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中秋节600字作文六年级(通用15篇)

来源:瑞思作文网 1.81W

篇一:家乡的风俗中秋节600字作文六年级

家乡的风俗中秋节600字作文六年级(通用15篇)

我的家乡在四川成都。过年的时候,成都便热闹起来。其中,放鞭炮的习俗,是我最喜欢的。

这一天晚上,爸爸妈妈带着我到郊外放鞭炮。“为什么新年要放鞭炮呢?”,我好奇的问妈妈。妈妈说:“放鞭炮代表辞旧迎新,真正迎来新年。”

我们来到一块空地上,爸爸从一个大袋子里拿出一个筒状的鞭炮。我问爸爸:“这是什么呀?”爸爸笑笑说:“你瞧好了!”紧接着,爸爸拿出打火机,点燃了上面的引线。然后,他做出射箭的动作,把筒状烟花高举着。不一会儿,一个像烟花的小球从筒里跑了出来,跑到半空中,“嘭”的一声,小球烟花炸了,像一朵美丽的花朵,开放后突然消失。

放完了筒状鞭炮,爸爸又从大袋子里拿出了一些短棒。这些短棒下面是可爱的图案,上面是用粉色的纸包住引线。“这可不是鞭炮,这是烟花。”爸爸对我说。

他把一根短棒给我我,用打火机点燃了引线。霎时,一团绚丽的火花在空中绽放。我挥舞着短棒,火花时而变成圆圈,时而变成波浪。我很开心。但是,不一会儿,火花就熄灭了,就像一朵花儿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体验完了短棒烟花,爸爸又拿出了一个巨大的鞭炮,这个鞭炮是圆形的,是红色的,比我的脸都还大。

爸爸让我和妈妈站远点,他用打火机点燃引线后,小跑着到我们这儿。引线冒着烟,一会儿后就变成了烟花。烟花越来越大,还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响声。我捂住耳朵,看着这眼前的烟花盛景。

这鞭炮响啊响啊,包含着我对新一年的祝愿,包含着我对生活的热爱,包含着我对家人们的祝福。

大约一分钟后,鞭炮不响了,烟花也熄了。我们把产生的垃圾清理干净,就开心地回家了。

这放鞭炮真好玩,这就是我们成都的习俗,放鞭炮真喜庆!

篇二:家乡的风俗中秋节600字作文六年级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就是每个地方不同的标志。我的老家在随州广水,在我们那里最大的一个风俗习惯就是过鬼节。

我在查找资料得知,“中元节”也就是“鬼节”,俗称“七月半”,时间在农历七月十五。传说每年中元节,地狱的门会打开,各种的孤魂野鬼都会被放出来。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还有放水灯的活动,所谓水灯就是在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都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水灯说是为了给那些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

其实过鬼节并不是为了吓唬人。在这天我们都会举行放河灯,祭祖先,祭亡魂等活动。为的就是表达对先人的孝义和怀念。

我只过过一次中元节。还记得那天爷爷很早就把我叫起来了,那天天很黑。爷爷把我带到河边,那里聚满了人。我们挤进一个位置,把手中的水灯点燃放在河中,周围的人也纷纷把水灯放在河里。小河里不久就布满了水灯,周围一下子就亮起来了。水灯顺着河流,往前一直飘啊飘,直到我们看不见了。紧接着爷爷又带我去祭祖,爷爷把手里一把香全都点燃了,一根一根的插在面前,然后双手合十,向面前的墓碑鞠躬。我也被爷爷拉来了,我跪在地上跟前面的墓碑磕头,说是为了保佑我一生平安。虽然知道,中元节的故事只是人们编来的,可心里还是很害怕。那时太阳还没有升起,周围黑漆漆的。我就一直跟在爷爷后面,双手拉着爷爷后面的衣服,我的心直到回家还跳着不停。

这就是我家的风俗中元节。我爱我家乡的风俗,愿家乡的明天更加美好更加辉煌,祝愿家乡更加繁荣昌盛!

篇三:家乡的风俗中秋节600字作文六年级

我的家乡是有号称千湖之省的湖北荆州,在历史上它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地方。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借荆州、大意失荆州、单刀赴会这些事件都是在此地发生。荆州地处江南,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家乡的风俗习惯也有很多,其中令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抓周”这个风俗了。

“抓周”又叫“试儿”,这种风俗已在民间流传许久,它是用来卜测小孩儿将来志趣、前程和职业的仪式。同时,长辈们对小孩的前途寄以厚望,也借周岁之际祝愿一番。

在孩子周岁那天,家里人总会邀请亲朋好友们到家里来做客。大人们通常会围坐在床边,在小孩子面前摆上各种小玩意,有毛笔、算盘、剪子、书本和钱币等等,然后让孩子在众多物品中挑选最喜欢的那一个。小孩子坐在床中央,好奇地看着周围的大人和自己面前摆放的这些东西,思考一番后便慢慢地爬过去,伸出自己那胖乎乎的小手在这些物品中拨来拨去,随后拿起自己最中意的那一个在手中摆弄着,这时候大人们就会高兴得笑出声。如果孩子挑中的物品正好是家长心里期望的话,他的父母就会非常高兴和得意。如果孩子抓到的是书本或者毛笔之类的东西,大人们就会不禁赞叹道,这个孩子将来长大不得了,一定是个爱读书有学问的人。但是若孩子拿了玩具或者糖果的话,家长不免就会露出失望的表情。

抓周这个风俗从古至今已经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它寄托着长辈们对孩子美好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如自己所愿,身体健康,长命百岁,长大后能为家里带来财富和荣誉。同时通过抓周这个活动,也可以把平时很难见面的亲朋好友都邀请到一起共济一堂,借为孩子庆祝周岁的形式相聚在一起,这也不失亲戚朋友之间联络感情,话话家常的一种好方。

篇四:家乡的风俗中秋节600字作文六年级

白照南

在春节时,我爸爸、妈妈回了老家。在老家,人们的屋子都火火红红的。家家户户都在门前堆起鞭炮,表弟表姐们在和别的小孩子子们放炮。

坐在椅子上,我问弟弟春节是从何而来。弟弟骄傲地说:“在很久以前的某年某月某日,来了一只怪兽。它在过年时分出河吃人,于是,它就叫“年”。为了干掉年,一位老神仙来到人间,用红纸、鞭炮赶跑了年,于是,人们年年如此,以求庇护”。

每年过春节最开心的事就莫过于领压岁钱了。压岁钱可能多可能少。但不管多少,领到压岁钱的孩子都很开心。当然,我们小孩子喜欢争强好胜,总拿钱的张数来比。其实,压岁钱在古代又叫“压胜钱”。“压胜钱”在古代是花不得的,那钱是代表着长辈的祝福的。

领了压岁钱,心里和手都想放鞭炮玩儿。不管白天黑夜,不论大人许不许,我们都要放。冲天炮是我最爱。每次一点火,它总带着呼啸声掠过头顶,在一定高度直接爆炸,总让我以为打中了一架飞机。

吃年夜饭必不可少。看着菜,哇!五彩斑谰,香气足飘十里。看了一会儿就有一阵冲动,我与表兄姐们有了默契——开吃!吃起来可是十分的棒。不但棒,还有一些寓意如年年有余(鱼)等。美食品种很多,红烧鲤鱼、腊肉汤、鸡蛋、糕点、肉类、水果、蔬菜等等等等。

最好的在后头哩。本想睡个好觉,却咱都睡不了,因为外面声音太大了。鞭炮声、人喊声、狂吠声结合在一起,热闹非凡,人们呼朋唤友,一起观看,有的还专门带了手机、相机拍照哩。烟花样式也多,有花朵、有星星、有红的,有半青不青的,我不禁吟起:“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啊!”

在火炮声中,我睡着了。梦中,我自己玩起了火炮。

篇五:家乡的风俗中秋节600字作文六年级

黄雨微

在我的老家,有很多不一样的风俗。举办葬礼的风俗更是与众不同。听爸爸对妈妈说,为逝去的亲人举办葬礼是希望死去的人能快乐地去“天堂”。

那年,我的奶奶去世了。我们家的亲戚朋友们都来了,大家一同坐在奶奶的遗体旁,看向奶奶。这是我们家乡的第一个风俗“看门”。大人们一边哭,一边聊着奶奶是怎么去世的,而我们这些孩子就站在大门前,看着大门,不让外人进来。那时,我想哭,眼泪在眼眶里打滚。可是,妈妈告诉我:“如果我哭了,奶奶就会被天堂的门兵赶走”。所以,我为了让奶奶进入天堂,只能强忍住眼泪看着大门。

到了第二天凌晨,大家也停止了哭泣,安安静静的坐着陪奶奶度过人间最后的一天。而我,从人群中挤到了前面,看到了爸爸的位置,连忙跑了过去,坐在他旁边。这是我们家乡的第二个风俗“看天堂”。

表演开始了,大家都把眼睛睁大,目光看向表演台上。就连平时坐不住的我,今晚也乖乖的。我问爸爸:“爸为什么要表演呀”?“因为这样是为了让玉皇大帝开心,然后他就让奶奶住在天堂了”。

第一个节目开始了,所有的亲人站起来,面向奶奶的棺材,磕三个头,亲人们都把头朝向地面。随着主持人的说词和音乐,亲人们都哭了起来。我也大声哭啼着:“奶奶,您不要我了,您不是答应我,要看我长大吗?我现在才六岁啊!奶奶,您回来……”

第二个节目开始了,是魔术,接着第三,四个……虽然表演很好看,可我根本没看进去,一直在想奶奶。表演结束了,随着我们的掌声,伴着惊天动地的爆竹声,奶奶去了“天堂”。

篇六:家乡的风俗中秋节600字作文六年级

张欣苒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众多节日里,清明节是一个最特殊的节日。

在清明节里,我和一家人到乡下扫墓。我们看到山上也有许多的墓,无论是王家的、李家的、赵家的、吴家的,都有他们的子女来扫墓。看着外公的墓,我眼泪情不自禁掉落下来。当外公在世的时候,他总是把最好的东西让给我,如今,外公走了,我该如何报答他呢?妈妈对我说:“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快乐进步,不让外公担心就可以了,外公并没有离开我们,只是在另一个遥远的国度看着我们,保佑着我们”。

我们找到一片空地,那里有许多人放风筝,我也拿出了属于我的风筝,迎着风,愉快地放着风筝。我问爸爸为什么放风筝有没有特殊的意义,爸爸告诉我,放风筝的寓意是把晦气全部放走。

早上,一家人围坐一起吃着美味的青团,我问妈妈:“能不能给我讲一个关于清明节的故事?”妈妈告诉我说:从前有一个人在野外,什么也没有,十分饥饿,他的随从便咬着牙,把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他吃。后来那个人当了君主,却忘了那个随从的功劳,当有人提醒他时,他决定去寻找恩人。他四处打听,最后听说那个随从带着母亲往山去住了,可是山这么大,怎么寻找呢?有一个士兵给他出了主意,只要把山上的三面都点起火,那个随从一定会从山的另一面出来。大火连烧三天,随从仍然没有走出来,再派人进去查找时,发现随从已经死了。他十分后悔,便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还下令这一天只吃生食。

原来清明节不仅只有习俗,习俗背后还有个感人的故事呢。

篇七:家乡的风俗中秋节600字作文六年级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王安石在参知政事,主持变法的时候碰上了新年,他见家家户户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元日》

我的家乡在肇庆,在那里不同的节日有许多不同的风俗。在春节的前一天,也就是除夕,我们要特地跑回老家祭拜神仙。祭拜完之后,小孩子捂着耳朵就先走,因为每祭拜完一个神仙就要放一串鞭炮。一般来说祭拜神仙都是备鸡,很少有人备鸭和鹅的。当然除了鸡之外最常备的就是各种水果蔬菜:苹果象征着平安,红萝卜象征着鸿运当头,生菜象征着生财有道……反正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最重要的还是对神仙的敬意。

肇庆过春节的风俗和佛山其实也差不多。每到春节,小孩子们最开心的就是收压岁钱了。但是不能白收人家的,一般都会拿着礼物上门,然后收了礼物的人肯定就会给红包了。那边的经济有限,所以红包的钱无论多少,都是人家的一番心意。

收完红包,就该吃团圆饭了。团圆饭一般都是在晚上吃,而且是大人和小孩分桌子吃。吃的一般都是上午祭拜神仙的那几只鸡,各种水果蔬菜。其实我觉得吃饭还不是重点,重点应该是大人那一桌,肯定会喝酒,一喝酒,他们就喜欢在亲戚群里发红包。而且都是大数额的,手气最佳的就接着发。但是如果手气最佳的是小孩子的话,就有家长代发,抢来的比收来的多多了。随着时间越来越晚,就也该各回各家了。晚上回到家,洗完澡,一家人就坐在沙发上看春晚。大年七年级,就可以继续收红包。

大年初四之后,就可以到处去旅游了。

篇八:家乡的风俗中秋节600字作文六年级

我的家乡在宁夏青铜峡,大家可能会以为我是回族,但我不是,我老家在那里,但我们家不是回族。

那里的大山风景如画,我家就住在大山的对面。以前家门前只有一条不宽不窄刚走过一辆车的大路,好几年没有回家了。今年一回家,哇!家乡彻彻底底的变化了,以前的“羊肠小道”已经变成了宽大的柏油马路了。

以前听奶奶说:“这里曾经打过仗”,怪不得我家对面的大山上有几处像堡垒似的“怪物”呢,原来这是打仗留下的。

我知道很多回族的风俗比如:戴着白帽子,还要闭斋什么的,妇女们还在头上戴纱巾。

这些风俗也是很特别的,男人或男孩都要戴白帽子,而妇女们是必须戴纱巾的,妇女们不能光着头露着身体的胳膊和腿,而男的就很例外,他们可以戴帽子也可以不带戴。

先说说我们的饮食习惯,比如盖碗茶,如果家里来了客人,才会把这些盖碗的茶端出来,让客人品尝,还会做些馍馍来招待客人,馍馍的花样很多,比如:油香、麻花、锞锞、馓子、酥馓……,它们各个有特色,不过制作它们就难了,比如锞锞,把面和好,还要发面什么的,锞锞里面的图形有很多,比如:龙、青蛙、小鸟……它们既好看又好吃,是回民招待客人的最拿手的事了,用一张大的桌子,放在炕上,上面摆上各种好吃的东西,还要倒上盖碗茶,这些好吃的招待客人缺一不可呀!

还有闭斋习俗,斋要闭一个月,早晨的时候必须在六点以前吃过,到了白天就不能吃了,到了傍晚的八点左右就可以吃,如果你一天不闭斋,那么就得补61天的斋了,我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可就有这样的习俗啊!

还有很多我不知道的习俗,想要了解的话可以去查查资料,感兴趣的话可以去亲自感受一下,保证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篇九:家乡的风俗中秋节600字作文六年级

华夏民族上下五干年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保留了最宝贵的国家之精粹,同时也诞生了大量的风土人情,民俗风俗,也同样是国粹,它表现的是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始于宋代,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不只是汉族的节日,目前我国的侗族、苗族、壮族、傣族、黎族、朝鲜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也过中秋节,且节俗各异。

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广西侗族有“行月”的习俗。中秋夜临,各山寨的芦笙歌舞队,踏着一路月光,行至临近山寨,和那儿的寨民相聚赏月,赛歌赛舞,彻夜长欢。

云南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明月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寨尾,不时传来一阵阵悠扬动听的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肠。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槟榔、送茶订下婚约。

云南阿细族过中秋的传统习俗是“跳月”。入夜,该族各个村寨的男女老幼都聚集在山村中的开阔地,一个个束腰披纱的姑娘和头缠布带的小伙子们以及老头、老太太、小娃子们都激情的载歌载舞,尤其是那些青年男女之间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得为之动情动容,越发显得妩媚皎洁。

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每个民族都有它独特的民俗习惯,体现出它们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

中国民俗之美是永恒的,在世界文明中宛如一股清流。多彩的民俗,传递的是美好的期盼,是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小时候只知道吃,好玩有趣,长大了,才懂得这是不朽的“国粹”。

篇十:家乡的风俗中秋节600字作文六年级

立春来“咬春”

镇海区崇正书院604班胡雨佳

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意味着大地复苏,送来了新的气息。在这一天,我的家乡有一项很有趣的习俗——咬春。

传说有一年立春,一位老道士来到一个村庄,见村中静悄悄的,没有一点过节的气氛,心生疑惑,四下打听才得知许多村民都患上了一种奇怪的病,四肢无力、头晕目眩,只能卧床休养。老道士观察了一会儿病人的症状,便开了一张药方给村民。药方上没有什么奇珍异草,只有一种极其普通的东西——萝卜。吃完萝卜的村民们果真好了许多,当村民们去感谢那位道士时,人已经不见了。于是,大家为了感谢与纪念老道士,每到立春之日,都会吃一些萝卜。

现在的“咬春”,已经不再局限于萝卜了,春饼、春卷、青菜面等等许多食物都成了“咬春”这天的主角。在我的家乡,春卷就是“咬春”最主要的食物。做春卷要准备好春卷皮、香干和荠菜。荠菜是一种能打开味蕾的草本植物,将它与香干组合在一起,就是一道春天特有的美味!

瞧,先将薄如蝉翼的春卷皮铺在手心,将拌好的馅均匀地铺成长方形,用手灵巧地将其裹好。春卷包好以后一排排放好,就像一个个小福袋。等油热了,小福袋们便带着浑身的福气向油锅奔去。随着时间的流逝,小福袋们纷纷换上了金黄的衣裳,诱人的香气四溢,我的口水也止不住地流下来。一口咬下去,香干和青翠的荠菜就顺着筷子跑进了我的嘴巴,鲜香又美味,一种大自然独有的芬芳充斥了我的口腔,舌尖上绽放了一朵美丽的花!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人的家乡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这份独特的风俗不仅仅只是一种习惯,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份祝福、一份期盼!

篇十一:家乡的风俗中秋节600字作文六年级

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爸爸妈妈带我到姥姥家玩耍。

一进门,我就看见了一个个放在桌上的粽子。看着姥姥细心的包粽子,我不由自主的问姥姥:“姥姥,我能包粽子吗?”姥姥笑哈哈的说:“当然可以啊!”我洗完手,激动地跑到姥姥身旁,模仿着姥姥的样子,拿起两张用水泡过的粽叶,围着手指转了几圈,粽叶就变成了一个像三角形圆筒的形状,姥姥又用勺子放了一些糯米,再用手按一下,我也照着姥姥的方法做。可是我怎么也装不满糯米,我急忙问姥姥:“姥姥,你怎么轻轻松松的就装满了呢?我为什么不行?”我疑惑不解的看着姥姥。姥姥告诉我:“傻孙女,你的粽叶下有一个洞,你一装米,它往外漏,当然装不满。”我往下一看,让我大吃一惊,真的有一个洞!姥姥又教我如何才能把粽叶包紧一点,再装一勺米进去,然后把多余粽叶盖过来,这样粽子两边就有两个三角形的尖角,把两个尖角向下面一按,最后用线把盖过来的尖角和粽叶系好。这样就完成了一个粽子。我按姥姥教我的方法包了好几个粽子,虽然包的粽子奇形怪状,但我却如获至宝,心里高兴极了,因为我学会了包美味的粽子。包完粽子,姥姥把粽子放入锅里煮,我耐心地等待着,很快粽子熟了,我急切的查看我包的那几个粽子,发现已经煮爆开了,但是我依然开心地把它们捞出来。粽香扑鼻而来,让人口水直流。这天我吃了好几个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家乡众多风俗中的一种,我的家乡还有好多好多别的风俗,比如中秋节吃糍粑,大年七年级吃汤圆,我热爱我的家乡!

篇十二:家乡的风俗中秋节600字作文六年级

在中国这个古老而又巨大的国度里,包含着许多小的城市,这里的每个城市都有着自己历史悠久的风俗。我的家乡——哈尔滨,就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城市。

说到哈尔滨,每个人都会想象到哈尔滨的冬天。在大多数人的心中,冬天是凋零的、荒芜的,但是哈尔滨的冬天却是一片繁荣的生机。这生机的背后,正是哈尔滨最有特色的风俗——冰雪盛宴。

每年冬天,万众瞩目的冰雪盛宴就会来到。在这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多姿多样的冰雕,闪亮出众的冰灯……

每个外地游客来到哈尔滨,看到冰雕都会赞不绝口,为何?只看那冰雕花样奇多,别具匠心,一个冰雕,一个故事。你看那十二生肖的冰雕,一个个如真的一样,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让人身临其境。这其中有一塑龙状的冰雕格外的吸人眼球,栩栩如生,好似一条真龙悠然地盘旋着,这不仅表现了手艺者的高超技艺,更体现了华夏儿女对于龙的传说的敬爱与向往。

说完冰雕,我们来一起看看冰灯吧!每到冰雪节的夜晚,光明随着夜幕照亮了这哈尔滨的大街小巷,带来光明的正是那精制而又小巧的冰灯。冰灯的起源,是早年间,靠近松花江的渔民和农民晚间用来照明用的。后来经过工匠们的改造,成为了现在人人喜爱的冰灯。做冰灯用的冰也十分考究,近其观赏,见那冰白光四射,让人不禁产生一种威严神圣之感,远观之,见那冰光晶莹剔透,如那十分稀有的珍贵宝石一样,让人不禁想去触碰、欣赏一番。那冰灯,让人在这深夜中毫无睡意,只抱着一颗激动的心,对它恋恋不舍。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风俗——冰雪盛宴。因为有了这些别具特色的风俗,我的家乡变得更美、更迷人了。我爱家乡,爱它的风俗。

篇十三:家乡的风俗中秋节600字作文六年级

我的家乡在盐城市大丰区,那儿美景如画,农业发达,虽然不属江南,但也十分富饶。

这次我又回到了家,此时正是中秋节,同时也是国庆节。重返家乡我感到非常亲切。这里的人依旧那么善良;月依旧那么澄澈;河依那么让人感到充满活力。所有的事物都让我倍感美好,我又见到了他们,又和他们团圆。这便是中秋节令我感触最深的——团圆中秋。难道不是这样吗?和自己最熟悉、亲近的人和物团聚在一起,难道不会令你感到格外温馨吗?我想无论是谁都会有这样的感觉。

自古月亮都象征着美好和团圆。古人对天上的一切事物都非常好奇,仿佛就连天上的一朵云、一颗星在他们的心中都被想象的非常神圣。月亮当然也少不了,它自然成了古人表达情感、给予寓意的重点对象。如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如苏轼借月表达自己阔达的心胸。如王建赏着月,思着亲人和家乡。这些都是古人的幻想和情感,再加上秋天的丰收,让人们又觉得秋天的丰收,成果与月亮息息相关,便有了祭月。

家乡的祭月用家乡话叫”敬月光”,我猜想了一下,大概是家乡人以为是月光照耀着五谷,换来了丰收吧。不管我猜想的是否正确,反正都是对”月神”的尊敬。敬月光与家人团圆赏月亮、吃月饼同时进行,准备一个小桌,摆上秋天成熟的一些水果:如橘子、苹果、柿子等,还有月饼和月光饼等,点上一炷香,再放鞭炮,便好了。

准备好敬月光后,家人们便开始聊天、品茶、吃月饼、赏月,一直到深夜有很人家还亮着灯火,整个夜晚都沉浸在水果香、香火香伴着的秋风中度过。

我觉得,中秋这个节日,无论是从团圆、神话、诗情和祭月任何一个角度来讲,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所以人们会用很多的方式、习俗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篇十四:家乡的风俗中秋节600字作文六年级

六(2)班郝予之

“佳人南陌上,翠盖立春风”。立春时节到了,人们欣欣然等待春天的到来。这一天,家家户户飘满了春饼的香味。

一片松软皮薄的面饼,一抹酱香四溢的肉料,再加上一束色香俱全的菜馅儿,一卷,一咬,津津有味。每年的立春时节,我们家的餐桌上都少不了这道佳肴。

小时候,一听到吃春饼,我就高兴得不得了,就像要去游乐场玩似的。烙好的饼再加上六七样菜,摆满一大桌,怎叫人不垂涎欲滴?我学着大人的样子,先放好一张饼,再把爱吃的菜一样样摊在饼上,像做手工一样,“折”出一个“小喇叭”。一口咬下去,肉的香、蛋的鲜、菜的爽充盈在口中,那滋味就像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快乐无比。据说立春意味着新一年的开始,吃春饼又叫“咬春”,把春天的回忆和“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祝福全留在脆软咸香的一盘盘春饼里了。陆游诗中有一句话“春日春盘节物新”。早在东晋就有了吃春饼的习惯。怪不得“家乡风俗,深远留长”。每年一家人围着一张桌子吃春饼时,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感。

如今,因为受疫情影响,街上少了很多喜气洋洋的装饰,似乎也没有临近新年的喜庆感,虽然不能走亲访友,可春饼的香味还在,老北京的风俗还在……

在立春之时,一片春饼,不仅象征着美好,还象征着团圆,不信你看,把各种不同的馅料放在一块,最后包裹在一张饼里。这不就是“团圆”吗?在疫情当下,我和亲戚们虽不能相见,但还可以通过网络问候,聊聊家常。

立春时节虽然乍暖还寒,但热腾腾春饼的香气里充满着温暖的记忆。这家乡的风俗,就是暖暖的家的味道啊。

篇十五:家乡的风俗中秋节600字作文六年级

看社火

张静谦

在我老家陕西那里,过年会举行社火活动。

一次,我回老家过年,就看到了社火。

那天,听到外面锣鼓喧天,人们就知道社火队来了。

孩子们、大人们、老人们都立刻放下手头的事情,迫不及待地出门看社火。

道路两旁,观者如堵。我睁大了眼睛,踮起了脚尖,探出了脑袋,张望着,满怀期待地等着社火队的到来。

锣鼓声越来越响,社火队一边表演一边向我们走来。有扭秧歌的,有划旱船的,有舞龙舞狮的……当然了,还有敲锣打鼓的。场面十分热闹。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踩高跷和抬阁。高跷演员们踩着四尺多高的木棍,表演着各种动作,时而挥舞着衣袖,时而时而旋转着身子,时而又扭动着腰肢,如履平地般,全然忘却了脚下的两根木棍。

而抬阁是有两三个人扮演故事中的人物,由别人抬着游行。一个人用几根棍子居然抬起了两三个人,还能游行一圈而不倒。这实在让人称奇,我看得两眼发直,忍不住鼓起了掌。

妈妈告诉我:“相传水神共工的儿子勾龙见父亲闯了大祸,十分难过。于是他填平了九州大裂缝。黄帝让他丈量并掌管土地,从此勾龙便成了社神。

那时有瘟疫鬼到处散播瘟疫,但他怕响器烟火,这就产生了击器而歌、燃放烟火以消灾祈福的民俗。还有人说社火是苗庄王率军乔装打扮逃离琐阳城时流传下来的。”

社火队渐渐远去,我的眼睛久久跟随着他们的背影。社火年年都演,人们也年年都看。无论将来怎么发展,社火的热闹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想对家乡陕西来说都是永存的。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