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600(精选15篇)

来源:瑞思作文网 2.36W

篇一:家长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600

家长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600(精选15篇)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春回大地,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春意盎然。新一轮播种和收获的季节又要开始。

在过春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旁贴好新年寄语,也就是春联;门前还要贴福字,福字可以倒贴,也就是意味着福气“到”了;再把窗花贴到屋里的窗户上……所有的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寓意吉祥。

春节是一个亲人的节日、家庭的节日,就是中国人最看重家庭和亲情。于是这一天,大家会聚在一起吃年夜饭。

因为饺子有喜庆团圆,吉祥如意的意思。所以我们家在吃年夜饭之前开始包饺子。我洗了手以后撸起了袖子,坐在茶几旁的小凳子上。我先拿起饺子皮,然后在“大肉球”中用勺子挖了一大勺肉馅,放在饺子皮中,接着,蘸点水涂在饺子皮周围一圈,最后,小心翼翼地对折好,再捏紧,不让肉馅“爆”出来。一个就这样包好了。可是,家人包好几个饺子的功夫我才包完一个!那是因为我还不熟练吧。

终于要吃年夜饭了,大家围成一桌,有说有笑得吃着。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叔叔阿姨们都到我们家来吃团圆饭,一起团团圆圆过个年。一年一顿的团圆饭更能充分地表现出我们这个“大家庭”的互敬互爱。

吃年夜饭时,还能听见鞭炮的声音,真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啊!放鞭炮的习俗,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另一种方式。

吃完美味可口的年夜饭后,就是娱乐时间。许是因为吃年夜饭时的鞭炮声,让我也想玩烟花了。我拿出去年过年时剩余的烟花和姐姐一起去外面放了。各色各样的烟花在我们的手中绽放。我最喜欢一种像极了狗尾巴草的烟花。我点燃了一根,然后再用这根去点燃其他烟花。于是,我左右手各拿一根,在空中画着圈圈。白色的浓烟在空里一圈圈的晃着,最后随着空气飘走。玩好这个,再拿起一根30响的炮弹,点燃。最后,把炮弹对准天空射出去。看着烟花一朵朵在天空中绽放,五彩斑斓的颜色照亮了整个天空。过年的祝福仿佛伴着炮弹传及家家户户。

最值得我们高兴的不仅仅是在过年的时候能吃饺子、吃年夜饭或玩鞭炮,最最重要的是能够收到大人们给的压岁钱!收压岁钱也可以说是收红包,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大人们发红包,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我们。红包里的钱多少并不重要,主要是让我们开心,所以主要意义是在钱外面的红纸上,因为它象征好运。拿到压岁钱时的兴高采烈,比疯玩好几天还要开心——因为这是一种幸福、传承的味道,时间老人会把这种味道记载在今年的欢声笑语里,记载在岁月里,传承在祝福里!

收完红包后,我们便开始看春节联欢晚会……并且开始“守岁”。守岁是一种传统,带着美好的寓意。于是,我抵住困意,等待新年的钟声……

“5,4,3,2,1,过年啦!”新年的钟声缓缓敲响,烟花绽放在天空中,空气里弥漫着浓浓的年味,萦绕在鼻尖……

过年是什么味道的?——或许就是一家团聚的幸福吧!

篇二:家长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600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个地方都有各个地方的风俗习惯我想要介绍的是我家乡的风俗。

阳光从稀疏的树叶照进房间,在房间里留下了斑斑点点的阳光,这就是端午节的开始。

端午节的早上,妈妈开始包粽子,我看着妈妈先把漫泡了8个小时的苇叶,拿了出来。还把糯米淘洗了一遍,最后去把红枣洗了一遍就把苇叶裹起来,依次放入糯米、红枣然后用绳子一系就好了。

我黏着妈妈问:“妈妈、妈妈粽子什么时候熟啊!”妈妈回答道:“那就要多等一会儿。”我又给妈妈说:“妈妈,弟弟同爸爸都吃不了太多甜的,要不爸爸和哥哥一人吃三个,剩下的我们两个平均分。”妈妈说:“好的,就按你说的分。”我期待已久的粽子终于熟了,我尝了一口,甜甜的糯糯的,在我们北方粽子都是甜的。

吃完后,我我便问妈妈端午节为什么有吃粽子的缘由,妈妈笑着回答:“其实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的消息后,抱着石头跳进了汩罗江,楚国百姓纷纷去纪念他。担心江中的鱼虾吃屈原的尸体,就把粽子投入了,此就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我听得津津有味。

通过端午节吃粽子这一习俗让我明白了粽子的制作方法,还让我知道了这是纪念诗人屈原的。正所谓“节分端午为谁言,万古传颂为屈原。”

篇三:家长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600

守门

李搏雄

今年春节,我姐结婚了。

在我的家乡,结婚时女方的人要守在门后,防止男方的人进来,顺便要讨点新郎的红包,这就叫守门。而男方的人会簇拥在新郎身边,帮助新郎推门,顺便也要点红包,这就叫做攻门。

当然,这个习俗也是有它的来历的。

传说,有一户人家老来得女,更是将她视若珍宝。女儿也不负重望,找到了男友,没过多久就要结婚了。但老人因为老来得女,对她离家十分舍不得。家里的亲戚就为他想了个招,几个亲戚就站在门的后面,老人为了女儿不那么容易就被娶走,就亲自为新郎官出了几道题。新郎官必须答对全部题,老人才能放心将女儿送走。

早晨,我六点钟就起床了,为了防止新郎官的入侵,我早早守在了门口。做好万全的准备后,只等新郎官到来了。

到了中午,只见新郎带着伴郎来了,我叫一声:“新郎来了!”说罢就跑回门后,锁好了窗户,与大家一起用力抵住门。可无奈怎么也守不住,一个壮叔叔走了过来,轻松将门一推,门立马就关得死死的了。新郎没有办法,只好从门缝里丢进来红包,想让我们放手。正当我们捡得热火朝天的时候,男方逮住时机偷袭,撞开了大门,第一道防线就破了。

幸好还有第二道防线!大家为新郎出了许多的题目,但奈何新郎有“钞”能力,所有问题都被新郎用红包一一解决了,就连主持人看了也是无可奈何呀!

经过两时半小时的激烈战斗,新郎伴郎的“钞”消耗殆尽——这场苦战终于收尾了,比赛由男方组险胜。但女方组们手头的红包是真的香。

婚礼结束过后,我赚得盆满钵满,手头的红包,不说两百也有一百了。

篇四:家长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600

端午节

在我的家乡,过端午节有包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

据说端午节包粽子原来是喂给水下的鱼儿吃的。古时候,屈原含冤跳江,江上的人们担心鱼儿吃掉屈原的尸体,就发明了粽子,每过一段时间人们就会做粽子投到江里去。

在我们这,端午节前后大家都早早地去摘粽叶,不要枯黄的,也不要破损的。如若摘了这质量不好的粽叶,不仅味儿不地道,也容易漏米。我们把粽叶包成一漏斗状,倒进洗好的糯米。再用筷子插松,然后用手捂紧。最后用绳子捆紧。如果不想吃如此单调的粽子,大可在糯米中添些红豆之类的东西。奶奶总是把粽子放成一挂挂,放进锅里蒸。蒸好后,大家总会把自家的粽子分享给亲近的邻居、朋友。他人也会将自己家的粽子拿出几挂,以同样的方式回赠。小孩子则目不转睛地盯看盘子中的粽子,此时的粽叶已经蒸得发黄了。把粽叶撕掉,粽子的糯香就渐渐升上天空。沾上白糖,咬上一口,只觉白糖的甜与糯米的软尽在口腔中徘徊了。

传说,屈原跳江以后,江上的老百姓不相信如此为国为民的人竟会跳江而死。于是,江上的老百姓乘着木舟在江上连夜寻找已经了无音讯的屈原。才有了如今的赛龙舟。

在我们这,还有赛龙舟等活动。曾经龙舟上是没有龙头和龙身上精致的花纹的。但经过多年的改良和精之二八,使如今的龙舟看起来宏伟壮观、美仑美奂。江上一条条的龙舟上坐着几十号小伙子,他们整齐有序地排列着队伍。小伙子们一个个眼神坚定,像是要大战一场一般,整个队伍流露出气势磅礴之感,仿佛只要他们大吼一声,天都能震碎。场外人声鼎沸,观众们呐喊助学金威……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端午节!

篇五:家长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600

说到岭南的传统习俗,那么舞狮可以算是一个“重头戏”。但南方舞狮到底有什么特点?南狮和北狮有什么区别?南狮有什么传统和典故?那我们还要从舞狮的起源说起这一现象。

早在汉代,狮子就从西域传至中原了,之后军中就有人舞狮,最迟到唐代民间也有了舞狮。

在明末清初时,舞狮分化成南北两个流派。长江以南的南狮,自然和北狮不同。南狮不分雌雄,体表无长毛,头顶有一独角。南狮头轻,嘴可开合,体分五色。表演南师是个“体力活”,充满竞技性,多为踩柱或爬高。

在明末清初改朝换代时,大陆仅有两广地带坚持抗清。而在满清一统江山后,天地会依旧存在于民间组织中。满清严防天地会,禁止广东民众习武。但是武林人士演练舞狮,也达到了习武的效果。所以直到今天,武馆和南狮那是密不可分的。南狮规矩套路众多,也是因为这个。

每个风俗都是这样:有特点,有原因,有典故,还要有环境。而我的家乡广东正是这样的地方。有时候武馆会举行这样的表演:两三只狮子踩上铁柱,去夺一个旗子。之后又有两只狮子去做一些杂技。人们连声叫好,小孩跑来跑去,或是看得目瞪口呆。谢幕时,狮子张开嘴吐出一卷红绸,上面用金字写着“吉祥如意”“招财进宝”等话语。我认为外地人不来广东一看,是认识不到的。

广东的舞狮是大有来历的。它们已经成了市民眼里广东的一种代名词。

篇六:家长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600

妈妈的味道

每到正月十五时,我们都会赏花灯、猜灯谜、看烟花……但最让我念念不忘的,还是妈妈做的那一碗香喷喷的汤圆。汤圆又名沉浮子,它可是我的最爱。

厨房里,妈妈正在准备包汤圆。我趴在妈妈旁边“欣赏”着。只见妈妈把芝麻放进了磨盘里,我这就搞不懂了:“妈妈,为什么不放进粉碎机里呢?”妈妈笑了笑,说:“傻孩子,用手工碾磨出来的芝麻粉更香阿。”这又是为什么呢?可妈妈也答不上来。妈妈将磨好的芝麻粉和少许的芝麻和猪油搅拌均匀,搓成了一个个圆滚滚的小球,放进了冰箱。

妈妈将糯米粉用滚烫的开水和成一个大面团,面团不住地冒着热气。妈妈顾不上烫,将面团摘成一个个小剂子,每个小剂子只有大拇指般大小,很是可爱。妈妈将小剂子揉圆,然后又将它压扁,迅速舀一小勺芝麻馅,小心翼翼地把芝麻馅用面团起来……说也奇怪,那么小的面团,要包那么一勺的芝麻馅,忽然不会破。我好奇万分。妈妈仿佛看出了我的心思:用开水和粉,粉揉透,绝不会破皮的。

最后一步就是等汤圆们在锅中泡好“温泉”啦。我站着一旁,看着汤圆在锅中时沉时浮,我想这应该就是它有一个别名叫作“沉浮子”的原因吧。汤圆在锅中转来转去,活像一群又白又胖的小孩子在温泉中嬉戏玩耍。

不一会儿,它们就浮上水来对“观众鞠躬谢幕”。妈妈连忙招呼我拿碗,盛出来吃。我连忙盛起一碗汤圆,一股朴实的芝麻香味扑鼻而来。我顾不上烫,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嗯,皮薄薄的,QQ弹弹,入口即化。里边的芝麻馅破皮而出,溢满了口腔,甜甜的,好吃极了!甜而不腻的芝麻香在舌尖上打转,不一会儿便蔓延到了舌根,这真是一种美妙的享受!我一边张着嘴巴呼气,一边直夸美味。妈妈微笑着看着我眼神中满是温暖:孩子,慢点别烫着别噎着……说着帮我盛了一碗放在一边凉……

妈妈亲手做的汤圆,有特别的味道,我想那种味道就叫家的味道。

篇七:家长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600

感受民俗魅力,守护民俗芳华

张耕硕

今天,我聆听父亲小时候祭灶的故事,体会独属于他们小时候的那份快乐。

父亲说:“以前腊月二十三的时候,我们都会祭灶。不像现在,只打扫厨房,供奉点心糖果就行。”“那你们祭灶的时候最喜欢干什么呢?”我话音刚落,父亲立刻双眼一亮,面带微笑的回忆起来:“还记得每次吃完年糕,祭拜完灶王爷,就迎来了我们最喜欢的抹灶糖环节。我们把一小碗麦芽糖放在蜡烛上,等烤软了再挖一手糖液,往灶王爷嘴上抹。那一手淡黄色、黏糊糊的糖液抹在灶王爷的嘴上,好像上了一层反着光的唇膏,顺着嘴角流下来的糖液,看着跟流口水似的,每次看到这个场面,我们总是被逗的哈哈大笑。还有送灶的时候,把旧灶王爷像扔进灶膛里,看着在灶膛火焰里跳动的橙红色与幽青色,常常趴在地上看入了迷,谁叫都起不来呢……”看着平日里严肃的老爸,在谈小时候的民俗时竟也眉飞色舞,喜笑颜开,我也好似感受到民俗那份令人神往的魅力。

我想,民俗如此让父亲神往的原因,或许就是漂泊之人对于家乡和曾经美好童年的深刻羁绊吧。只不过时过境迁,在物质日渐富饶的我们的眼中,民俗在时光洪流中渐渐被埋没。但怎能让民俗这般珍贵的文化财产泯灭于历史的长河中?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同为中华儿女,就让我们担起传承民风民俗的责任,为民风民俗的薪火相传贡献力量,守护那份令人神往的民俗芳华。

篇八:家长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600

我的家乡,最热闹的节日就要数元宵节了,俗话说“正月十五闹元宵,团团圆圆吃汤圆。”汤圆当然是好的,除了璀璨夺目,五彩斑斓的花灯和焰火,美食绝对是汤圆没错了。

正月十五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这时,妈妈提着一大袋糯米粉来到了厨房,加水,用手不停的揉着,三下五除二就揉好了光滑的小面团。只见她熟练地揪起一团面,搓圆,拍成饼状,在上面放一小团芝麻馅儿,将芝麻馅儿裹起,搓圆。一个白白胖胖的汤圆就诞生了!不一会儿,一锅汤圆就揉好了,晶莹剔透,真惹人喜爱。汤圆煮好了,我迫不及待的夹起一个放在嘴里,那香甜美味。软软糯糯的馅化成汁水,轻轻柔柔的流入口中,嘴里甜丝丝的,夹杂着浓郁的甜香。

吃过晚饭,便出门玩耍,看天上的烟花,赏地面的繁灯。这个时候,不论走到哪里,你都能看到天空上流光溢彩的烟花,它们大朵大朵在天空绽放,灿烂无比。人们纷纷仰头观赏,映得人们的眸子亮晶晶的。在看花灯,人们点起它,百万盏灯顿时把街道映得五彩斑斓,在燃起能带给我们好运的火焰。哇!多美啊!街道星星点点,各形各色的灯。看,那里有一只色彩艳丽的大公鸡,身上的花纹可精致了,头上那顶鸡冠鲜亮欲滴,红艳艳的。这些喜庆的颜色让过节的气氛更浓了……这么的琳琅满目的灯,看的我眼花燎乱。

星星点点的花灯汇成一条星河,既热闹又喜庆。

这就是元宵节我家乡的风俗元宵节。

篇九:家长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600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全国各地都有各自的风俗习惯。而我的家乡——北京流传至今的最令我难忘的风俗就是春节逛庙会。

爷爷说这个风俗大有来历呢!春节逛庙会是中国特有的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由于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又由于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就在庙外摆起了各式小摊来赚钱,后来渐渐地就成为定期的活动。而在庙会上,除了小商小贩还会有各种民俗表演,如舞龙舞狮等等。村落庙会能够数百年甚至千年传承,其中民间信仰起到了巨大作用。庙会上祭拜祖宗和神灵,既有敬畏自然、敬畏祖宗、敬畏神灵的成分,更有感恩自然、感恩祖宗、感恩神灵的情感表达。

还记得2018年的春节一天,我们一家人来到了红螺寺逛庙会。这可真是不来不知道,一来吓一跳!庙会上的人啊,那叫一个多!你看,人挨人,人挤人,处处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可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庙会上,那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更是让我眼花缭乱。有气势雄伟的打铁花,有威风凛凛的舞龙舞狮,还有踩高跷,京剧,打腰鼓……台下的观众都目不转睛地看着。欢呼声像大海里的浪涛一样,一阵接着一阵。而台上的演员更是卖力演出,舞龙的演员穿着统一的衣服,手里握着长长的木棍。脸上,身上都洒满了汗水。而打铁花就更厉害了,小伙子们用力地打着铁水,火花四溅,像花朵一样绽放在天空中。

而逛庙会最重要的就是庙会里的小吃和烧香拜佛啦!这里的小吃多糖类为主。有吹糖人的,画糖画的,做棉花糖的……在这期间,我可是大饱口福,不仅吃了糖画、糖人、还品尝了棉花糖、豆腐脑等等。我边走边吃,不知不觉我吃得肚子撑了,几乎要扶着墙走路了。而一进寺庙里气氛就变得不一样了。烧香礼佛的人们都是一脸的虔诚,在一座座大佛面前躬身、叩首,祈求来年的好运,祈求家人们的健康平安。寺庙里一缕一缕的青烟,让大佛显得若隐若现,更使这里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临近傍晚,玫瑰云照耀下锣鼓喧天的庙会以最后光彩夺目的烟花宣告结束,人们伴着一天的开心和幸福陆续走出了庙会,我带着一天的疲倦回到了家中。

这可真是“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如果你要是来北京,有机会一定要逛逛北京的庙会。

篇十:家长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600

跨年

春节有不少习俗,不过,在除夕这一天,我最喜欢的,便是年夜饭和守岁了。

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俗。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吃,从掌灯时分就席入座,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宋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就有了吃年夜饭的习俗。

不过,我们的年夜饭有些不同,先是到爷爷奶奶那儿吃一顿大餐,随后又去外婆外公那儿吃一顿汤圆,令我好不快乐。对于大餐,倒是没什么可说的,我真正喜欢的,是汤圆。馅里放了豆腐和肉等,把它们用面包起来,做成水滴状,再一个个下锅,等到煮熟了,再用大碗盛起来,倒上些酱油,便成了,我一般可要吃两三碗呢。

吃完年夜饭,接下来便是守岁了。守岁,又称守岁火,照岁等,其由来已久,是中国民间的活动之一。白居易的《客中守岁》中的“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襟”足见“守岁”活动由来已久。守岁的时长不定,古时一般是守到第二天天亮,现在也有守到十二点多的,而我们,就是如此。

守岁是从吃年夜饭开始的,吃完了饭,便开放起了烟花,有各种花样的,比如,先放会喷火花的,在放的同时,又点上旋转式的烟花。这时院子里,俨然成了一个火花的舞台。这便是放烟花了。还有吃夜宵,烧些面条,荷包蛋什么的,再加上一杯奶茶,令人好不欢喜……

不知不觉,已到了12点。实在拗不过时间的倔强,小孩的眼皮开始打架了,应该睡觉了,于是便向前一年道一声再见,随后沉入新年的第一个梦。

篇十一:家长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600

我们的家乡非常的美丽,风俗也有很多,在那么多的风俗中,我最喜欢的是端午节包粽子。

在端午节时,我们全家一起包粽子,妈妈拿来了粽叶和糯米还有各种配料,开始包粽子。首先先把粽叶卷成圆锥状,放上糯米,中间放上配料,如果想吃甜粽子,可以放上蜜枣,如果想吃咸粽子,则可以放上肉或咸鸭蛋黄。放好配料后,再放上一层糯米,用粽叶把糯米给包起来,这样一个粽子就做好了。

在包粽子时,我在想:“为什么端午节要包粽子呢?”带着这个疑惑,我去问了妈妈:“妈妈,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呢?”妈妈对我说:“从前有一位爱国诗人,叫屈原,楚国即将灭亡时,屈原投江自杀了。于是,人们把粽子做好扔到屈原投江自杀的江里,让鱼儿吃,这样屈原的尸体就不会被吃了。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们就养成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惯。”

包好粽子后,放在锅里蒸一会儿就可以出锅了,蒸出来的粽子又香又甜还非常糯,好吃极了。包粽子不仅可以锻炼动手能力,还可以品尝粽子的美味,真是一件美事啊!

篇十二:家长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600

伴着浓浓喜庆味,甜甜的味道弥漫在幸福的大道上——春节到了。

在我的家乡里,春节的风俗是比较重要的,我们的老祖宗可坚持了几千年的历史,存在的礼节也很多,甚至有趣,让人意想不到。

拜年的那些时候,我们家好像总是第一个出来,满大街上就我一个瘦小的身影来回乱窜,这里冒出一头,那里伸出一腿,兴奋地让全村也不时得热闹起来,在要糖时就会不停地叫喊着:“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嘴里的一些祝福话一个个都往外争先恐后地吐露出来,就生怕漏掉了自己。在以后那双有力的腿跑着跑着走着走着就有气无力了,就只能一个个一步步跟在大人的屁股后边追。走不动啦,就一会儿要背,一会儿要抱的。当时的我还小,总觉得是万圣节,只不过不恐怖而已。

汤圆再这个时候是最美味的佳肴,每一年我们都是拜完年再回家吃汤元的,据说这可以把福气带回家带回自己的肚子里,年年有余啊!

最好的是中午,虽然吃饭前总是要磕头跪拜,但这总能使我想起那时爱笑笨拙的我在拜佛时,因为调皮。有了一个突发奇想。故意把铁盆往头上碰。结果把头上碰出了一个又青又紫的包,疼了一晚上都没睡着,我也记得那也是最难过的一年了,自从我以后再也不敢这样了。

可新年的压轴戏还是礼物。期待中总是要惊喜,新的一年里礼物是必不可少的。现在我收到的礼物就是我一直想要的许多糖。甜甜的味道里总是有幸福的味道。酸甜苦辣都是糖的味道。

在这个春天与冬天的间隙里总有春节的美好,因为风俗因为家乡的风俗才让这个春节是最美好,最圆满,最幸福的。这是我家乡的风俗,为清淡的生活增添了很多快乐。

篇十三:家长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600

家乡的习俗

计奕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听到这首儿歌,就让我想起了端午节。

端午节,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屈原因受奸人陷害,投河自尽,人们划船追赶拯救。岸上的人则是把食物投下江去,以免水怪吃了屈原,这才有了端午节划龙舟,包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也是我们这几天最忙的时候,一大早,我们就要把艾枝插在门上,或用艾蒿编织成艾虎,在门楣中央或带在身上,驱虫辟邪,以保安康。有时邻居还会过来互相祝贺,端午节的热闹气氛洋溢在每人心头。

而端午节最大的事莫过于包粽子,事先准备好粽叶和米,米要在前一天夜里泡下,使米膨胀,煮得时间就会大大缩短,可是偏偏,平时细心的妈妈今年却变成了愣头青,今天才想起泡米。妈妈这时也毫无办法,只好去请教外婆。外婆说道:“晓燕啊!长这么大,怎么还那么健忘啊,你只需要用热水泡上一小时就行了。”妈妈悻悻然地跑了回去。

开始包粽子了,这次轮到我发愁了,我看着这一片片绿色的粽叶中,再想想粽子那金子塔的外表,手足无措。妈妈走了过来,露出了会心的一笑:“来,过来看。”只见妈妈手拿两粽叶,一翻,变成了三角,放入米,再放豆沙和枣或放肉,再放米,手接着一翻,绳子一紧,一个粽子就包好了。我经过多次尝试,也开始变得顺手。包粽子的人越来越多,人们边聊边包,一副其乐融融的样子。你瞧,邻家的那个“小公主”也相当积极,一连包了好几个粽子,但她也遇到了和我同样的问题,弄得到处都是馅渣子儿,人们见了,不禁哈哈大笑,可“小公主”却不肯停手。只是狠狠瞪了那几个起哄的人一眼,就掘起嘴不理他们了。盘中的粽子越来越多,样子也各不相同,谁包的粽子一清二楚,大人们手法娴熟,手一动,粽子就出现在盘子中了,孩子全神贯注,汗水直流,也包不好一个。但是大人虽笑,却从不骂孩子,只在一旁静静地看,有时指点两句。终于粽子包好了。“这包得怎么看都不像个粽子。”我在心中暗想,但大人却说“真棒!”这情景让我想起了我第一次包粽子。

终于,粽子包好了,粽子一个个排队跳下了锅。刚出锅的粽子清香四溢,男女老少无不流露出喜悦的笑容。这让我感叹祖宗的智慧,还让我知道家人的意义。包容是家庭组成的原因,包容对方,包容对方的一切,包括缺点,才能让家庭坚实、稳定。

篇十四:家长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600

我的家乡在湖南,那里有好多好多的风俗,比如:贴春联、放烟花、打灯笼……我最喜欢的风俗是——舞龙灯。

听爸爸说,舞龙灯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舞蹈,源于古代人们祭拜龙神,祈祷这一年风调雨顺的祭祀之舞。从春节到元宵节,我们家乡一直都有舞龙灯的习俗。爸爸还告诉我龙灯也分种类,十五节以上的龙又长又重,不容易舞动起来,多用于观赏,具有工艺价值。九节以内的龙轻便小巧,能做出许多动作,注重于花样技巧,动作多样。如:蛟龙漫游、龙摆尾、蛇脱皮等。而十一节、十三节的龙灯,又有不同的舞法。

还记得我读国小二年级的时候,时逢正月十四,突然听到“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原来学校迎来了一支舞龙队。只见一条红龙、一条黄龙随着一颗龙珠活舞动在场地最中央。红龙和黄龙为争夺龙珠,先是来回打了好几个滚,接着又同时飞腾起来,那应该就是有名“双龙戏珠”吧。接着还表演了“飞腾跳跃”、“飞冲去端”、“入海破浪”……等节目,精彩的表演,羸得了全体师生的阵阵掌声,太精彩啦!两条龙的姿势、节奏都非常一致,真像是一对齐头并进的兄弟呢!最精彩的是,当黄龙围着红龙转圈的时候,红龙的嘴里还喷出了火呢!老师说这象征着我们学校会红红火火、越来越兴旺!虽然观看龙灯的时间过去了很久,但那激动人心的时刻,让我依然久久不能忘怀……

舞龙灯象征着吉祥如意,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我爱家乡,我更喜欢家乡的习俗——舞龙灯。我为家乡的民俗艺术感到骄傲与自豪。

篇十五:家长的风俗作文六年级下册600

墨黑的夜中微光点点,将原本孤寂的夜衬得明晃晃的,这微光却又不同于繁星,呈温暖的橘红色。细看,是一盏盏精巧的小灯。

小灯名孔明灯,又叫做天灯,看着就让人心里觉得舒服。相传三国时期,军师诸葛亮被司马懿围困在平阳,全军上下束手无策。诸葛亮却急中生智,命人现场制了千千万万个灯笼。难以计数的灯笼在一刹那一起升上夜空,美丽而骇人。司马懿被此景所迷惑,竟朝着灯笼升空的方向追去。这立了大功的灯笼,就被称为“孔明灯”。不过现在,放孔明灯早已不作军事用途,而是承载着人们美好的祝愿。

记得那时我读国小二年级吧,刚过完年,转眼就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当时我们在老家,屋前不远正是一片湖。湖不大,水却清澈见底,没风时简直像一块圆溜溜的水晶。很难想象,几千盏灯都是村民们一盏盏亲手制出的。那天晚上,大家说着笑着,一边谈笑风生,一边在灯上写下自己的心愿,几乎每个人都参与了进来。本来漆黑的夜却是被这暖融融的灯火映出亮来。不会写字的幼儿,刚会写字的小孩,知识渊博的大学生,目不识丁的劳动人民,拿不动笔的老人……什么人都参与了进来,不会写字的就画画。老人呢,就对着灯说上那么几句。反正是绝不能找人代写的——那就失去了这件事本身的乐趣与意义。那一盏盏的小灯点上火,通红一片,抱在怀里竟像一个个小太阳。把人的面孔与心都映亮了。一声吆喝,那么多的人把那么多盏灯一齐送上高空,那一瞬间,天空变得前所未有地迷人,绚丽得就像天上的彩霞。仍记忆犹新的是小小的我拿着大大的毛笔,那样倔强固执,困难地在灯上写着。拼音夹字地,歪歪扭扭写上一行。字的内容,我早已经记不清楚,唯一记得的,就是当时天上千百盏灯,被映成暖橙色的湖水,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当然,如果此时能放灯的话,我必定在灯上写上:愿疫情早早散去,望东航机上人员家属节哀!盼世界和平!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