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大宋读后感1000字(精选6篇)作文

来源:瑞思作文网 2.34W

篇一:风雅大宋读后感1000字

风雅大宋读后感1000字(精选6篇)作文

天下归一,百年大宋,在金戈铁马中定天下,在刀光剑影中夺九州,你于武中而起,于混乱中而生,却在这之上绽放出一枝风雅之花,傲立于涛涛时间之流中,待后人摘下。

在《风雅大宋》这本书中,它告诉了我们一个真实有温度的大宋,清晰的历史脉络随之展开。正如书中的序所言“两宋与晚清一样,曾经一度是今日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不太愿意提起的王朝”,但我却觉得它是一个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上的高峰,奠定了现在我们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基底,它的文化遗产或许已经看似消散如烟,但它是真真正正融入了我们中国人的文化血脉中。

为何这么说呢?那得先从五代十国试过说起,唐灭亡后,各地政权纷纷而起,外族入侵,军阀混战,“易子而食”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可能不过是一句记载在史册上的轻飘飘的话,背后却凝结了多少痛苦的血泪,多少家庭撕裂的悲剧,多少道德伦理的沦丧。可以这么说,当时的社会是一个野蛮混乱,黑暗血腥的社会,正如《新五代史·安重荣传》所记载“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宋朝的建立结束了这一切,虽然之后在对外中也遭受了许多屈辱,但对比五代十国已经是文明的象征。混乱之后便是一个秩序的文明,只有一个秩序的文明才能催生出一个风雅的时代,文化由此繁盛,于是它便注入了我们的精神血脉中。

在这段历史中,尤其以赵匡胤的“陈桥兵变”这件事最为出名,书中所讲,赵匡胤对于这件事可谓是了然于胸,因为在这之前他便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在学习了历史上那些起兵的老前辈们之后,文章引用了大量的不可考据的民间传说、俚语、口号,以及史书中所记载的历史后,我们可以知道赵匡胤是借算命占卜来证明自己是天命所归,借遇到神仙的故事传播来塑造自己统治的神秘属性,正所谓是“三人成虎”,在这样的氛围下,你就算是不信此事,也不得有些犹豫了。但是在这位看似粗犷而不拘小节的黑脸武将心中,却有着一颗救民于水火中的仁心,有着一颗善待老臣的慈心,有着一颗建立新王朝,结束割据纷争的雄心,这也为一个风雅大宋的建立,从统治层面上建立精神文化基调。因此,他更加知道想要统治好一个王朝,最重要的是利益,那与谁共享利益呢?想必不会是武将了,那就是文臣了,由此文化繁荣,就更有可能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了,一种守序文明的精神文化流传至今。

而想要延续这样的文明,就需要有足够多的人作为基石,因此正如书中所言:赵匡胤创立了殿试制度。这是在吏部考试后,皇帝在殿廷上主持最高一级的考试,所有的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读到此处,我认为这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其一为对公平的追求,对制度的改良,更是对正确的秩序的遵守,其二为对于文化的肯定,尤其是作为最高统治者皇帝对于儒家文化的肯定,其三为对于尊师的伦理的肯定,伦理道德因实行而活,因沉寂而死,这也是贯穿于中华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真正的风雅在这样的制度保障下得以延续壮大,而不是像许多消弭于历史角落的文化那样,从此中国文化打了一剂强心针,更加有生命力,更加“有容乃大”。

同时,曾经那条支撑着唐朝经济繁荣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随着战乱消逝了,也由于文中所讲的赵匡胤对于北方割据国家的战争失利而不得不放弃,因此只有将眼光放眼海外,才能通过商业贸易来支撑整个国家的经济,于是赵匡胤支持了这一点。通过市舶司来促进贸易,于是大量的丝绸、瓷器出去带来了丰富的国外特产,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更是丰富和扩展了人们的眼界,是中华文化更加包容开放,同时也更有秩序,中国人在中华文化的滋润下对外国也更加从容自信,富有生命力。

放眼现在,南宋的都城临安,即杭州,将要举办亚运会了。陆游的“临安宫阙经营初,银鞍日日醉西湖”,可见古临安的富足和文明昌盛,而今这座千年古都又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赢得更加辉煌的成就。正如《风雅大宋》中引述陈寅恪的话: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我们作为中国人,有理由去承接这样一个风雅时代的文化,它告诉我们要恪守秩序,这正是奥林匹克精神中对遵守赛规、不作弊的要求,他告诉我们要有传承文化的心意,我们更要在这次全球瞩目的亚运会把中华文化传播出去,让全国人民明白我们祖先留下了如此风流潇洒的影子,让世界上的人知道如此文明风雅的文化,明白人类怎样才算文明的,它告诉我们要用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去迎接滚滚而来的全球浪潮,去迎接来自不同国家的独特魅力,更要让理学的实干精神鼓舞着我们的运动员们奋力拼搏,想想赵匡胤结束五代十国,成就王朝霸业的例子,搏出一个完美胜利,搏出一个光明未来!

篇二:风雅大宋读后感1000字

2018年大火的知否电视剧让我对宋朝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许,几番查看史书,想去了解宋朝的历史,但是史书的记载大多枯燥,无意间发现了这本风雅大宋,抱着试着读一读的心态打开了这本书,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虽然是讲历史的,但是全无枯燥乏味的感觉,作者用流畅的文笔将宋朝开国到逐步繁荣以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内容引人入胜,一个个历史人物在作者的笔下跃然纸上、丰满起来,他们不再是史书上单薄的人名,而是跨越了时空站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与之共情。

本书封面以冷色调为主,青绿山水封面,让人感到内心平静,找图书馆一角,静心阅读书本。平常了解最多的要属明朝,而今在王佳的《风雅大宋》当中让我对太祖太宗两兄弟更加熟悉。作者融合对比了正史和古代笔记的内容,详细解读了宋代开国到统一的历史。用丰富的史料和严谨的推理,厘清了多年来人们对宋代的一些看法和成见,令人耳目一新,尽管我们从小接受的历史教育告诉我们,宋朝不仅积贫积弱,还冗官、冗兵、冗费,对内强干弱枝、重文轻武,对外屡次纳贡求和,最后还酿出靖康之耻,可以说是面子被按在地上摩擦的一个朝代。但是我们其实忽视了“弱宋”的另一面,它不仅GDP曾经位居世界第一,百姓生活相对富足,而且文化上百花齐放。陈寅恪先生就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英国史学家汤因更是直言,“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我的想法亦是如此。说起来,感觉写宋朝的好书是最少的,明朝,唐朝,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三国,清朝,春秋战国,秦国秦朝的好书都比比皆是,而关于宋朝写的人少研究的也少。尽管有,也大多是一些很学术的东西,这对于一般人来说,过于枯燥乏味了。近年来随着一些有关宋的影视剧的兴起,一些人也表现出对宋的兴趣及喜爱。但影视剧带给我们的毕竟是片面且部分虚构的,想要更多的了解宋,可以参考此书。风雅大宋,单从名字看就知道作者一定是爱惨了宋代。它并非像一些史书一样晦涩难懂,书中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讲述着宋朝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故事都是有依据的,是真正的历史。一本尊重历史且丰富有趣的书,难道不值得读一读吗?

这是个特别的时代。论武功远逊汉唐,更不论蒙元,割地赔款条约至今刺痛着人们的神经,落下“积贫积弱”的名号。然而,太祖赵匡胤是具有远见卓识的军事家和战略家,太宗赵光义也可算勇武,怎么就崇文抑武到不堪一击的程度?

更何况,当时还有世界上最繁荣的经济,至为昌盛的文学和艺术成就,在思想史上产生了影响往后千年的宋明理学。宋人气节和家国情怀让后人难望项背,以至于发出“崖山之后无中华”的慨叹!

宋朝真的“贫”、“弱”吗?我们实在需要好好了解一下这个王朝的历史。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这个系列的首部《天下归一》,它讲述了宋太祖、太宗两朝事迹,历史课本上的“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及野史所记“烛影斧声”,民间戏文传唱的杨家将故事,悉数载入其中。可以看出作者具备相当学识,才能将《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和帝王实录、宋人笔记等故纸堆里的文言文,转化成清雅诙谐的文笔。更难得的还是阿越所说的这种尊重,不仅是对史实的尊重,也是对历史人物在特定时代中的情感的尊重。无论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只有先把他们当作独立的人予以理解,才能真正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

我们不妨择取一二,看看作者是如何塑造历史人物。主角当然是赵匡胤、赵光义,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特质。赵匡胤这位看起来粗犷的黑胖子,有着强大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旷达心胸,从而结束五代十国近百年的乱世。皇位来得蹊跷的赵光义,终生处于哥哥的强大阴影下。但赵光义也有他的长处:识人、用人、容人,他所缔造的文官系统群星闪耀,足以照亮他百年之后的子孙。

配角也都个性鲜明,这里主要讲讲李煜。读过诗词的人鲜有不知其大名,他和另一位同姓女词人,足可撑起婉约派的半壁江山。对于这位成功的艺术家、失败的政治家,很多人不乏悲悯。然而看完本书,还是那句老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懦弱、不负责任、不明是非在普通人身上或者可以被才华掩盖,然而作为君王却不可饶恕。这位自创“金错刀”字法的一代词宗,让人想起两百年后的宋徽宗,同样精通琴棋书画诸般艺术,自创了“瘦金体”,也同样是亡国之君。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太祖也未想到,他的子孙会重蹈覆辙,而这一切都始于他最初为巩固王权所作出的谋划。

有宋一朝,杰出人物数不胜数。唐宋八大家,宋居其六;庆历以后的北宋四子奠定理学基石;史学领域来自官方和民间的煌煌巨著不可胜数;书画领域有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中国画至宋代才真正臻于成熟,善画青绿山水的王希孟也只不过其中一角。还有不可胜数的科技成就、空前绝后的宋瓷……这三百多年间有太多值得我们细看的人物和历史。

篇三:风雅大宋读后感1000字

赠它一曲雅的颂歌

历史是一面镜子,鉴于当下,照见未来。——题记

煌煌华夏五千载,国运兴衰写于汗青,大笔一挥,洋洋洒洒,成为厚重的历史。看那唐尧虞舜宋元明清,代代王朝成过眼云烟;看那秦歌汉赋唐诗宋词,文人笔墨也千古流芳。

而这之中,宋朝定是细心勾勒的一笔。

见过宋画那一抹温润的青绿,宋词或婉约或豪放的文字,徽宗笔下那俊秀的瘦金体,听闻市井的繁华,夜市的笑闹,幻想着走进勾栏听一出好戏,清明时节闲逛于繁华的汴京城。也惋惜那“积贫”“积弱”的江山,崇文抑武的社会,岁岁屈辱的外交,却很少去了解,奠定起这一切的那些人们。

一个朝代决计不会只有文化值得述说。我翻开这本《风雅大宋》,见了书名满心欢喜着想了解宋朝的文化,不曾想,这“风雅”二字,非文化之风雅,非生活之风雅,而是这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兵不血刃的改朝换代之“风雅”。

讲述一个王朝的历史,这本书却从讲述神仙开始,着实是令我充满了好奇。大宋王朝三百年的繁华盛世从陈抟老祖这位“神仙”说开去,我窥见宋太祖赵匡胤幼时的艰辛,长时的步步谨慎。最初离家为前程奔走的“香孩儿”,在精神与肉体上惨遭折磨:纷纭乱世中,他走好自己的每一步棋子,在他的力量还不足以“飞龙在天”时安分守己,做足规划与准备,获取皇帝的信任,解决阻挠自己的三大问题:拿到军权、压制后周臣子、找到拥戴自己的人。时机一成熟,黄袍加身自然水到渠成。

这真是一个奇妙的时代啊,有些人在梦里稀里糊涂就化成了孤魂野鬼,有些人则莫名其妙地成了九五之尊。

这是乱局一统的开端,而后,仍有各种事务等着新皇帝去解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南唐后主李煜留给后人的一江愁绪。这位成功的艺术家、失败的政治家,很多人不乏悲悯。但既生于帝王家,就该承担起自己生来的责任。这位文艺青年帝王治理国家,没有领导国家的才能,身边也无名将能吏,加上自身性格懦弱,办事没有原则,容易听信谗言,又从未受过帝王的训练,政治经历一片空白,管理能力一塌糊涂,至死都认为是自己的雄才伟略被臣子们压制,没有悟出亡国的根本原因。他缺乏的责任感,成了宋朝一统的垫脚石。

陈彦说,《风雅大宋》一书既有恢宏的历史背景,又不乏个性十足、命运各异的人物群像。作者用她女性的细腻和青年学者的锐利让一千年前宋代的人物活生生地浮现在了我们眼前。不再是一板一眼的历史人物,而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步步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她笔下的宋朝,是经历不断征战分崩离析的小国终获天下归一的朝代,是杯酒释兵权巩固政权的时代,是英雄才子辈出,文化辉煌鼎盛的时代。

不论何时,大宋总是“雅”的。在风雅中自立,在风雅中自强。不论世界风云变幻,内心之雅不可失。方不乱于世,不困于世。

篇四:风雅大宋读后感1000字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

——题记

从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盛唐,到王师北定中原日的大宋,千年来,光阴酿出了无数纷繁而瑰丽的墨中生涯。首起那黄袍加身,再到繁荣的蜀都破灭,南唐化为梦中的一缕孤烟,北汉在绝望与不甘中孤独死去。当我们为后主那句荒谬的“垂泪对宫娥”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时,是谁带着捉摸不透的浅笑,博弈操棋?某不才,只能于这大宋的开国史,写下三封书札,以寄所思。

书札·壹·星汉灿烂

“在我国历史上,宋朝并不盛大。它之所以值得我们后人骄傲,依靠的就是这些前无古人的文臣集团。”

在中学历史课本上,一张雪夜访普图令我印象深刻。因此,在提到大宋初期群星璀璨的臣子时,我想从赵普说起。《风雅大宋》里的赵普形象丰满,不只是“半部论语治天下”那样单薄片面,他是倔强忠心的臣子,一心为国的贤人,却也是老谋深算的政客,睚眦必报的权臣。

我欣赏他敏锐的政治嗅觉,这让他能够长期处于国家权力中心。陈桥兵变有他策划,统一政策由他制定,更戍法依他改革。可以说,没有赵普,何来宋太祖,何来开国大宋?我不否认他为回到权力中心而迫害延美的冷酷,但也不否认他身为老政治家的敏锐和谙熟。那一句“先皇已误,陛下岂容再误”是何等精妙,何等老辣?也只有赵普,能这样洞悉宋太宗心底的迫切渴望,在承认宋太宗皇权合法性的同时,也顺应了太宗传位给自己儿子的内心。

若说赵普身为老政治家的深沉谋略令我敬佩的同时也感到警惕,那么曹彬的温和锋锐则令我感到更大的景仰。书中评曹彬是将兵家之锋锐与儒家之敬爱完美融合的典范,我以为不错。世间强大的将领千千万万,中华五千年史上英勇将领数不胜数,却少有上马勇猛杀伐,下马谦谦君子,以仁御下者。辛弃疾勇猛杀敌,写得一手好诗,却嗜好杀人;白起桀骜杀伐,为兵家典范,却有屠城的悚然威名。曹彬出征蜀都,却能劝将领不杀无辜,一生未曾因喜好滥杀一人,何况还甘愿担下不属于自己的罪责,只这两条,便足以让我抛却他诸如爱财和政治圆滑的缺点,而爱他、敬他。

虽有田钦祚、卢多逊、胡旦、王继恩之流,奸佞小人,卑劣狡诈却身居高位,搜刮民脂,但亦有高彦晖、杨业之类,已知前方死路,仍然一往无前,成全名节。当真是“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令人唏嘘。

然而往后看,大宋还有寇准、欧阳修、晏殊、王安石这无数的灿烂群星,难怪称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只是数百年后,南宋偏安之际,还有谁能骑马上阵,豪情万丈地发表宣言——愿我凯旋归来后,不负大宋不负卿。

书札·贰·王者之路

“其实所谓的计策无所谓好坏,就要看它的适用对象,只要用得适当,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这句话在书中一共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在赵匡胤设计李煜杀了南唐忠将时,另一次是在耶律休哥算计贺令图时。这本书最吸引我的,莫过于乱世下的博弈和惊心动魄的权谋交战。书的前半部分让我看到了赵匡胤身为开国皇帝的独特智慧与谋略,或许只有这样的他,才能在政权更替频繁的五代十国,创立天下归一的大宋吧。

窃以为太祖之优于太宗,是在于他的眼界与胸襟。比起对皇权合法性执着不已的太宗赵光义,赵匡胤具有一个优秀政治家和军事家品格。事物都有两面性,评功论过,我仍以为赵匡胤是真正值得敬佩的大丈夫。他耐心蛰伏,等到柴荣死去,把握时机,携手赵普、赵光义策划陈桥兵变,登帝后杯酒释兵权,怀着“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远见,一步步蚕食周围,使得天下归一。

在他收服天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胜利者的高歌,那是强者一展抱负时的快意豪气;可以看到失败者的痛苦,那是弱者无力主宰家国命运的深切无助;可以看到无辜百姓的哀号,那是无数圣灵面对血流成河惨状时的彻骨绝望。这一路走来,从宋太祖建国到宋太宗巩固皇权,是一条充满英雄气概的王者之路,也是一条枯骨遍地的血路。

战乱之中,有一位枭雄,在将士的簇拥下披上黄袍。那一刻他在想什么呢?帝王的无数谋略权术是否已在他心中生根发芽,只等敌人的鲜血浇灌?

书札·叁·历史之迷

“历史就是这样,像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我读过一本讲述唐朝风俗文化的历史类读物,有一章节讲的便是“改史”。哪怕是修改既定历史的一个小细节,都要花费数年,把史馆里、贵族家里、读书人手里的每一本书细细改去,可见改史难于上青天。可是如果在最初的史书上就是含糊其词的呢?

真有陈抟老祖的预言吗?赵匡胤是怎么死的?金匮之盟存在吗?徳昭是不是自杀?元僖真的是被小妾张氏失手毒死的吗?龙有逆鳞,宋太宗之逆鳞,便是皇权。他对于皇权合法性的执着让周围人的离奇死亡笼上了一层淡淡的阴翳,而他中意的儿子元佐的精神失常,似乎也暗示着宋太宗背后的腌臜阴私,让历史真相变得扑朔迷离。

然,这份疑问也是我热爱历史的地方。烛影斧声背后总是笼罩着疑云,后世的人终究只是隔雾看花,谁也无法确信地说出:宋太祖肯定是这样死去的。这种注定得不到答案的疑问更为历史增添了几分神秘,引得无数人一辈子汲汲营营,渴望通过更多的文献资料、更确定的考古实物,来揭开历史的面纱,得到一个定论。或许有一天,我们掌握了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怀着尊敬又激动的心情,终于能够揭下历史含羞带怯的面纱时,会得到一个令人惊讶的结果。

未知使人好奇,未知使人探究。我们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又怎么知道,她也是厚重的、深沉的、睿智的呢?历史似乎总有相似性。好比秦暴政,二世而亡,于是汉休养生息,减免徭役;赵匡胤武官之身,称帝后杯酒释兵权,太宗后文治天下;又有世间多少农民起义,作为末代朝廷的第一把熊熊烈火,于焚烧殆尽的废墟上功成身退,一转眼被新王朝所替代。历史的相似性令人惊异,也让人好奇它所掩埋的真相究竟是什么。而我们能做的,除了不断发掘历史真相外,便是以史为鉴,借助历史勘探未来的道路。

歌德说,历史给我们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

我们很多人不愿意谈宋朝,好像她就是贫弱的代名词。我们只看得见唐朝的盛世繁荣,而不愿意关注宋朝那哀婉的美。对于我们这个担负过太多屈辱的人来说,回忆那个时代,实在容易勾起民族潜意识里的悲情。但是,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一个别样的宋朝。在建国之际,大宋是那样的豪迈,也曾收复疆土,也曾有一个睿智的帝王,手执玉斧,划下大宋的的新版图。或许她不像唐一样有“天可汗”之名的帝王,或许她不像元那样铁骑遍踏山河,或许她曾屈辱过,无助过,痛苦过,或许她甚至从未驯服过周边虎视眈眈的少数民族——但无论如何,在最初的时候,她风雅又强大。

谨以三封书札,致我最爱的大宋。

篇五:风雅大宋读后感1000字

宋朝,是科技进步的时代:沈括留下了被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的《梦溪笔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四大发明中的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在宋朝蓬勃发展,数学、天文学、医学等学科在宋朝已领先世界。

松香,蜡和纸灰摇身一变成了胶泥活字的泥块,制版烘烤后本是纯白的宣纸上已然浮现出各式字样。活字印刷工艺的发明,为文化的传播,传承,以至于交子的发明,奠定了不可忽略的基础。

科技助于战争,此话在古代早有应验。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在宋朝的对外战争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爆炸的惊人杀伤力和燃烧的效果为众多军队所青睐。于是炮车,火箭等武器应运而生。此中,突火轮这种武器更是现代手枪的雏形。长此以往,越来越多的火药武器被发明出新样式,这也是冷兵器时代向热武器时代的一大转变。有意思的是,宋朝人甚至利用鸟类来携带火药向敌方进行火攻,此谓:“禽火”。

由此可见,宋朝虽是崇文抑武的王朝,但其战争能力和军事头脑不容小觑。否则有怎会有赵匡胤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闯下一番大业。但若说积贫积弱的状况那也便是后话了。

在宋朝,无论身份等级、男女老少都追求时尚,从帝后的衣裳佩饰,到庶民的日常穿着,无处不体现着宋朝人对美的追求。宋朝官员的官帽更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独家发明,它不仅是宋人的官服形制,更体现了古代森严的等级制度。《瑶台步月图》中楚腰蛴领的女子们在瑶台上交谈甚欢,儒裙坠地,丝质长褂加身,勾勒出她们曼妙的身姿,少女的裙摆中更有风的踪迹。《岁朝货郎图》中是宋童的装扮,宋朝二郎在严冬身着毛领,后披背心,看上去甚是惬意舒适。

还记得会考时,学校给我们准备了定胜糕,我那时怎知这是宋味之一,宋嫂鱼羹,葱包烩,东坡肉更是飘香千年,成为杭城名味。

文人雅士便真是“生在宋朝下,长在春风里。”光是这生在逢时便已令其展开笑靥。诗词歌赋是宋朝的情调也更是宋朝之腔调。无论南北宋,经才绝伦的文人可谓是人才辈出。北宋有闻名天下的三苏,南宋有豪放坦夫辛弃疾。文风也是各式各样,风云变幻莫测。有柳永望海潮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更有陆游居小楼一夜听春,只看辛弃疾蓦然回首,寻他终在灯火阑珊处。但惜范仲淹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瞧,宋韵亦思韵。

文字仅是宋朝美学的一环,绘画和书法亦不可忽视。举世闻名的《千里江山图》和《清明上河图》便分别出自王希孟和张择端这两位著名的画家。《千里江山图》不仅代表着青绿山水发展的里程,更集北宋以来水墨山水之大成,并将情感付诸创作之中。虽属于写意之作,但不乏工美佳作,表现了宋人严谨的生活态度。穿梭于清明上河中,如一帘秋雨中落下的水滴,洗净古巷的忧郁。街上叫卖的小曲丝毫不亚于断肠的古曲,行人熙攘,小酌几杯便有醉意。墨笔抬起,只见绫罗飘起遮住日落西。书画携手,穿越千年,予人达意。

穿越古今,宋韵犹存。热爱宋朝的不仅是宋人,更有今天的我们。宋朝文化可以成为潮流,让宋朝成为宋“潮”,我们都可以成为“宋潮人”。原来风雅大宋,也能令人发靥。

篇六:风雅大宋读后感1000字

生前与身后

历史书籍总是有那么一番韵味,能让人忘记眼前的喧嚣。坐在图书馆的玻璃窗前,郑重地翻开小序,便可进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境界。

我与《风雅大宋》的渊源始于它那低调却又不失韵味的封面。它犹如一位沉稳低调的君子,散发着迷人的气场。于是乎,我这位十足的“颜控”便被它勾走了魂魄。

都说“始于颜值,终于才华”,我的确被其“才华”所征服了。放眼历史长河,宋代可谓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朝代——冗官冗兵,积贫积弱;却又是个文化、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它的结局的确以失败告终,但在它失败的废墟下,却掩埋着无比珍贵的财富”。

宋太祖赵匡胤的上位经历,便可悲地奠定了宋朝的整体军事局面。“重文抑武、积贫积弱”这些词汇,站在皇帝的角度思考,却也是不得已的选择。宋太祖自己正是因掌握兵权而上位,那么他怎么可能不提防着官兵?换位思考,若历尽千辛万苦得到皇位的是你,你也会做出相同的选择吧。因此每当听到他人对宋太祖这一举措横加以指责,便会为太祖感到有些委屈。天下哪一个君王不多疑呢?

回首赵匡胤的一生,虽然少有大肆屠杀,依旧让人肃然起敬。一路披荆斩棘,稳坐江山。杯酒释兵权的豪迈,平定四方的魄力。这般轰轰烈烈的一生,着实令人羡慕。他在治理宋朝之时的各项壮举,丰功伟绩,数不胜数。令我再次动容的却是,关于他身后的故事。

我在《风雅大宋》的后记里看到作者访问皇帝陵墓的场景。看到宋太祖的陵墓面前徐徐铺开几十亩青翠欲滴的麦田,像是一种延续千年的祭祀。那不可一世的帝王,结束他那轰轰烈烈的一生后,湮没于此。“村里的孩童衣着鲜艳,在两名武士之间拴上皮筋,咿咿呀呀哼着歌谣跳跃;年迈的老人一袭浓黑,蹴在石座上谈天说地,咂吧着烟袋……”作者的这段描述,直击心灵。我不觉红了眼眶,画面在脑海中迟迟没有散去,如同优美的音乐,曲终人散后依旧余音绕梁,令人回味无穷。对于那些村民们,皇陵或许更像是亲人,不需要一丝敬畏。最高贵的和最普通的,以一种亲密的、真实的姿态在这里碰头,高高在上的帝王走下了神坛。面对这个结果,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似乎在潜意识中,皇帝,或黄陵就该如此。亲近百姓,落叶归根,与民同乐。这般的亲密无间才对得起他那倾尽一生的统治与守护。人哪有三六九等之分,曾经高高在上的帝王,此刻不也与村民们一道,愉快的相处?没有任何界限,如亲人,如朋友。实现了平等的真谛。,生前费尽心机树立的权威和繁文缛节的礼仪,现在终于以一个相反的姿态派上了用场。或许,这就是真正的帝王命。这,才是一个王者优容的风骨,才是君民相处的正确打开方式。这,正是伟人生前身后备受拥戴的体现。君主,就应身处民众之间。黄陵若是冷冰冰地矗立一方,便丢失了一番意义。

赵匡胤的一生,诠释了以为君主的责任心。生前他稳定江山,发展经济文化,为后人留下珍贵的文化瑰宝以及为身为君主的典范。宋朝所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形成了如今饱受中外人士赞颂的宋韵文化。身后他的百姓们对他爱戴有佳。若是太祖他在天有灵,必然会露出那欣慰的一笑吧。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