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記》讀後感1500字作文

來源:瑞思作文網 2.47W

我們生活在一個資訊時代,滑鼠輕輕一點,搜尋引擎立刻彈出你需要的東西。老祖宗的預言是多麼精確: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古時候這句話是誇讚讀書人的,因為他們博覽群書,知道的多。那麼對於網際網路時代,這句話就是是褒貶不一了,大家都熱衷於網路搜素,對書本視而不見。於是流水線一樣的句子和作品充斥著這個世界。

《昆蟲記》讀後感1500字

所以我們青少年是有必要讀一些好的有益的書,來豐富和陶冶自己的精神世界。

好書需要多讀,每一次的閱讀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毛主席一本300萬字的《資治通鑑》竟然看過17遍,仍然手不釋卷,而我們缺少的正是這種靜心讀書的毅力。

第一次接觸《昆蟲記》是國小時候,是學校裡暑期推薦閱讀書目,而我認為一些蟲子有什麼好看的呀,能寫出什麼,不外乎蟲子們吃飯,睡覺,打架,找食物。當時是極不願意地閱讀完了。看完了自己感慨地說:“呀,還真的很不錯!有趣極了。”貪玩的我很快就忘記了。

這個寒假再次拿起《昆蟲記》細細閱讀竟然有了很不一樣的感覺。

《昆蟲記》的作者法布林對昆蟲著迷,一生都致力於昆蟲研究,他把昆蟲當成自己的好朋友,廢寢忘食地觀察各種昆蟲的生活習性,用活潑生動的語言記錄下來。展現給人們一個豐富多彩,詩情畫意的昆蟲世界。

“誰不認識這美麗的蝴蝶?它是歐洲最大的蝴蝶,穿著栗色天鵝絨外衣,繫著白色皮毛領帶”。瞧,這樣優美的描寫怎能不讓人愛上這大孔雀蝴蝶呢!

他稱蟋蟀為歌唱家,他用幾百字來描寫蟋蟀的翅膀,他提著燈在黑夜裡極有耐心地等待著蟋蟀的光臨。他知道蟋蟀們在什麼唱什麼歌,他知道蟋蟀們是偉大的建築師等等。法布林就是這樣穿行於昆蟲世界,連線昆蟲與人類的橋樑,讓更多的人瞭解昆蟲,喜愛昆蟲。

而我彷彿看到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大自然中,一個看似怪異的人趴在地上,一邊用放大鏡觀察昆蟲,一邊往本子上記錄,一邊情不自禁地微笑起來,一邊又絮絮叨叨地說著什麼,彷彿那昆蟲能與他對話一般。

法布林也曾遭到別人的嘲笑和不解,也曾遭遇生活的困窘,可是他從沒氣餒,堅持自己的事業,為世界貢獻了這本既是科學又是文學的名著。

昆蟲跟人類同處一個地球,它們也有日常生活、喜怒哀樂,而昆蟲帶給我們的啟示是無窮的,所以我們也像法布林那樣與昆蟲做朋友吧。

大自然的奧妙是無窮的,等待著我們去探索,去發現。聽,鳥兒的歌聲多麼清脆,昆蟲的鳴叫是多麼迷人,綠草、鮮花是多麼充滿生機……聽到,看到這些怎麼能不賞心悅目,積極向上呢!

七年級:周宇珊

  點評:這篇讀後感是難得的一篇構思完整,能夠充分體現出作者讀書之後感想的文章。並不雷同於現在常見的內容概要+人物性格分析式的流俗之作。

“而我彷彿看到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大自然中,一個看似怪異的人趴在地上,一邊用放大鏡觀察昆蟲,一邊往本子上記錄,一邊情不自禁地微笑起來,一邊又絮絮叨叨地說著什麼,彷彿那昆蟲能與他對話一般。”

從這裡不難看出作者已經真正享受到讀書的樂趣。

“大自然的奧妙是無窮的,等待著我們去探索,去發現。聽,鳥兒的歌聲多麼清脆,昆蟲的鳴叫是多麼迷人,綠草、鮮花是多麼充滿生機……聽到,看到這些怎麼能不賞心悅目,積極向上呢!”

這才是真正的讀後感,而不僅僅是文章的內容分析。

這篇讀後感包含讀書意義的探討,初讀感受,再讀感受,文章內容分析,現實生活的聯絡與投映,以及最後讀書所帶來的指導意義,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完備詳實的讀後感。

從這個意義來說,本文堪稱典範。

點評老師:馬娟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