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用吴伯萧《灯笼》(精选7篇)作文

来源:瑞思作文网 1.75W

篇一:仿用吴伯萧《灯笼》

仿用吴伯萧《灯笼》(精选7篇)作文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常说,心即茶,茶即心。翻开记忆相册,与茶结的缘太多了,那张张被褶皱的泛黄的胶卷儿就都是。

外祖母就是种茶的,小时候我去过外祖母劳作的茶园。刚一进去,满园翠绿就猝不及防的撞入我眼中,丝丝清凉悠香的茶味飘入鼻中,顿时觉得神清气爽,在看这如梯一般,一层又一层的茶叶翠色欲流,如绿浪连接不断的涌向天边,与远处的青山蓝天相映衬。

母亲自小滚在茶堆里,对茶道也颇有了解。我便常常向母亲讨教茶道。泡一杯茶,最基本的就是温杯,投茶,注水,刮抹,倒茶。而泡茶最难的便是煮水: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边缘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这时茶味最佳。按照母亲的方法,我终是泡成了一杯茶。我迫不及待得给母亲敬茶,母亲笑了笑:“敬茶也有讲究,手指不能触碰到杯口,你看,你手都碰到茶水了。”说着,母亲倒了杯茶,摇得很匀。她说:“茶倒七分满,留下三分是人情,不能倒太满。”

每至暑假回老家,碰见出来散步的老人手中都握着茶杯。傍晚时,家家户户都会坐在村中的一棵老榕树下乘凉看星星,偶尔聊几句家常,这时再喝上一口茶,那一股清凉便能解了白日里所有的闷热。

茶味悠长,重在回饮。一缕茶香飘过,让人想起外祖母的茶园,让人想起母亲的谆谆教诲,让人想起盛夏村口的那棵老榕树……

篇二:仿用吴伯萧《灯笼》

京趣

提起京剧,就会想起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就会想起祖母委婉动听的腔调和炯炯有神的眼睛;想起戏台下热烈的欢呼;想起台上的角儿,花脸……真的,京剧的缘结的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记得,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梅兰芳先生就把京剧推广到了世界,让世界认识了京剧。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日本人侵略中国,要梅先生给他们唱戏,但是梅兰芳先生拒绝给日本人唱戏。却在上海排演《抗金兵》、《生死恨》等剧,宣扬爱国主义,激励人们的抗战斗志。梅兰芳先生不为敌人演出,表现了一代艺豪不屈不挠的刚强骨气。这一事件成为神州大地感人的佳话,在中华儿女中广为传颂,这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奋勇抗战的决心。

西方戏剧要求逼真,中国戏剧则是游戏三味。其中,中国京剧则要抽离现实,把人生事相绘画化、舞蹈化、音乐化。戏剧不同,表达的意蕴就不同。小时候我不懂这些,只是跟着外婆去戏园。我听外公说,外婆年轻时也是一个小旦,如今,四十年过去了,照片上青涩的外婆变成了戏园里的元老,而我变成了外婆的学生,老唱,少学。我对戏剧的着迷与热爱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转一个大云手,总是刚柔相济;停定一个亮相,需有剪水双眸,目光刚柔并济,句句分解、字字雕琢,磨练每一个咿呀的转调。

人们常言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看似平常的一句,却有着丰富的意蕴。京剧不只是咿咿呀呀喊,再往脸上瞎涂一大堆五颜六色的颜料,它更是一种美丽。听!台上师姐哭腔凄凉悠长,轻扬的水袖,金扇旋转飞舞的身影,书写京戏的迷人。包拯断案时的炯炯目光,让台下观众一片叫好;刀马旦穆桂英挂帅,真可谓英姿飒爽;忠诚耿直的关公是红脸的代表;奸诈多疑的曹操是白脸的代表;刚正不阿的张飞是黑脸的代表;桀骜不驯的窦尔敦是蓝脸的代表……京剧,以它各色的人物形象将人生世相表现的淋漓尽致。京剧,把真善美带给人们,教人们忠诚贞贤,鞭挞奸贪丑恶。

京剧,是国粹。众生百相被它演绎、国人品格在此书写。弦歌高唱间流淌的是如梅兰芳先生一般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抖扇舞袖间传递的是如姥姥一样众多芳华已逝但仍念着要将中国艺术代代传承下去的心愿。

锣鼓喧,皮黄腔在戏园里流淌,高昂且悠扬。戴凤冠、着霓裳,唱一曲委婉悠扬。我沉醉于这京腔、京韵,咿呀之声响在耳畔,也荡在心间……

篇三:仿用吴伯萧《灯笼》

油纸伞

如断线的珠子从屋檐上落下,溅起一朵朵水花,青色的石板路,古老的建筑,一把蓝色的油纸伞,蕴含着“敬”。

漫步在三坊七巷的街道上,古老的黑白建筑,肃穆而又庄重。行走其中,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敬意,细细的雨丝悄然落下,朦胧了眼前的景色。

雨越发大了,如鼓点般密集,砸在身上生疼。转头,不经意间看到一位姑娘在做纸伞,我连忙抬脚疾走,穿过雨帘,来到她面前,轻声询问能否卖给我一把油纸伞,她轻笑着点头应下,递给我一把蓝花白边的油纸伞。我接过伞,付了钱,见雨势愈大,便在她身边坐下,与她交谈。

我好奇地问是谁教她这门手艺的。她答道,是奶奶。我看向她,只见一双如黑曜石般闪亮的眼睛,黑白分明,正眨也不眨地盯着手中的活儿,她纤细的手指在竹条间快速地穿梭,一眨眼就搭起了油纸伞的支架,她是那样的专注,我心里不禁泛起一丝敬意。手艺如此精巧,我忍不住问她,生意如何。她说:生意不怎么好,看得多买得少。生意不好为什么还坚持做伞呢?她答:奶奶说了,这油纸伞虽小,却也是中华习俗文化的一部分,这门手艺不能丢,奶奶还说了,要经常做,许久不做手就生了。听完,我心里的敬意更浓了。

只见她一手紧抓着竹竿,另一只手握着竹条向上绕,一下绕、一下拽,一丝不苟地用双手编织着,也似编织着她对中华文化的敬爱与传承。

我打着油纸伞走在街上,不禁想起小时候我的奶奶也送了我一把油纸伞,也是一把蓝色的。在我的家乡,每到节日时,街上就会有各种小铺子卖油纸伞,而街上,也会看到人们撑着花花绿绿的油纸伞。奶奶说,油纸伞是我们老一辈人一点点传承下来的,这种手艺不能被遗忘。每到雨天,我就会打上那把蓝色的油纸伞,在烟雨朦胧中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水坑,在小胡同里穿梭着。

记忆与现实逐渐重合,我缓步走在古街中,青色的石板路,古老的建筑,烟雨中的那把蓝色油纸伞,氤氲着悠悠古韵。脑海里是奶奶对我说过的话,还有那位姑娘专注于油纸伞的又大又亮的眼睛……

篇四:仿用吴伯萧《灯笼》

永恒的烟花

窗外燃起了许久未见的烟花,今年的春节不同往年,大家好似在从一声声烟花炸裂的声音中寻找那份丢失当年的感觉。

烟花寓意美好,按理来说,春节总是要放烟花的。每当我看见烟花的时候,都会被它灿烂的模样,多彩的颜色深深吸引。它令人心潮澎湃,它将欢乐、热血、激情、憧憬、浪漫、期盼、美好全部融入到一起,成为一帧帧耀眼的画面,勾起了人们心中众多的情怀。

我想,今年人们如此偏爱烟花不仅仅因它寓意美好,更是因为过去的三年里,人们丢失了太多的年味。病毒笼罩之下,口罩挡住了人们的口鼻,也挡住了人们的笑容。说起来也蛮奇怪,人总是在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往年听到烟花鞭炮声,直会嫌怨几句太吵。可今年听到心中只有喜悦。在耳畔回响的早就不是“啪啦啪啦”的炸裂声了,更像是人们内心的欢呼,是庆祝三年疫情终于快要结束、阴霾即将驱散的喜悦。

生命中有些东西是转瞬即逝的,只有那么一瞬间的美好。而烟花的一瞬却像是一段回忆,夹杂着那一点激动,或一点无奈、一点悲伤,又有一点期盼,就是这灿烂的一瞬,人们带着烟花落尽后的余温与过去道别,又与未来相遇。

人们常说,烟花转瞬即逝,灰烬倒是永恒。是啊,生活中令我们高兴的事总是很少,困难与坎坷倒是占据了一大部分。但是,美好的事情虽然很短暂,但它会在我们心中刻下永恒;困难与坎坷虽然会使我们铭记很久,但只要有一点希望在我们眼前闪过,我们就会忘却这些不如意。人们春节放烟花,不就是这样吗?让过去的烦心事永远过去,绽放的烟花会带给我们新的好运。

尽管烟花总会坠落,但至少有那么一瞬间,它肯定了自己的美,也鼓舞了人们的心。

篇五:仿用吴伯萧《灯笼》

烟花

午后光景,我慵懒地躺在椅子上翻看着硬盘中的影像,一个烟花为封面的视频映入眼帘,那是去年金沙滩的烟花秀,看着屏幕上的“飞舞流萤”,思绪随即伴着微风荡漾起来。

中国人对烟花可一点都不陌生,小到稚童手中噼啪作响的摔炮;少女手中的仙女棒;大到几个兄弟朋友集资买的三十六响等。只几点火星便可以想到眼前飞絮般的空中火焰,耳畔“巨雷”轰隆作响;想到鼻翼微微刺鼻的气息;想到稚童双手合十许愿时的念念有词;想到老人从窗中探出头来,眼眶中晶莹而闪耀着的光。引线的火星,金色火花在空中绽放的光,巨雷般的隆隆声,仿佛都是那几点火星造就的。

火药是烟花中最重要的部分。火药也分种类,黄、白、黑各具各的情态。中国四大发明中所指的火药是黑火药,汉武帝向往长生不老,秦始皇也是这样的,他死于长期炼丹,身体重金属过多。汉武帝的方术师们没有练出什么成就,但也有些名堂,例如黑火药,便是其中一次意外中造就的。明朝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硝、硫、炭可以构成一种十分易燃物质。方术士们对它并不感兴趣。

过了近八个世纪,西方用东方古老的技术轰开中国的国门。来到这个马可·波罗笔下“到处充满黄金“的富足天地。他们在中国旧有领土上开枪,轰炸。抵不住的硝烟之下,一片生灵涂炭……

银幕上,烟花依旧在绚丽的跳动着,肆意的飞扬着……此时,妈妈端来了新鲜水果,晶莹透亮的露珠美好而又宁静。我注视着屏幕,回过神来,闭眼凝思片刻,合上电脑,重新拾起了扔在地上的书,盆景在微微颤动。

篇六:仿用吴伯萧《灯笼》

中秋节

一提起中秋节,我就会想起如水的月色下爷爷扇动的蒲扇和天边的点点星光;想起“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故事;想起合家团圆的热闹景象和融化在舌尖甜腻的月饼……这些记忆,挤满了我关于中秋节的回忆。

还记得每年中秋,夜色将至时,我就兴奋地拿起马扎,蹿向院子里等着月亮。银白的月光洒向大地,爷爷拿着蒲扇,躬着腰,慢慢地提着凳子坐在我身边,为我摇着蒲扇。这么一扇,好像是似水的轻风,裹挟着似水的月光照在我的身上。点点萤火和着星光,不时有几声犬吠,或流星闪过,把这里的景象映得如一幅画儿。这时候,爷爷就又开始重复嫦娥奔月的故事,像一把繁星打在天边。

这时大人们也出来了。家人们平时为谋生计,各奔四方,这时候才能有难得的团圆。我们吃着月饼,谈些家常琐事。如纱的月光笼罩之下,月饼仿佛不是月饼,而成了具象化的福,融化在了舌尖。可能别人不太喜欢月饼,认为它已经过时,但我依然觉得月饼厚重而甜腻的味道能让人暂时忘却“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的分别之苦,而专注于享受今夜的团圆之喜。明日八月十六,月儿更圆,却是家人分别之时。

不知何时,在原本代表着团圆的中秋节时,却有那么多人奔波四方,与亲人远隔重洋,空望着象征着团圆的月饼和月儿低声哀叹。如果可能,我希望当今的社会节奏能慢下来,能让现在新一代的年轻人们回家多看一看父母,能在如纱的月色下与父母分享着近来的喜忧,能让代代薪火相传的团圆节名副其实。

篇七:仿用吴伯萧《灯笼》

中秋寄情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年明月何处看?”

提起中秋节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节日,就会想起香甜无比的月饼;想起一家人共赏圆月的情景;想起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想起许多与亲人故乡相距千里的游子;想起妈妈讲的“玉兔捣药”和“嫦娥奔月”的美好神话……真的,中秋的缘结的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品尝月饼作为一家人团圆的象征。早在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中便有记载:“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谊。”一家人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月,便成了中秋节必备的仪式。

月亮自古以来便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期盼和愿景,更是家人团聚的象征。古代帝王有春季祭日、秋季祭月的礼制,民间每逢八月中秋,就有拜月的风俗。想起每年中秋夜,我站在阳台上抬头仰望,一轮明月缓缓攀上夜空,躲在薄纱似的云层后,宛如一位娇羞的少女。雪白的脸蛋在云的遮掩下若隐若现,时而探出头来。直到半夜,月亮才大大方方展露姣好的容颜,斜挂在夜空。如水的月光倾泻下来,像片片碎银洒满大地。树影婆娑,明月高挂,世间万物都沐浴在这清新温柔的月光中,陶醉在宁静的月夜。清明月色之上,我仿佛看到嫦娥婀娜的舞姿,仿佛看到玉兔安静地伏在桂树下,惬意的打着盹。

可是,面对如此美好之景,中秋月圆人不团圆之事却常有。千年前苏轼对月低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如今,在这阖家欢乐的节日里,又有多少漂泊异乡的游子们正立在窗边,遥望那十五的月亮。“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他们眼中,那不仅仅是一轮圆溜溜的明月,更像是父母家人微笑的脸庞。十五的月亮圆了,难团圆的家庭却很多,他们共赏一轮明月,遥寄那份思念之情。而我们有幸常伴亲人左右,也不必为生计奔波四方,可身处这样的团圆生活中,我们心中却少了一份珍惜。吃团圆饭时你是不是忙着刷手机?没有细细咀嚼饭菜中父母的爱;中秋的夜晚你是不是一头栽进刀光剑影的游戏里?没有享受家的温馨。

我希望年年中秋,月圆之时,人也能阖家团圆。家人绕桌而坐,香甜的月饼在侧,把酒言欢,共赏一轮明月。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