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读后感(精选20篇)作文

来源:瑞思作文网 1.23W

篇一:四世同堂读后感

四世同堂读后感(精选20篇)作文

有多久没翻开这种泛黄且沉重的纸质书了?有多久没闻到翻动书页时散发的木质馨香了?如今厚重的四大名著被压缩成几十页,美其名曰:快餐书。而即时的在线浏览也正在取代传统青灯黄卷式的经典阅读,我们真正汲取到的是丰富的精神食粮,还是满满的油水脂肪?我始终相信:书如清茶,只有经过我们思想之水的浸润,慢慢沏,细细品,才能在合书之时,满室氤氲书香。

而此时拿在我手上的就是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这本书从不同角度描写中国人的抗争,折射了普通市民爱国之心的觉醒,反映了救亡图存之际不同人的人生抉择。在北平沦陷八年中,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小羊圈胡同中各色人物的遭遇,日寇铁蹄下黑白颠倒,暗无天日的世界,当时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人们的惶恐与懦弱,民族的精神与气节……在作者笔下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战争时期的人生百态。《四世同堂》描写的中心是四世同堂的祁家,家中四代人有着不同社会背景,面对战争亦有不同人生选择。祁老太爷代表旧中国传统文化,“他是个安分守己的公民,只求消消停停过着不至于愁吃愁穿的日子。”他只关心寿诞,关心各种节日习俗,面对战争,他采取“破缸御敌”策略。初始以他以往经验看,只存好够全家吃三个月的粮食咸菜就行,可并非如此,后面对日军暴行,瘦小干枯的老人有了一丝反抗,祁天佑处于新旧过渡时期,正直的生意人,总以“和气生财”为宗旨,因不忍于日本人“我是奸商”的侮辱而跳河自杀,祁瑞宣、祁瑞丰、和祁瑞全同处新文化氛围中,瑞宣是理想与现实矛盾的化身,受长孙身份和现代知识文明双重影响,他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日本兵占领北平后,思想上知道该赴国难,行动上让三弟尽忠,他尽孝,为此他只能在家中惶惑偷生。后终于在国家危难之际,在家庭伦理观念束缚中找寻到一丝出口,配合老三搞地下工作,表现出敢于承担大事的一面。瑞全是激进青年的代表,少了知识分子的儒雅,多了份霸气潇洒,正是这些使他敢于冲破家庭的羁绊,勇敢奔赴抗日前线。瑞丰是思想被奴化的知识分子,民族危亡于他只是简单的改换主子,他好吃懒做,甚至巴结日寇。小顺儿是家中的第四代,充满生机与活力,未来有无限可能,而妞子则成了这场战争的陪葬品,令人惋惜。

书中描写了众多知识分子形象,钱默吟与牛教授最具代表性。钱默吟是闲散文人,养花弄草,品茶下棋,但在国家危难之际,传统文人的济世情怀与爱国热情战胜了只顾个人安危的思想,在抗日战争面前成了英勇的战士。年逾花甲,端不起刀枪,以墨笔为锋,以言语为镝,奔波于抗日活动中。钱默吟身上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方面,在国家生死存亡前,没有个人,只有我们,没有小家,只有大家。牛教授是个地道的学者,整日埋首书堆,苦做学问,不问俗务和政治,但仍不可避免的卷入战争的大浪中。他与日本人合作,出任教育局长,企图在日本人保护下,保全性命和珍贵图书仪器,尽管面对许多爱国人士和抗日青年的责难,但他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在当时情况下最好的选择。钱默吟和牛教授,同处一样的社会环境,相似的文化背景,却又各自不同的选择,彰显了迥异的人生百态。

《四世同堂》中除了描写知识分子形象外,还塑造了人民群众的形象。北平城外的常二爷,忠厚善良,但面对日军侮辱,毅然为国家民族的面子而死。剃头匠孙七誓死不挂白旗,被日军活埋,仍不失自身气节。车夫小崔一身正气,敢于痛斥日本人的走狗奴才。相声演员方六,被捕入狱,释放后仍敢于讽刺日本侵略者。这些底层小市民在国泰民安时,只会关注自身生存状况,国难当头,毅然表现出作为中国人的骨气和骄傲,为国运担忧,以微薄力量而努力着。

小说中有爱国情怀的人物塑造的很好,但汉奸形象尤为饱满。在太平日子中,他们没有权没有势,日本人打过来了,要改朝换代了,他们就忙着巴结。连名字都改成了日本味儿的,他们心甘情愿的做日本人的走狗,无论何时都毕恭毕敬的,见到日本人都赔上笑脸,鞠大于九十度的躬。当别地有了反抗,他们惶惑不安;当中国城沦陷后,他们反倒组织各种人游行庆祝。但他们的死不但没能让人感到痛苦,反而让人觉得悲哀。大赤包在狱中都疯叫着她是“冠所长”,冠晓荷被活埋前都对日本人卑躬屈膝。这是中国人可悲的一面。在利诱威逼,高官权势之下,丧失气节。这无疑是贪念作祟,以致自掘坟墓,最终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

掩卷沉思:想到那句古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祖国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就像祁老太爷他能用大缸暂时堵住大门,可他阻挡不了侵略者的铁蹄;像瑞宣,他善良正直,他想保护一家人的安全与生活,可是在敌人手下,他已经意识到:“人是鱼,国家是水;离开水,只有死亡。”只有国家的繁荣富强,社会的安定团结,个人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我们的祖国遭遇了多少深重苦难,跨过了多少崎岖坎坷,如习主席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列强入侵,国土沦丧。我们不曾忘却;炮火连天,硝烟弥漫,我们刻骨铭心。我们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于七十年前的战火洗礼中涅槃重生,曾经鲜血淋漓,然后结痂、负痛、长茧,曾受过的伤都成了如今肩上的勋章,熠熠生辉。如若说祖国是棵亘古长青的参天古树,我辈即是枝头上新催的绿芽嫩叶。

中国梦是由千万个个体梦交织而成的,而青年梦虽小。却是个体梦不可或缺的力量。这些大大小小的青年梦从未孤立,而是自成一川银河水,嵌入国人的情怀中,纵使一路坎坷多磨,却依旧波澜壮阔。无论是孜孜不倦的“北斗女神”徐颖,还是京剧传承的“燃灯者”王佩瑜,抑或志在星海的少年曹原,皆为鲜明写照,唯有将人生理想上升为爱国自觉,“小我”才可增辉大我,“大我”才可炬火不熄。

观小羊圈人生百态,思新中国沧桑巨变,我国已不再是山河破碎的孱弱之国,新时代的高潮迭起,民族振兴之大任,仰赖每一个国人之砥砺奋斗,因而个体虽微,诚当与国家同发展、共命运,融生命的深泉涌流于家国之浩荡前途,点燃民族之火,绽放时代之光。

篇二:四世同堂读后感

李琨

极白的手,会让人联想到什么?是天使温暖、细嫩、柔软的手?还是女巫那挖人心肝、拿着滴血匕首,惨白而修长的手?凭借这双手,我们可以想象的空间极大,这双手的主人既可以是面容可爱精致胖嘟嘟的小天使,又可以是有着勾人魂魄的眼睛和嗜血笑容的女巫。亦真亦幻,让我们无法猜测。

大赤包就有一双极白的手,她的手上擦了有二两的粉才变得很白。那双极白的手,曾在蓝东阳为她当上所长道喜的时侯极傲慢地抬起了一点点,请蓝东阳坐下。曾在打牌重重地摔在桌子上,来恐吓其他牌友。曾站在院子里指着桐芳的房间破口大骂。曾叉着腰指责冠晓荷的胆小。曾亲热地接过丁约翰递来的“英国府”的东西……。

大赤包像一个可怖的女巫,更像一个肥大的狐狸。有着极强的变通能力,通过小聪明来为自己谋取利益。用那双极白的手从别人的盘子里带走一点又一点食物,并且越带越多越来越贪婪,甚至认为食物的主人总有一天会自愿的把最好的一份留给自己。她总以为是自己在利用日本人,却不知道是日本人利用了她。可谓是机关尽反失足啊!

篇三:四世同堂读后感

活成一束光

“1945年北京小羊圈胡同里,槐树叶儿拂拂的在摇曳,起风了……”当我翻开书,眼前浮现的是那个沦陷了的小胡同,是小胡同中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庞,是中华民族命运的史海浮沉。

在小羊圈胡同里,我看到了太多的无奈与懦弱。祁瑞宣,一个挣扎于现实与理想的可怜人,善良却软弱,有上阵杀敌之志,却无法摆脱现实中一家老小的束缚。祁老人,一位文化霉烂的产物,在封建礼教中浑浑噩噩,国家存亡之际,却想着自己的七十五寿日能否办得更加热闹。

但在小羊圈中,我也看到了黑暗里重燃的烛光。当矛盾的祁瑞宣选择加入地下工作,当麻木的祁老人选择与日本人拼命,我知道中国的希望被点燃了。中华民族的英雄可以舍小家为大家,但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一个民族的崛起也正是这些小市民从选择振兴祖国的那一刻开始。

在小羊圈胡同里,我目睹了太多人心的黑暗与扭曲。冠晓荷,一个“熟到稀烂”文化中的蛔虫,卖国求荣,永远讪笑着鞠向敌人;蓝东阳,狠毒无耻,人中的垃圾,日本人的宝贝。大赤包、招弟、胖菊子,这一个又一个怯懦、懒惰、巧滑的社会蛀虫,为了一己私欲而粉饰黑暗。

但我也看到了青年身上刺破黑暗的光芒。当瑞全义无反顾的选择参军报国;当钱二少爷选择与一卡车日本人同归于尽;当高第选择以身犯险为地下工作换取情报,我感到热血沸腾,一股难以言状的力量油然而生,流淌在身体中的血,似乎要更热更红一些,他们为了国家以身犯险的背影,跨越75年的历史的长河,在我的脑海中与那些白衣逆行者的身影竟不断吻合。同样的时代青年,同样的逆流而上,同样的赤子之心,他们活成了时代中的一束光!

当我合上书,有愤怒,有感动,有悲叹,但更多的是瑞全这一类青年人带给我的激励。青年人的历史责任感,穿越时间,在我们的血脉中生生不息。抗疫路上奋勇前行的青年们,在危险面前勇于前行,活成一束束耀眼的光芒。

吾辈青年皆风华正茂,愿活成一束光,伴祖国走向复兴之漫漫长路,以敢于入世的心胆,见之于行动,用电光火石般的生命照亮祖国崛起的远方。

2020年武汉的樱花,北京的槐花相继绽放,叶子沙沙作响,风,从未停息……

篇四:四世同堂读后感

读完《四世同堂》,有一种释放感,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疑问:为什么中国人那么逆来顺受呢?为什么中国当时仅在短短半年内就沦陷了大半个?答案还是在这个封建社会制度上。三皇五帝,加上旧社会的黑暗腐败等,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老百姓。

他们胆小的只求自己平安,对国事漠不关心,这样的人有很多。他们愚昧无知,但是我们能去怪他们吗?为什么鲁迅先生那么喜爱青年?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喜爱接受新事物,求进步,反传统,想改造社会,有自己的是非观,不会被眼前的景象所迷惑,比如老三瑞全。日侵略者占领了北平,征服了大半个中国,却永远征服不了中国心。他们找来了一群汉奸走狗,去散播什么“中日亲善”的鬼话,更加深了老百姓对侵略者的厌恶。我想在这里说,中国不会亡,只要有一个有胆魄、有知识、又爱国的人,中国就永远不会亡,不会被征服!北平就是个例子。虽然它被占领了,但是还有像钱先生、祈瑞宣和瑞全这样的爱国者在,他们是属于中国的,只要他们在,中国的脊梁就不会弯!

只要有一个人站起来了,就有千千万万个人站起来了;只要千千万万个人站起来了,中国就站起来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疯狂地杀了许多人,还企图美化他们的战争,消灭他们的罪证,殊不知,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活生生的证据。他们杀不尽所有的中国人,只会引来更多的仇恨!看看汉奸的下场吧,大赤包在狱监狱里得精神病而死,冠晓荷被活埋,瑞丰被特工打死,蓝东阳被核弹炸死。这就是出卖中国的下场!

最后抗战胜利了,中国人民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推翻了旧社会,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中国,一个充满了理想与实干的中国!如果说旧中国是一个垂死的老人,已日薄西山,那新中国就是一个充满朝气的青年,如日中天。中国,从有记载开始,历经过十余个朝代,几千次饥荒,大大小小几万次战争,依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看看过去,为什么中国会落魄到如此地步,因为守旧的制度,千年不变的、一潭死水的“思想”。人家在那里大闹工业大革命的时候,中国在干什么?人家推翻了旧社会建立新社会的时候,中国又在干什么?永远在沉睡!所幸,现在终于醒了,为时还不晚!

如今的中国已逐步奔向小康,前途一片光明!中国的未来,将更好!

篇五:四世同堂读后感

乱世遗老

他是被清朝遗弃的老人。

小羊圈胡同里,他最为年长,一言一行都彰显着十足的威严。这一带的带领者也非他莫属。若非日本人无端闯入北平,他或许还安安稳稳地当着四世同堂的老太爷。

但世事又怎会如他所愿,让他风平浪静地安享晚年呢?他“什么也不怕,只怕庆不了八十大寿”。你能指责他自私吗?不,他只是一个平民百姓,民族、国家相对于他的家庭,显得那么遥远和抽象。北平是否沦陷,国家是否危亡,似乎都与他无关。在那人人自保的年代,他不仅能够生存下来,还把家庭发展到“四世同堂”的局面,这于他而言便是足以骄傲的资本。

小说里,这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因为一场战争而变得物是人非。三孙祁瑞全不愿在日本人的压迫下生活,愿为抵抗侵略者作一份贡献,悄悄离开了北平。二孙祁瑞丰对日本人言听计从,点头哈腰都来不及,尽管领到了教育局科长这一肥差,最后仍落得被日本人活活打死的悲惨下场。而长孙祁瑞宣呢,他同老三一样,怀着抗敌的心,但被家庭所累,始终无法离去,只得辞去教师一职,到英国使馆就职,后来虽被日本人所抓,但终是在富善先生的帮助下平安出狱。儿子祁天佑则因被日本人羞辱投河自杀。而全家最小的成员妞子在抗战胜利当日因肠胃病而死。

祁老人那四世同堂的美满家庭呢?战争真的离平民百姓的生活很远吗?就连小羊圈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胡同,都陆续搬来两户日本人,无形中将小羊圈居民们的一举一动监管得牢牢的。

祁老人的心又何尝不随一个个家庭成员的悲剧而破碎呢?在富善先生眼中,祁老人的一切都带着地道的中国味儿,他是“代表着清朝人的”。然而,这个清朝遗留下来的老人的命运是如此多舛,如此令人悯惜。

小说结尾,祁老人的重孙女妞子在极度饥饿中痛苦死去,这无疑给了他心头最后一下重击——他忽地抱起渐渐冰冷僵硬的妞子,踉踉跄跄地去找住在胡同中的日本人。“他们的孩子吃得饱饱的,我的孙女却饿死了。”他挣扎着走出院子,碰见了那个住在一号院的日本老太婆。他高声叫住老太婆,想让她瞧瞧他的重孙女是怎么在日本人的压迫下死去的。但老太婆只是想告诉人们一个震撼的消息。“告诉你爷爷,日本投降了。”她用英语轻声对瑞宣说道。这消息仿佛一个响雷忽然炸起,人们心中的悲哀、喜悦和惶惑都掺和在一起了。

刹那间,人们纷纷围住了日本老太婆,想将压抑已久的对侵略者的仇恨都报复在她身上。“你们打算先揍这个老太婆一顿吗?”瑞宣一言唤醒了人们埋藏在心底的良知——是啊,她是他们的朋友,她并没有做出对中国人不利的事情,而是始终友好温顺地对待他们。

这是最令我震撼的一个片段。一向忠厚的祁老人在妞子饿死之际挺身而出,为受苦受难的人们道出了心声。而那个日本老太婆,并不以自己的身份为傲,愿以善良仁厚换取与中国人民的真诚友谊。是啊,她是他们的朋友。

他是乱世中被清朝遗弃的老人,时光带走了他的青春,却带不走他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善良与坚毅。

篇六:四世同堂读后感

在爆竹声中捧起这本书,旁的什么倒听不见了。耳边似乎响着那三七的炮声,灯光摇曳中似乎闪现着那细长细长脖子的那可怜的妞子;那拄着拐杖的好心的李四爷;那张丑恶的绿色的倭瓜脸……不敢妄加评论,只是叹息,只是反思,只是醒悟。

舒庆春先生以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的时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生活为主线,真切地描绘着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阶级人的生死存亡。他绝不是个高高在上的笔者。指尖触着铝字,我似乎触到了舒先生的掌,我似乎看见了:这位老者是在泣血的写着,写着……

故事开篇便是祁老太爷忧心着自己将近的八十大寿,对于七七事变他可不担心。随着老舍唠家常式的笔调,我认识了作隐士的钱默吟先生;文雅却有着文人怯懦的祁家老大一一瑞宣;狡猾且不辨是非的祁家老二一一瑞丰;年轻又热血报国的祁家老三一一瑞全;乐于助人又良善的李四爷夫妇等人物。其中最让我触动的是钱先生。

钱先生是隐士,不大与人来往交际,爱吟诗作诗,善画乐饮。一杯茵陈酒,一张破字画,足矣。但卢沟桥一声“轰”毁了钱先生的东黎与南山。面对牺牲,这位君子,当之无愧的君子,为自己的二儿子自豪:

“这是值得骄傲的事!我——一个横草不拿,竖草不动的人——会有这样的一个儿子,我还怕什么?我只会在文字中寻诗,我的儿子——一个开汽车的——可是会在国破家亡的时候用鲜血去作诗!我丢了一个儿子,而国家会得到一个英雄!什么时候日本人问到我的头上来:那个杀我们的是你的儿子?我就胸口凑近他们的枪刺,说:一点也不错!我还要告诉他们:我们还有多少多少像我的儿子的人呢!你们的大队人马来,我们会一个一个个的零削你们!”

翌日,面对来抓捕他的日本人,他做到了他所说的:“你们是迎着炮弹向前,我们是等着锁镣加到手上而不能失节。”已经六十岁高龄了,面对酷刑,他只一句:“我不会说的。”

此时,他的大儿子病死,面对好心的邻居,他的妻只一句:“不!我的丈夫一辈子不求人,我不能在他不在家的时候……”在出丧时,他的妻一头碰死在棺材上。所幸,他的儿媳被发现有孕。

出狱后,他只有沉默与仇恨。在金三爷(他的亲家)、瑞宣的帮助下,他的身体逐渐恢复,却在将好之际将儿媳与未出世的孙儿托付给侠义的金山爷,自己去斗争了。

钱先生成了当之无愧的英雄,真正的英雄“支持着受伤的身体,作复国报仇的事”。他经历了三个阶段后成熟了自我。

他曾忘记自我,为家人去与野兽拼命。现在,他找回了自己,找回了理想。唯一不同是,他以往懒散为和平,现在呢,用诚毅获和平。

反观其他人。瑞宣一边责骂自己无勇气出城报国,一面小心维护着四世同堂的家;瑞丰得意地做日本走狗;招弟成了日本特务;蓝东阳到快病死时仍高喊着天皇万岁……

他们是壮年,是有知识的人。却有谁反抗?斗争?但试问自己,倘若自己在那时,自己是怯弱的瑞宣还是热血的瑞全?只怕是想做瑞全而最终只是瑞宣?尽忠由祁家老三做了,尽孝由祁家老大做了,顺从由祁家老二做了。自己若当时又能做什么呢?

如陈野求所言:“我们的文化或者只能产生我这样因循苟且的家伙,而不能产生壮怀激烈的好汉!我自己惭愧,同时我也为我们的文化担忧。”老舍借此句话述尽了他的忧。“忍一时风平浪静”“算了吧”“吃亏是福”在这些思想下,哪有让人反抗的底气呢?难道只能麻木不仁的忍下去?于是,小崔忍了,却在临死前才懂:只有反抗才能救自己。

但是中国胜利了。不是因为做了忍者,而是拥有这些瑞全见的人民:“他们没有北平人那样文雅,聪明,能说会道,可是他们,他们,负起抗战的全部责任;中国是他们的。是他们,把秦岭与巴山的巨石铲开,修成公路;是他们,用一筐一筐的灰沙,填平水田,筑成了飞机场;是他们,当敌人来到的时候,烧了房屋,牵了牛马,随着国旗撤退;是他们,把子弟送上前线,把伤兵从战场上抬救下来。有这样的人民,才有吃不饱,穿不暖,而还能打仗的兵。

有他们,“原始的”中国才会参加现代的战争。”

有了这些可爱的人,才有着用老人,妇女,孩子双手扒出的滇缅公路;才有雨花台烈士;才有毛泽东等人士出现。他们脚下是黄土,胸中是不灭的火。他们或许并不如瑞丰那般能说会道,但绝对行爱国之事,所以中国胜了。

而反观今日青年。我们是否让老舍先生失望了?因为长期的和平让我们淡了,失了那份报国的热血,以致失了热情,只将个人与国家分开,只顾着眼前利益,而对那方却红的国旗失了崇敬?将学业视做压力,将奋斗视作为金钱奔走?而忘了,有国才有家。诚实,谨慎,良善,勤俭,这些美德是否抛之脑后?理想是否成了游魂?

我叩问自己,我羞愧!我无法否认自己的历史的不尽知,无法否认自己的无能,无法否认自己的虚度光阴,无法否认自己以往的浅薄!我是否在无意中做了那麻木的“中国人”?

唯有奋进,唯有读书,唯有思想与知识让青年人成长!我认识到。我不能也不愿在生活上做了瑞宣一一为现实囚禁;我不能也不愿在生活上做了招弟一一无知地被染黑,丧了良心;我不能也不愿在生活上做了小崔一一在临时前悔自已的不勇。我只愿做钱默吟:平时做隐士,不问名利。一坛茵陈酒,一张书画,诗意快活。在困苦时,凭一条瘸腿,一腔热血,为国为民,执剑天涯。

篇七:四世同堂读后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题记

不必说月下独望洞庭湖,嫦娥凄凄凉凉独守月宫,诗人独自依杆前“举杯邀明月”,也不必说黎明林江倾洒下的一抹阳光,天边的微微红晕,单是这充斥着温暖而温柔的黄昏,就叫人心旷神怡,大饱眼福。

我拿起最近正在读的一本书——《四世同堂》。家中所有的东西都静寂地、一动不动地呆在原处,他们懒散地沐浴在夕阳的微光。我捧着书,坐到了光线最密集的地方——阳台,拨开书签,翻书的声音悦耳,然后缓慢地随风飘走,消散在静寂的大楼中。

树叶在风中婆娑起舞,对立的大楼一半沉睡在黑暗中,一半苏醒在黄昏中,太阳俨然已与大自然浑为一体,多了一丝违和感。闲了一天在家的我,沉浸在老舍先生细腻的文字中,书,也俨然与黄昏浑为一体。

看着《四世同堂》,眼前时而是民不聊生的北平,时而是温柔静寂的黄昏天空;时而是监牢中被日本人折磨得皮开肉绽的无辜老百姓,时而是楼下荡着秋千绽开笑脸的孩童,这两个极端的世界,使我分不清哪是书,哪是黄昏。

我继续读下去,无意间,黄昏带着它泛黄的光,透过栏杆,直直的射向地面,黄中带着一丝微红。微风吹拂,撩起了窗纱的一角,也吹起了人们的微笑。我竟由黄昏中,联想到了远方的湖面被飞鸟泛起层层涟漪,枝上筑着的鸟巢中响起一些“新生命”的喊叫,天真无邪,显然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果然,黄昏总能让人想起美好。

我浸了,浸在了书的世界,书将我的心灵浸的纯洁无暇。

我痴了,痴迷无限好的夕阳,让世人忘记忧愁的黄昏。

随着一页页书渐渐翻去,黄昏,这一篇章也渐渐离我们而去。暗了、淡了、末了、最终,消失了,取而代之的便是无穷的黑暗……

篇八:四世同堂读后感

李琨

年轮,是一种特殊的符号,是大树特有的印记,一圈套一圈,一层围一层,年年增加。默默记录着世事变迁,任凭雨大风吹。历经沧桑,辱宠不惊。

祁老太爷就像是一棵大树支撑着整个家。一大家人是他的依靠,他也是一大家人的依靠。有他在,无论发生什么事,都有主心骨,内心都有一种依靠和鼓励,让他们不要害怕,勇往直前。

祁老太爷从小就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战争,对于他来说,战争不只是恐惧,更多是未雨绸缪。他坚信在皇城根底下,三个月什么事都不会解决。他早已不害怕战争,只想过好自己的日子。北京老胡同里的人,生来就是谦卑有礼,祁老太爷岁数大了更是深知这一点的重要性,对胡同里的人,无论是喜欢还是不喜欢都是很有礼貌,对和白长来的两个“便衣”亦是同样,不表现出自己内心的想法,这也是祁老太爷最大的智慧。钱家出殡时,他只是站在街门口,望着抬走的棺材,目送着他们离去。

祁老太爷脸上的第一条皱纹,每一个人生的智慧,都有是他的年轮,他永恒的印迹。

篇九:四世同堂读后感

《四世同堂》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的长篇小说,它讲述了住在“小羊圈”里祁瑞宣一家人在北京沦陷时期内平凡而又不甘于平凡的一段生活。

祁瑞宣是一家之主,为人宽厚温和,但还有中国人的血性,他在北平刚刚沦陷的时候,将自己的三弟送出去抗战,并且告诉学生和街坊们,中国没亡国,他就像黑暗中的一颗星星,虽然不是很亮,却能带给人希望。

钱默吟是一位诗人,因为他的二儿子仲石摔死了一车的日本兵而遭到了日本人的毒打,回来后,变成了一位爱国诗人,他整日不断地奔走,游说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抗日的队伍。

冠晓荷,一个彻头彻尾的汉奸,每天想的只是如何升官发财和一些占便宜的琐事,靠着出卖身边的人和事赚取些许蝇头小利。

这三个人,性格迥然不同,其实这就是老舍先生总结的中国人的三大性格种类。如果中国都是像祁瑞宣这样的人,那么日本人入侵北平就是偶然事件;如果中国人都是像钱默吟一样的人,那么中国决不可能被日本侵略;如果全都是像冠晓荷这样的人呢,中国是必然要灭亡的。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应有的血性,变得像绵羊一样软弱,任人宰割,那它注定是不会长远的。但在整本书中,这段描写给我的感触最深:“他看着自己的一双手,一双白软的手,他苦笑了一下,这样的手是打不了人的。”这句话让我看到了中国人软弱的性格,这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但接下来的他们祁瑞宣和钱默吟做做的事情却大出我的意料之外,在隐忍的同时,却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默默的做着潜移默化的反抗,在周围中国人的心中种下一颗反抗的种子,点燃一盏希望的灯火。这才是中国人的血性所在,中华民族长存的血性所在。

篇十:四世同堂读后感

“休对故人思故园,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这是苏轼的《望江南》中的一句。这首词描写了清明时节,作者却不能返乡祭祖的一种遗憾的情感。因为有句俗话说:“有根才有家。”可是有一群人,他们却为了自身利益,不惜“忍辱负重”,甚至出卖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最终自取灭亡。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长篇小说。小说中描绘了抗日战争中北平人民的艰苦生活。这本书让我知道了战争的残酷,其中有许多人物,如祁瑞宣,祁瑞丰,钱默吟先生,冠晓荷等,他们每个人物都有十分鲜明的特点。但要说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祁瑞宣了。

祁瑞宣是祁家的长孙,是祁家的“当家主父”,可以说是上有老下有小。他的身上有一种令人钦佩的爱国情怀,宁可被日本人捉进监狱,也不会向黑暗势力低头,甚至甘愿吃就算是猫狗都不愿吃的东西,也不愿给日本人做事而衣食无忧。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民族气节,一种不忘根的民族气节,一种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祁瑞丰虽说是祁家的次孙,可是他和大哥瑞宣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瑞宣勤俭朴实,谨慎小心,老成持重的读书人。瑞丰则是个看重金钱利益,大肆挥霍,好吃懒做的花花公子。为了利益,出卖了国家和民族,做了汉奸。我十分厌恶他这种“忘根”的行为。

可是,想着想着,我不禁惭愧起来。我想到了外婆,她老人家70多岁了,外公去世后她一直一个人住,有什么事不麻烦妈妈,总是自己想方设法解决。爸爸和妈妈因为单位工作忙,即使外婆家就在单位旁边,也不能常去看看,所以妈妈对外婆总怀着愧疚,一年也只能见几次面。可我总对外婆不理不睬的,甚至还说外婆土,俗,一直到上中学后,有时我想见外婆都没有时间,现在我一见到外婆总会有说不完的话。一会儿是班上的趣闻,一会儿是在书上看来的笑话段子,聊天说地不像祖孙,倒像一对朋友。

人,无论到哪儿,都不能忘本,忘根,不能忘记在你身后为你默默付出的人。不能在后悔中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篇十一:四世同堂读后感

大我和小我在本质上有很大区别,关于大我就是舍弃自己的名誉或一些好处去做更重要的事情;小我就是只顾自己的名利,不关心国家安危,民族存亡。

我很佩服《四世同堂》中祁家三孙子瑞全,他的心里十分矛盾,他十分眷恋自己的爱人与兄弟家庭,却有十分想为国效力,上前线杀敌人,他的内心十分混乱,可是经过抗日救国和妻子儿女家庭对比后,他毅然选择了抗日,选择了“大我”。

可是有人会为了眼前的生活与名利去向人屈服,投降。比如冠家的冠晓荷,他就为了讨一个小官而就轻而易举地向刚刚攻破自己国家首都的敌人屈服。他就为了图眼前的一点点名利和一小笔钱就去和小日本而打交道,当汉奸。他不应该没有这种保卫国家的精神与气概,爱国之情应该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有的,我们不应该被敌人威迫利诱吓倒,不要被金钱和名利所迷惑,盲目地去选择“小我”,而不去做或想更重要的事情。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天使和魔鬼的结合,要对比“大我”和“小我”,而不是为贪图地位金钱而抛弃家人,背叛祖国。

大我和小我在人性的角度上来说似乎会永远抗争下去。但其实不然,要是自己做每一件事时都思考一下结局与后果,那大我就一定会占上风,就不会有因个人名利而背弃祖国与家庭了。

篇十二:四世同堂读后感

提起沉默,我们想到什么?或许是老实,勤恳。或许是庄严,凝重。亦或者是无作为,不抵抗……。这种“无声的表达”可以为我们传递许许多多,有时甚至于远胜言语。

在亡国之际,祁瑞宣等有知识,有良心的人沉默了。他们虽然对国事密切关心,可在行动上,他们总差了一截,而空有无力的叹息。这是可怕的沉默,无作为的人是软弱的,可笑的——空谈的政治家们总不会有辉煌的政绩。可这样的沉默又是自然的,因为他们无可如何,总不能抛下必须要守护的人,他们被迫如此,犹豫彷徨。像是笼子里的小鸟,虽然向往蓝天,可却无能为力。

天安门前,成千上万的学生选择了沉默。日本人如此侮辱他们,可却无人出声——谁教人家的枪炮正埋伏在四周,随时开响呢?谁教人家打了胜仗,占了北平呢?日本人以胜者的姿态,要他们干什么?要他们办庆祝会,可办的是保定陷落的庆祝会!学生们也被迫沉默,他们没有法子,而只能呆呆地立着。但这也使台上开会的“傀儡”们,无地自容,只惭惭地开完了会,就快快得退场——沉默也成了学生们的武器,是最无力,而又最现实,最强力的……

“沉默是耻辱的外衣。”

沉默是可憎的,在那个共抵外辱的时代。如果没有人站出来,砸死一车的日本鬼子,或往鬼子们中间仍一两颗手榴弹……那么这个民族便没有了血性,而成了一只任人宰割的肥羊,被群狼饮血,扒皮,却永远不会哼唧一声。民族斗争不会成功,也不可能成功。

沉默是可耻的,在疫情当下的中国。有多少人为了一己之私,面对自己或家人的病情,选择沉默。当人们穿行在形形色色的人群中时,它是可怕且致命的。

沉默又是光荣的,当“宁死不屈”的钱诗人被日本兵掳去时。他就是被打得精神失常,嘴里也不断重复着:“我没什么可说的!你们打吧,你们打吧……”他成功了,他坚持到了最后,沉默到了最后……

沉默因人而异,它的作用视情况而定。它可以使人崩溃,也可以充分体现一个人的气量,胸怀,和勇气。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在这个特殊时期,你会选择“沉默”吗?如果选择呢,又会是什么方式呢?

篇十三:四世同堂读后感

在北平被日本占据的八年中,城中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有些平日里从不招惹麻烦的人被无端抄家,有些穷人在大街上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捕,甚至那些因吃“共和面”而坏了肚子的人,都被一股脑儿地抓去活埋,还美其名曰“消毒”。

这些事情,都可以在老舍的《四世同堂》中看到。书中的小羊圈是北平的缩影,里面各户人家的兴旺与衰落往往与整个北平相对照。北平沦陷不久后,小羊圈里就出了事。冠家的人为了讨好日本人,在他们心中留个好印象,把日本军官带到钱家,诬陷钱家的儿子子就是杀了一车日本人的那个人。钱家被抄了,钱先生被捕入狱。在之后的几年中,拉车的小崔、唱戏的小文夫妇,通通被扣上了过激分子的帽子,先后被处决。

在小羊圈里最德高望重的祁老人,日子也不好过。祁老人的儿子是一个掌柜,因被替了店中伙计的“罪名”,就抓去当作“奸商”游街。之后,他因无法承受这种侮辱,跳河自尽。在抗战即将胜利之际,妞子,老人的重孙女,也因疾病离开了这个世界,来不及感受胜利的欢乐。

冠家在出卖了钱家后,逐渐被日本人所重用。冠家的大太太,大赤包,在官场上使尽手段,取得了所长的职务。二女儿招弟跟着母亲,一天到晚只知玩乐。除他们以外,还有蓝东阳这样的人,他们用出卖人命换来的钱享受,用自己的权力从人们手中榨取更多的钱。但这类趋炎附势的人,最终没有好下场:冠家被自己最信任的日本人抄家,蓝东阳前往日本后被原子弹炸得尸骨无存……

小羊圈里几乎每户人家在这八年中饱受战争带来的痛苦,这是老实人的悲剧,是穷人的悲剧,也是汉奸的悲剧。

但是,在这个时代中,也有那些暗中反抗的人。钱先生出狱后,家中早已没了亲人,他边开始准备复仇。他鼓励人们反抗,鼓舞年轻人出去革命。祁瑞全,正是在他和大哥的建议下出了城;而冠大小姐高第也成功摆脱了家里对她的束缚,在做特务的同时也不断替钱先生收集情报。

篇十四:四世同堂读后感

《四世同堂》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它是老舍先生写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分量最重的一部著作,可以说是“最老舍”的一部。《四世同堂》是以小羊圈胡同的祁家做为核心,写下了日本统治下的北平,那儿的人和事已经深深地映入老舍心中,怎么也挥之不去,一个真真切切的老北京就在老舍的笔下,鲜活的展现出来。

书中祁家太爷的长孙瑞宣是一个爱国的人。他爱国,想为国家效力,他想去抗战,他认为自己有能力,理应为国家做点儿什么。可是,瑞宣又是家里的长孙,是要成为四世同堂的祁家顶梁柱的,瑞宣要顾家,要成为祁家的主力。在这儿,体现了瑞宣的“孝”,他虽然爱国,可是为了整个祁家,他只能选择留下。同时,在瑞宣的身上,也有“忠”的存在,他有一条底线,就是不给日本人效力,不要日本人的钱。他支持瑞全去抗日,为国家效力。

瑞宣在北平成为了一个参与地下斗争的积极骨干,一心一意为国而坚守小羊圈的百姓,他顾家,也为国效力,“忠”和“孝”在瑞宣身上都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

《四世同堂》里的人物,都被赋予了鲜明的性格,一个个人物成功的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活生生的老北京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翻开这本书吧,去欣赏一个不一样的老北京。

篇十五:四世同堂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四世同堂》,是由老舍写的。从其中一组矛盾的心理刻画,我自己产生了一些联想。

其中主要写的事是瑞宣在一间教堂工作,但在他的家乡沦陷后,那里的窦神父的骄傲和看不起中国的态度而引得瑞宣十分生气,当天就让人告诉窦神父,他不去那里工作了。后来,他的内心就在不断地纠结,但经过一番挣扎后,尊严还是战胜了饭碗,证明了他选择得很正确。

但与他不同的是,我的选择错了,这让我不禁十分后悔:寒假来临时,我们的社团还要继续进行集训。第一天结束后,我们都十分地疲惫和口渴。我心想,第二天别去了,太辛苦了。第二天我果真没去,但我正好路过学校,当我听着随风飘来的音乐时,我就坐立不安。我又是多么想回到同学们的身边,一起训练啊!这次我不去,又该落下多少知识啊!渐渐地,我的不安占据了上风,我十分后悔。

如果一个人在做一件重大的事情时,心中一定会或多或少地冲突。如果心中没有任何疑义,执行者一定不会有情意。

篇十六:四世同堂读后感

5月4日,我读完了老舍的一部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我觉得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是一部集民族观、爱国、忠孝等思想融为一体的巨著。小说主要描绘了北平城八年沦陷中,以四世同堂的祁家为核心的六十多个艺术形象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在众多的人物中,有不惧生死的爱国志士,有可爱可敬的底层百姓,也有无耻卖国的汉奸走狗……

下面,我要写写我对众多人物形象的感受。

忠孝两全的祁瑞宣

瑞宣是一个内心极其矛盾的人。他极为爱国,“是个有些知识与能力的公民”。因此,他常常想逃出北平,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想“为国家做点什么”。而另一方面,他是祁家的长孙,是支撑祁家四世同堂的顶梁柱,他不得不留下来挣钱养活全家老少。

但是,他有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不管家里有钱没钱——绝不给日本人做事!此外,他还帮助许多有志向的人走向了爱国的道路:全力支持老三瑞全离家抗战,援救抗日军人王排长,说服棚匠刘师傅逃出北平……逐渐地,他成为地下工作者的积极骨干,也做到了“为国家做点什么”的理想。

在他身上,忠孝真正地得到了两全。

充满爱国豪情的钱默吟

钱诗人的儿子是开汽车的司机。他摔死了一车日本人,自己也同归于尽。钱先生自豪地说过:“只要他们捕了我去,我会高声告诉他们,杀你们的是钱钟石,我的儿子!”这是何等的自豪!

钱先生在被捕入狱期间,受尽了折磨、受尽了侮辱。但他为了民族的气节,不畏生死、凛然不屈。面对日本人的威逼利诱,他只咬牙重复着一句话:“打吧,我没的说!”

朴实善良底层百姓

可爱可敬的底层百姓们,在八年的炼狱中,去掉了中华文化的迂腐之处,灵魂得到了洗礼。

你看:

一向逆来顺受的祁老太爷,也敢在特务面前挺起瘦而硬的胸膛,将生死置之度外;

原本恪守封建孝道,只把厨房当成世界的祁大嫂,也敢在民族败类面前昂首挺胸,对他们说“不”;

老实本分、敦厚慈祥的祁天佑,也因日本人的侮辱,觉得丢尽了脸面,跳河自尽;

出自汉奸家庭的冠家大小姐——高第,不堪于父母们的无聊、无耻,最终成了无数抗日青年的一员……

无耻卖国的汉奸

对于汉奸,我实在是“佩服至极”。

卖国求荣的“天字号顺民”冠晓荷,最终被日本人活埋;

残忍残暴无耻的蓝东阳,在日本本土被炸成了碎片;

幻想有钱有权有势力的胖菊子,只落得了在最下等的窑子卖肉度日…

这些人为了金钱、势力不惜一切地谄媚,毫无羞耻感,不知道什么是民族、国家,最后只落得了这种下场。这是不是“恶有恶报”呢?

篇十七:四世同堂读后感

阴惨的夜,昏黄的灯火,匍匐前行的老人,所有这些构成了一幅令人毕生难忘的画面。

筋疲力尽的老者,在原地不过歇息片刻,便再次顽强地抬起了手——那是一只怎样的手啊!青紫上面叠加了青紫,伤痕上面叠加着伤痕,寻不出哪怕一块完好的皮肤。自1931年从东部岛国飘洋过海而来的异邦人们,口口声声宣称热爱和平,反反复复强调自己愿意帮助中华民族——瞧吧,这双手便是他们“和平”而“友好”的馈赠!

审讯、哀嚎与严刑拷打,早已用鲜血迷了他的心;钱老者仅凭着本能,在小羊圈中向他曾称之为“家”的地方爬去。忽然有一道光灼入他习惯了牢房里黑暗的眼,感觉陌生又熟悉。他发觉有些人声急急地响着——“亲家,我!金三!”“钱伯伯,我!瑞宣!”——却听得不太真切,于是只当是狱里那些整日乱吠的走狗。钱默吟任由那些人摆弄,没牙的口半张着:“打吧……我没话说!”依稀有温而甜的水流注入他充血的喉口,钱老人渐渐明白起来——他已然回到那些可亲的邻居们当中。不过,说到邻居,就不得不提起出卖同胞的败类冠晓荷!钱仲石——一个平凡的中国人,在一颗爱国之心的驱使下,舍着性命做出一件顶英雄的事,但他的父亲钱默吟却因此被另一个“炎黄子孙”冠晓荷用作了讨好敌人的献礼!愤怒支撑着钱老人站起来,牵引着他肿胀发黑的赤脚,让它们带着他走进冠家;诗人的本性促使他以极温和的语气表达出自己对冠先生以及让他献媚的敌人的不齿——即使怀着极激愤的心情。不过钱默吟很清楚地知道,那个连一只蚂蚁都不忍心伤害的诗人,早已在侵略者的折磨中死去了;仍活在这世上的,只有一个决心在消灭日寇中了此残生的老人。

将长子撒手人寰后留下的孤儿寡母托付给亲家后,日本人以这些人威胁他的可能向钱先生吹起阵阵绝望的风——毕竟他自知干这一行无异于在刀尖上跳舞;但他不会更不能放弃自己的使命,世间既是一片混沌,就要有人来开天辟地!何况,当下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敢于接过盘古的大斧了:表面上无喜无嗔的明月和尚替他传递信函,并允许他住在庙里;冠晓荷歌女出身的二太太尤桐芳毅然把手榴弹投向戏台下一众日军将领,与他们同归于尽;自幼被父母荼毒的冠高第主动投奔他,愿为抵抗侵略者做一份贡献;祁家三子瑞全以革命党情报工作者的身份回归,用雷霆手段遏扼杀了众多东洋走狗的嚣张气焰;连瑞全的大哥,往常因顾忌家人安全而委曲求全的瑞宣也放开胆加入地下工作。他坚信这些勇敢的人终将以他们英雄的举动,燃起点点星火,汇入燃烧在神州大地的反抗之火——这火正是他的次子仲石、奇女子尤桐芳、以及全国各地的烈士用生命点燃的!千千万万的火星能聚成火苗,千千万万的火苗会合为烈焰,千千万万的烈焰将汇入火海——那浩浩汤汤、无边无际的熊熊燃烧着的火海呵!那些披着人皮的怪兽,那些为怪兽奔走效劳的丧家犬,终究逃不出中华儿女用血和泪燃起的火海——他们逃不出的!而一些违背本心臣服于野兽们的投降者,也只能随着主子一同溃烂;不信瞧瞧这时的野求——瞧他那身破衣烂衫,瞧他那样形销骨立!

这是他第二回入狱了——前一次是为了儿子的壮举,这次却是由于他自己在做的事了。然而,这次钱老人身边多了一个特殊的“狱友”:他那连名字都未取好的小孙儿,想来野兽们是要以孙子给他施压了。既然如此,在救出孩子的方面费再多心思也必定无益。于是每每他与孙儿会面时,都一心关注如何教育孩子。最初他担忧这孩子的思维已经开始被奢靡的生活腐化,了解到儿媳常常教孩子说“打倒日本鬼子”后,这点忧虑倒是化解了。因此他拿出当年给孟石、仲石哥儿俩开蒙的耐心,教孩子读书写字——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如何做人。日本投降前夕,钱先生觉得该给孙儿定个学名了。

“爷爷给你起名叫‘仇’,好么?”

男孩的小脸皱成一团,他总觉得这不是什么好字。钱老者见到孙子这般反应,不禁失笑:日本侵略中国的深仇大恨固然不该忘,但这点是孩子的母亲乃至外祖金三爷都能向这孩子灌输的;而他理应赋予孙儿一些别人所不能给的东西——比如,警醒这孩子不被仇恨蒙蔽双眼,一心向善。

“那不如叫你‘钱善’吧,‘上善若水’的‘善’。”

他欣慰地看着欢悦的笑容重新出现在小孙儿——钱善脸上。

篇十八:四世同堂读后感

那年的北平,硝烟四起,颠倒是非……

八年的抗日,给全北平的人民带来了什么?匮乏的粮食,破旧的物品,还有无穷无尽的欺压与打骂。对他们来说,所谓的尊严不过是奢侈品而已。看着猖狂的汉奸,无人阻止,看着凶蛮的日本军,无人抵抗。为什么?因为他们是北平人。长期以来的古老文化,长期以来的封建思想告诉他们,不需要拼,不需要见血,战争一定会过去。是这样吗?持续了整整八年的抗战,全国上下无数鲜活的生命,整个北平满目的疮痍,彻彻底底否定了他们的想法。

瑞宣,一个典型的北平人。他有思想,有追求,更有拳拳报国之心。他是个文化人,能看透国际的局势,也能看透中国的危险。面对日本军和汉奸的无理取闹,他会愤恨,会难过,但他不会做任何事情来阻止。他恨自己。他恨自己的懦弱,由于家庭的羁绊,他不能放手去干守卫国家的事情。他劝说了老三瑞全,也劝说了刘师傅,他们都能够出去闯荡,而他不能。他只能面对着北平的种种苦难,独自在家叹息发呆。他,不敢拼。

另一个例子,钱默吟。一个热爱书画、热爱花草的老人,也是一个连蚂蚁也不忍踩死的老人。与瑞宣一样,他也清楚地知道北平所处的困境。他下过牢,被拷打过,更能看透日本的奸诈与狠心。他做了,即使自己年老力衰。他分发传单,号召北平人团结起来打倒侵略者;他整日奔走,游说年轻人加入抗日的队伍。他为自己的儿子骄傲,因为他有勇气与日本人同归于尽;他也为自己骄傲,因为他为战争胜利献出了自己微弱的力量。他,拼了。

拼与不拼,一字之差,却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应有的拼劲,只会像绵羊一样软弱,任人宰割。那是注定不长远的。不拼,是那时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也是这种观念使近代的中国受到这样大的侮辱。像钱先生这样的人,是中国人希望灯火的点灯人。只有毫不畏惧的去拼搏,才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应有的血性,才是一个有底线、有骨气的中国人。

拼到底意味着什么?如今,拼成了现代中国的代名词。学生们在书海中拼,医生们在手术台上拼,工人在生产线中拼……拼固然累,需要付出大量的代价,但是只有拼,才能实现人生的意义,体现人生的价值。每个人都有追求,每个国家也有自己的追求。但追求不是像瑞宣那样想想就能实现的。他有爱国之心不错,但没有付诸行动的追求都是一场空。而拼,就是实现追求的最好办法。以前中国人不拼,所以中国落后了,所以中国的领土被其他国家侵略了;而现在中国人拼了,所以中国站起来了,所以如今的中国正慢慢领先全球。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也应该拼。而我们最应该拼的就是学业。许多同学都像瑞宣那样只做空头功夫,在脑子里想着要做多少多少题,看多少多少书,却不拼,不付出真正的行动,看到电脑手机依旧不讲原则地玩,这样怎么能学好?我们应该像钱默吟先生那样,尽全力的去拼。只有拼,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与满足。

拼还是不拼?拼了!

篇十九:四世同堂读后感

“少年志则国志,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自由则国自由……”这篇《少年中国说》之所以能被多少人烂熟于心,永远流传,是因为青年们,无论在哪个国家,在哪个时代,都是最耀眼的存在。少年既是国家的栋梁,也更是整个时代迈向未来的新生力量。

今天的我们,仍应当抱着一个个金灿灿的梦想,义无反顾地冲向时代的前方。

《四世同堂》中,祁家老三就是这样一号人物。当全城的人都惶惑不安的时候,当还有人被家庭事业所累,举棋不定时,是他这一类人物,凭着爱国的决心和年轻人所特有的冲劲,率先投入战斗中去。这样,他在战场上尽量地散发着光与热,就算牺牲,也抱着一颗赤子之心,也是光荣的——正如钱家的大少爷,那个砸死了一车日本人的英雄。

有人说,是时代选择了他们。如果清政府不闭关锁国,如果当时的中国能更加富强……但是睁眼看看吧!即使有了中国如今的强盛,青年们不也正活跃着吗:抗疫前线,多少年轻人毅然决然,告别家乡,告别亲人好友,共同“战役”……

无论在任何时代,都不乏有满腔热血的年轻人,也永远不缺给我们展示的舞台。

有人说,人终会老去,固有一死。但年轻究竟是什么?是肉体上的吗?不是。年轻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敢拼的精神。像屠呦呦,袁隆平这些泰斗们,不也正是因为保持着“年轻的心”奋斗至今,才能获得成就,为祖国增光添彩的吗?袁隆平爷爷和屠呦呦奶奶已经89周岁,可他们依然年轻。而他们身上这种黄金般的精神,将在下一代身上得以继承,成为国家永远的财富。年轻人的埋头苦读,中年人的发愤图强……这样的精神无处不在,推动着国家的发展。

钱先生就算被逼疯,也不愿卖国,他年轻着;金三爷不怕权贵,痛打卖国贼,他年轻着;祁老太爷遭受欺压后忍无可忍,要向日本人讨一个说法,他也年轻着……可是冠晓荷,他打心眼里老了,像秋天里濒临飘落的树叶,毫无生气可言,更别说蓬勃了。他,一个30出头的人,却活成了毫无价值的模样。

这个国家,现在,正紧紧的握在我们“青年”的手中。当我们去奔跑,去呼号,去奋斗的时候,国家富强的未来便不再缥缈,而变成了理所应当。我们会宣告一个时代的终结,也自然会迎接新的时代,新的篇章。

那么,既然这样,为什么还不向上呢?

篇二十:四世同堂读后感

“胜利是战争的结束,然而却无法起死回生,也无法使濒于死亡的人不死。”

——《四世同堂》

当战争来临时,我们应该做什么?是不知耻辱地向敌人屈膝做走狗?还是坚决抵抗宁死不屈做乱世英雄?亦或是默默无闻,在水深火热中活着?每一个选择,都关乎人生,《四世同堂》,会将战争中每一个选择都完美呈现在世人面前,呈现那一段峥嵘岁月。

《四世同堂》,讲述了一条叫“小羊圈”的胡同中的人情世故,以祁家、冠家、钱家为线索,重现了日本人占领北平后民不聊生的情景,“小羊圈”中的每家住户都代表了各阶层人民在战争中的生死存亡与荣辱沉浮,也无情地揭露了日本人的凶残和招人憎恶的品质。

老舍先生,还写过《骆驼祥子》、《茶馆》等小说,我们不难看出,老舍先生笔下的人物都非常有趣,极其个性生动,有很多地方语言的特色,使人妙趣横生。他的文字朴素却又凝练,就像一条河流,时而潺潺流动,时而水流湍急,他的文字中包含着极其浓郁的生活气息,使人感到不那么陌生,让读者感同身受。

《四世同堂》中有许多遗憾:祁天佑多么老实的一个人,又多么善良的一个人,却被日本人当做奸商,在大街上当众羞辱,投河自尽;妞子,即使是一个小孩子,但她身上也有着不凡的品质,从她的眼里,我们可以看到她的自尊,她的坚强,宁死也不吃日本人给的食物,最终因急性阑尾炎而去世……

同时,那些汉奸走狗们都得到了应得的报应,“善恶终有果”,他们为了权利,为了钱财,不惜放弃尊严,忘记国家,而去巴结日本人,他们就算给日本人当狗,也极其愿意。

“乱世出英雄”,像钱先生,祁瑞全这些为国家效力,不肯向日本人屈辱求和的人,是多么伟大,他们下过监牢,受过毒刑,但心中却依然有着祖国,《四世同堂》中,就讴歌了许多这样伟大的人。

读这本书时,我真的融入进去啦:当保定,太原陷落时,我着急;当我军打退一次日本人时,我兴奋;当中国快沦陷时,我担心;当日本人投降了,我开心到了极点……

读完《四世同堂》,看完那一段屈辱历史,翻过那被占领八年的北平,我又想起了一段振奋人心的话:

“生如蝼蚁,当立鸿鹄之志!命如薄纸,应有不屈之心!”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