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上的大师》读后感1000字作文

来源:瑞思作文网 7.97K

从北洋政府到国民政府,从“北伐”到“中原大战”,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国家不断裂变,时代疾速转捩。乱局夹缝里,学人却默默耕耘,不懈奔走。他们是前所未有的一代人。这本书讲述的正是这一代伟人的事迹,他们不仅开创了学术的新纪元,他们更是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认知。

《荒野上的大师》读后感1000字作文

地质调查所·丁文江

丁文江地质调查所的所长,他有着锐利的目光和两钩胡尖,他是当时唯一一位在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本馆刊扉页上的中国人。在1913年冬丁文江踏上了他梦想许久的地质考察之旅,与他的两位同伴前往山西,他沿着正太铁路走了一个半月,考察了太行山,并且调查了井陉煤矿与阳泉铁矿厂,他利用这些目前仅有的信息绘制出了二十万分之一的地质图。几乎每天清晨出门气温低于零下八摄氏度,甚至是零下十八摄氏度这些也都算是常态。去考察的地方环境十分恶劣,在浮山遭遇了大雪,在蒙山经历了大风,每次都艰难困苦,他连御寒的衣物都没带足。在太行山中,他去住宿,因为他带着考察工具且身着“奇装异服”导致他被电老板认为是歹徒,就在这样的状况下,只要能有外出考察,勘测地质的机会,他依然会兴奋无比,觉得“苦少乐多”。但是1935年,他在勘测时感染了风寒,在旅馆休养时煤气中毒,医生抢救他时又压断了他一根肋骨刺破胸膜,在1936年5月1日,这位伟人离开了人世。

丁文江不惧困苦的进行地质调查,体现出了荒野上的大师敢于实践、追求实事的优良品质。

清华国学研究院·陈寅恪

陈寅恪清华国学研究院的特约讲师,他回国之前在德国柏林大学研究沉潜于唐史、土蕃和佛教的世界。回国后,有时,日常生活也能成学习的机会。有一次学生到家中拜访,他请他们喝葡萄酒,有人请教他酒的来历,他立刻滔滔不绝的开始介绍葡萄酒,他对知识的涉猎惊人的庞杂而深入,并一直乐在其中。他对自己的书视若生命,他在这些典籍中留下了大量批注,记录了自己的考证与思索,这些书并非是零散的闲来之笔而是陈寅恪的一种研究方法,等待积累与成熟,才把这些思想的火收集起来。他时常坐公共汽车穿越半个北平查阅资料,去时仍是晨光熹微,归时已然烟霞遍地。书眉上密密麻麻的小字,也在不断的损耗着他的视力。本来就高度近视的他,已经到了视网脱落,右眼失明的地步,虽然自己的眼睛危在旦夕,但他仍不愿意做手术,因为当时已在日本侵华期间,他清楚自己早晚势必会被日军胁迫。为了继续研究,于是他带着他的家人离开了满是太阳旗的北平。最终在1969年,陈寅恪闭上了失明二十余年的双眼。

陈寅恪他痴迷于对古文的研究,体现出了荒野上的大师认真严谨、知识渊博的优良品质。

中国营造学社·梁思成

梁思成是中国营造学社的法式部主任,他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上学时曾收到他父亲梁启超寄的一本《营造法式》,从此打开了他对中国建筑兴趣的大门。梁思成人生中的第一次长时间在中国的农村漫游,地点是在河北。他在漫游前的一段时间里,他学习了大木作内拱头昂嘴的做法,还理解了彩画作的规矩,他的效率高得惊人,他勤奋画图,二十多天就累积了一大摞。1932年春天,他和他的弟弟前往了蓟县的独乐寺,这座寺庙建于辽圣宗统和二年,他们对观音阁和山门进行测绘,在测绘时,梁思成发现辽代的寺庙与他熟悉的明清时期的建筑完全不同,它更像是唐代建筑。梁思成因早年骑摩托车曾遭遇车祸,后腿和脊椎受了伤,但他在考察时还是没有一点犹豫的爬上了山门,十分兴奋的测量着每一个斗拱的尺寸,并逐一记录,他还从山门脊饰的变化想到了建筑风尚的变化。之后他又去到各地考察建筑,最后他都用田野考察的方式澄清了历史的真相。

梁思成他执着的探索建筑的真相,体现出了荒野上的大师勤奋刻苦、不畏艰难的优良品质。

哪有什么黄金时代,从来都是勇毅者于深谷中劈出一线光明。正是如此,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因为这些伟人在我们之前不顾自身安危,不断奋斗才有的结果。所以让今天的我们学习他们的优良品质,以后为祖国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