笔。

兮高黄鹤楼,悠悠念乡情。写景中的乡愁也同样波澜壮阔、豪迈昂扬……

篇三:笔下的青春作文

黄宁冉

在阅读《朝花夕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他的笔下有许多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这些动物的背后,其实蕴含着许多深刻的讽喻。鲁迅不仅仅是在描写动物,更是借助这些动物来批判当时社会上的人。

《朝花夕拾》的首篇《狗·猫·鼠》就写了三种动物,它们的形象各不相同。从鲁迅的文字中,我们可以发现,猫是令人厌恶的形象。猫总是一副媚态,喜欢玩弄鼠,在配偶时还喜欢嗥叫,不仅吃了隐鼠,还偷吃鱼肉和小鸡,实在是一个令人讨厌的动物。猫其实象征着当时社会上压迫百姓而一副媚态的暴虐者。狗则是多管闲事的代表,是与猫作对,但同样压迫人民的人。鲁迅在文章中写道,动物们让狗去找大象,狗却错认成了猫,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猫和狗是互相作对的状态。

老鼠是辛苦的底层勤劳人民的代表,“老鼠成亲”中的老鼠是勤劳的形象。有一次,鲁迅看到一只小隐鼠口角流血,两胁一起一落的可怜样儿,就决定收养它。它非常老实,给什么就吃什么,从不捣乱,还经常陪伴着小时候的鲁迅,我们由此知道老鼠是是老实的。

除了《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也写了许多昆虫,如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蜈蚣等,他们是鲁迅童年在百草园时玩耍的好伙伴。后来鲁迅要去三味书屋时表现出来的难过与不舍,也透露着孩子们对昆虫的喜爱以及这些小生命的生机与美好。

另外,在《且介亭杂文》中,有一篇《鸭的喜剧》,讲述的是一个盲诗人爱罗先珂来到北京感到寂寞而开始养鸭的事。后来,他离开这儿,失去了消息,但小鸭却给这儿带来了生机,每天游泳、钻水、拍翅子。我们也可以从中读出鲁迅是喜爱小动物的。

在《呐喊》中,《兔和猫》一文中曾写道,黑猫害死了可爱的兔子。鲁迅感到愤怒,同时进行了反思。兔子是性格温和的弱小者,而猫则如在前文中提到过的一样,是一种令人憎恶的形象,所以文章也透露出了鲁迅对弱小者的同情与对暴虐者的憎恨。“我不能不反抗他”,说明作者是想起身与这些被欺负的人民一起反抗。文中还写到了一些与兔子一样丢失了生命的事,比如被马车压死的小狗与被鹰吃了的鸽子等,其意义也大体相同。

以上就是鲁迅笔下所描绘的动物。

篇四:笔下的青春作文

我的家乡在赤峰市元宝山区平庄镇,这里虽不是繁华的大都市,但是家乡风景优美,矿产丰属。

春天,新城区的带状公园两岸的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地上的小草被春姑娘唤醒,探出头,睡眼朦胧地伸着懒腰,好像在说:“哇!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的,密密层层的枝叶遮住了太阳光,好像撑开的绿绒绒的大伞,惠民广场上三五成群的人们都坐在树荫下乘凉,有说有笑,还有的在下象棋、打扑克、拉二胡、唱歌、跳舞……

秋天,黄色的树叶像蝴蝶一样从树上飘落下来,翩翻起舞。果园里的各种水果成熟了,在秋雨中摇摇晃晃地大家献上了香甜可口的果实。田野里的稻子金灿灿,一阵秋风吹过,一片片稻田翻起了金色的稻浪。

冬天,雪花飞舞,远处的小山,近处树、房子、楼下停放的汽车上都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银河广场上成群结队的孩子们在堆雪人、打雪仗,喊声、笑声连成一片。

我的家乡不但风景优美,矿产也很丰富,被人们称作“黑黄金”的煤炭资源最多。祖祖辈辈的人们都在这里开采,由最早的人工开采,到现在机械化开采,使得家乡的经济不断腾飞,人们的生活赶来越富裕,日子过得越来越幸福。

我爱我的家乡,欢迎远方的客人来我的家乡旅游。

篇五:笔下的青春作文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人精神面貌的体现。鲁迅笔下的人物虽然性格、经历十分不同,但我们可以透过他们的眼神读取到一些信息。

《祝福》中的祥林嫂本是一位正直善良的妇女,可在她“交好运”后,“眼光也没有先前的那样精神了”,只愿“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一遍遍地重复着自己的悲惨经历。她直着眼睛,不知是不是已然麻木。后来,她在四婶一次次的拒绝下,“眼睛窃陷下去”,“只有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而饱受封建迷信荼毒的她竟在和“我”谈到魂灵、地狱时,眼睛忽然发光,也不怪“我”会悚然、惶急。

《在酒楼上》的吕纬甫,作为一个曾经具有革命热情的文人,在失意时“眼睛也失了精彩”,而在谈话时眼中竟冒出“射人的光”来,借着酒劲可以激动到“眼圈微红”,而激动后的平静,则让他“眼光又消沉下去了”——多么像他的一生,本来怀有一腔热血,可面对现实却又意志消沉,我愿多看看阿顺那样“眼白青得如夜的晴天”,愿世界为她美好。

《长明灯》中的疯子就和吕纬甫不一样,他“大而且长”的眼中常“闪烁着狂热的眼光”,只是他作为一个浮躁的、表面上的革命者,结果注定不会太好。

写到这里,我有些好奇,鲁迅的眼神是怎样的,是吕纬甫一样的激动、祥林嫂一样的颓废,还是阿顺一样的平静,或列夫托尔斯泰一样的尖锐?我不知道,但我觉得他定是十分坚定,不然不会写出这样的文章吧。

篇六:笔下的青春作文

应欣睿

《狗·猫·鼠》中,鲁迅写道,猫对于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要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猫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猫老是在配偶时嗥叫,令人心烦;猫吃了自己小时候心爱的小隐鼠。这四件事阐述了鲁迅仇猫的原因,并更深层次地表明了对与猫一样的虚伪奸诈的暴虐者的讽刺。鲁迅又通过写狗把猫误认为成大象这件事,表现出了狗没有眼力见儿这一形象。因此,狗也成为了鲁迅笔下的“笑柄”。鲁迅又把自己的小隐鼠被猫和蛇围攻这一件事进行描写,并提到“父亲曾养过一只鼠猴,也如同隐鼠一般温顺”加以说明,传递出了鲁迅对弱小者的同情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把云雀、黄蜂、斑蝥等昆虫当成自己的伙伴,不仅作为自己的回忆,更是童年自由生活的象征。百草园的无拘无束,与三味书屋中的枯燥乏味形成极强的对比,更表明鲁迅对儿时自由自在的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也是鲁迅想在纷扰中寻出一丝闲静的原因。

鲁迅曾在其他作品中把自己比喻为蛇,蛇是鲁迅的生肖,自然会得到鲁迅的宠爱。但鲁迅更注重的是蛇的“毒液”。蛇的毒液是一击致命,悄无声息的,冷不丁的你的身体就会被蛇注入毒液。而这,就是鲁迅所追求的作品风格——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的病态”。鲁迅又将蛇作为自己的象征,作为一条“毒蛇”,他要做的就是揭露社会风气,用“毒牙”为中华民族开辟一条路,唤醒人们的精神,用“毒牙”炼出解救民族的“精神汤药”——文章。

鲁迅还在其他文章中将自己比作乌鸦。在中国,乌鸦是晦气的代表,凡是乌鸦的叫声,都会令人感到厌恶,“乌鸦嘴”一词也用来形容人的嘴巴像乌鸦一样倒霉,说什么话都会灵验。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人对乌鸦的厌恶。而鲁迅之所以把自己比作乌鸦,是因为在他的文章中,讽刺的话大多不好听,会受到“正人君子”的唾弃与厌恶,所以他把自己比作乌鸦。

虽然《朝花夕拾》中鲁迅笔下的动物寥寥可数,但每一个都形象鲜明,讽喻社会……

篇七:笔下的青春作文

在智慧的古人眼中,每一个夜晚的那轮月亮都是那么的澄澈,几乎每一位诗人都曾写过几首关于明月的诗,而一写到明月,在诗人们笔下永远是一个纯洁、高雅的美好形象。那苏轼笔下的月又是怎样的呢?

苏轼在他的《少年游润州作》中这样写道: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他着意刻画着家中的妻子对明月思己的孤寂、惆怅,写了妻子十分羡慕双宿双栖的燕子,而想卷起帘子邀请天上玉盘似的明月作伴,不再孤单一人,独自赏月。苏轼在他的《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还在《阳关曲中秋月》中说: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苏轼对远方的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前一首借明月而来表达相隔千里的他们急切地想要相聚在一起的情感,后一首也写到了明月,但表达的却是兄弟俩久别重逢,共赏明月的乐事,可聚后不久又不得不分手的哀伤之情。

是的,一提到清雅的明月,好像每次都会有说不完、道不尽的孤寂之情、思念之情。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写了一首《西江月》,在这首词中,诗人的情绪显得十分落寞,苏轼以“中秋节”这个本应该团团圆圆的节日为背景,写出了自己内心孤独、寂寞、悲苦的心情。“酒贱常愁客少,明月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是啊,在这中秋之夜,苏轼孤苦寂寥,谁又能陪他共赏这皎洁的月光、陪他饮酒谈心呢?

苏轼一生都漂泊无定,所以每到中秋节就自然会因为不能和亲人团聚而感到遗憾。我们为千年前的他怅然,也更要好好珍惜现在的团圆时光啊!

篇八:笔下的青春作文

假如我有一支画笔,能让我画画。我会选择画一个农场,再在里面画上一个池塘、一个养殖场……

我会在农场外围画一排银杏树,星罗棋布般环抱着整个农场,因为我喜欢秋天满树的金黄;因为我喜欢看那落叶在空中飞舞。虽然不粗壮,但却守护着整个农场。

走进农场,我会在农场里画一条通往各处的石子路,路旁再画上一丛丛月季花,放眼望去,没有尽头。

再画上一片田,田里种着最常见的农作物,白白嫩嫩的萝卜,只露出不起眼的绿叶;一株株青菜长得正旺,就像田野上开出了一朵朵绿色的花,有些青菜上不是有虫子“大驾光临”。“叽叽叽”不知何处传来了一阵阵鸡叫,一只母鸡正雄赳赳气昂昂的领着一群小鸡啄食着我笔下的青菜!

在我画的池塘边,几只青蛙正在欢快地玩耍。水里倒映着地上种的玫瑰。几条小鱼正在水里调皮的嬉戏着。

绿林里,一片苍翠,画上的养殖场里,牛正悠闲地吃草,嘴里还不时发出“哞哞”的叫声;母鸡正领着小鸡在草丛中漫步,到处对别的动物示威;一只一直都很悠闲的小狗,正到处追赶着一只花蝴蝶。

你说,我画笔下的农场美吗?

篇九:笔下的青春作文

盼星星,盼月亮,我终于盼到了这万物复苏的春天,春姑娘迈着轻快的脚步,正大步向我们跑来。

春风吹拂,细雨绵绵。小草破土而出,身上还残留着泥土的气息。只见每一株小草中央都带着嫩黄色的小芽,小草安抚着自己的孩子,用细雨去滋润它们。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让我想起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用这句诗来赞美小草,真的是最适合不过了。柳树挺直了身躯,像是春姑娘刚把它从冬天的枯萎中拯救过来。此时此刻,柳树一会儿梳理自己秀丽的长发,一会儿摆动着高大的身躯翩翩起舞,那舞姿让蜜蜂羡慕,让燕子喝彩!啊!春天真是美不胜收、美景连篇啊!

这时,一声叫喊打破了宁静,只听一只布谷鸟喊道:“布谷,布谷,春天来到;布谷,布谷,花儿绽放……”刹那间,大地一下子热闹起来。桃花、杏花、梨花“啪”地绽开了,各种各样的鲜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把自己最美的画面展现给人们。春天里,到处生机勃勃、鸟语花香,真令人心旷神怡。

这就是我笔下的春天!

篇十:笔下的青春作文

朱一蕊

在《朝花夕拾》中,我们似乎看见了鲁迅在童年时期与青年时期的生活。在这里,我们就来说说《朝花夕拾》中鲁迅所描写的动物。

鲁迅笔下的动物,最早出现在《狗·猫·鼠》一文中。这篇文章写于1926年,而1925年,也就是鲁迅创作这篇文章之前,正是“五卅惨案”发生的时间。由于日本纱厂的压迫,工人大罢工,学生们纷纷起义,最终却有几十人被杀,几百人受伤,这无一不敲击着鲁迅的内心。于是他以笔为武器,积极投身于反封建斗争中。他与帝国主义、北洋军阀及其御用文人和现代评论家展开激烈斗争,同时少不了遭到“现代评论派”的攻击,于是写下此文予以回击,《狗·猫·鼠》由此诞生。

文章开头,鲁迅便以陈西滢攻击他的话引出自己仇猫的观点。他写道,传说中狗请大象却误请弓起脊梁的猫的事例,表达了对狗与猫的反感。狗是愚笨的,如同失势的坏人,猫是狡诈的,后文更描写到猫不如虫蛆与鸷禽猛兽,其实是把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他们的奴才们不如鸷禽猛兽的本质勾画出来。下列文字梳理了鲁迅仇猫的原因:

首先,猫捕捉猎物总要玩弄够了才吃下去,这与人们幸灾乐祸,折磨弱者的脾气相同,也暗喻那些社会上的施暴者与猫残暴的性情相似;猫总一副媚态,还总在配合时嗥叫,正如同造作的帝国主义的奴才们;猫有妖气,被饲养却不抓老鼠,却吃了“我”小小的隐鼠,虽然后来证实隐鼠非它所吃,但它仍吃了兔子;猫正如那可悲的施暴者,而隐鼠、兔子则是弱小者,作者对它们感到同情,因而仇猫。

总之,作者仇猫是因为它造作、残忍,有着与施暴者相同的特点。而小隐鼠呢?它是极其可爱机灵的,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极大的乐趣。当“我”被告知隐鼠被猫所杀时,对弱小者的同情与对施暴者的厌恶已经充斥了“我”的内心,由此,便开始仇猫。《狗·猫·鼠》中三种动物代表了三个阶层,作者通过描写它们,来反击军阀统治者的帮凶,并表达了对受压迫人民的同情。

不同于《狗·猫·鼠》中的动物,鲁迅的另一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动物是让人感到温馨的。

百草园里的鸣蝉、黄蜂、叫天子、蟋蟀、蜈蚣、斑蝥和雪天捕的鸟充斥着“我”儿时的回忆。在百草园的时光,是鲁迅最无忧无虑的时光,而这些动物,就是鲁迅儿时的玩伴,也是鲁迅美好回忆的载体。正如同鲁迅在《小引》中所说的“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它们便是鲁迅美好的“一点闲静”。

无论是《狗·猫·鼠》,还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都向我们呈现了许多不同的动物,它们所承载的情感不同,但我们依旧可以从中依稀看见鲁迅在无忧无虑的童年经历……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