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風俗一一元宵節作文(推薦15篇)

來源:瑞思作文網 1.62W

篇一:家鄉的風俗一一元宵節作文

家鄉的風俗一一元宵節作文(推薦15篇)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時間是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説法,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

在我老家,元宵節主要有: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和我最喜歡的舞龍燈等傳統民俗活動

這天大家早早就吃完早飯,來到村裏的國小操場,村幹部們早就準備好了燈謎,籃球,套圈……等遊戲。燈謎都寫在紅色的紙條上,粘在一根根長長的繩子上,有序的牽在操場的樹上,如果把燈謎猜對,還可以得到兩顆糖果當獎勵。籃球的話只要把籃球投中就可以得到獎品哦。套圈呢要把手裏的圈丟到你想要的物品上就可以了,丟中了就可以帶走了,如果沒有丟中的話也沒有關係的,會有鼓勵獎(糖果)帶走,然後在重新去排隊再來一次就可以啦。玩一圈下來很快就到吃午飯時間,一般午飯大家都是隨便吃點,休息休息準備晚上的大餐。

休息好了,我們就開始做元宵了。把元宵粉加上水攪拌好,當皮,再把芝麻,花生,肉(因為我和我妹愛吃肉,所以奶奶就會特意切出一些肉沫)等加油攪拌好,當餡,材料就準備好了。之後再把皮搓成球后壓成圓片再把餡料放進去,一團就好了。

吃過晚飯,一天當中最精彩的節目就要開始了!我們就準備好接龍燈羅!家裏的長輩會早早的準備好一紅包,等他們上門。還有一些興備的人會跟着龍燈一起走(當然啦,我也是其中的一員),還有一些膽大的人時不時的點着小爆竹在他們周圍扔過去,那場面既熱鬧又“混亂”。

等他們走完一圈回到起點時我們就開始放煙花了,燦爛的煙花炸滿天空,好看極了。

放完煙花我們也被媽媽叫着回家去睡覺了,那時我們的嘴上掛着幸福的笑容。

篇二:家鄉的風俗一一元宵節作文

黃靜萱

提到元宵,無論是剛戴上紅領巾的國小生,還是已經滿頭銀絲的老人,嘴中都能感受到一股絲絲滑滑的湯圓甜味,眼前都會浮現出一盞盞美麗的花燈和拿在手中搖的着癩子。

元宵那天,城市公園裏到處都有掛着的彩燈。這些彩燈的顏色繽紛,形狀更是五花八門,遠遠看去就像是彩色的波浪。彩燈上都掛着謎語,靜靜的等待着人們猜出它們的謎底,把它們撕下來。

鄉下雖然沒有城市中賞花燈猜燈謎這麼熱鬧,但元宵過得也很有趣。晚上吃完了寓意“團團圓圓”的湯圓,就迎來了平湖農村的一大習俗——着癩子。就是用稻草捆在棍子上,點了火,一邊跑到田間地頭搖手中的火把,一邊念着:“着癩子,着癩子,自家田裏出金子。”聽奶奶説,這樣自家田裏能五穀豐登,糧棉茂盛。天色漸暗,我的心也越跳越快,期盼着能快點着癩子。這不,老爸剛幫我紮好草把子,我就迫不及待地接過,持在手中,擺好了姿勢。老爸為我點上了火,此時,我就像是一名火炬手。我看着手中草把子上的細小火星到處飛濺,心中有一絲忐忑,但更多的是對着癩子的興奮。我吸了一口氣,搖着草把子,歡快地跑到田間地頭,念着那首小調:“着癩子,着癩子,自家田裏出金子。”漸漸的,更多的大人和孩子跑到田中,揮舞着草把子,擰着不同版本的小調。火光似乎照亮了整片天。

夜深了,但元宵的氣氛絲毫未減,不知是誰家放的煙花,為元宵又增加了幾分美。

篇三:家鄉的風俗一一元宵節作文

温州的除夕,熱鬧非凡,熱火朝天,年味十分濃,有種特別的温州味。

街上到處掛滿了紅燈籠,簡直是紅的海洋,喜慶的樂章。一大早,人們已經開始上街買菜,為晚上的年夜飯做準備。時間還早,菜場卻人山人海。而大掃除,也就是掃房也在此時進行。

一張張平整,火紅的對聯已經準備就緒。貼上,整層樓都紅紅火火的,人們的臉上洋溢着一年中最熱情、快樂的笑容。除夕,已被紅佔有主導。

忙碌許久,與往常不同,4點多,我家中的廚神——爸爸已經穿好圍裙,準備開始洗菜了。各種年味菜餚陸續上桌,一翻,一炒,不愧是年夜飯桌上的最亮的菜!高腳碗擺成一桌,別家的香味也隨風飄來。親朋好友都來了,菜也上齊了。食材很有講究,寓意好的菜也是大特色。年糕,又名“水晶糕”(温州話),白得晶瑩剔透,美味又顏值高,寓意着孩子長高,大人步步高昇。還有魚,便是年年有餘。鬆糕,就是步步高昇……酒,飲料都倒滿了,大家舉杯慶祝,一個一個高潮在一聲聲敬酒、祝福中度過。全街都熱鬧不已,一陣陣歡笑穿過街頭,傳遍每一户熱鬧非凡的家庭,為他們帶來更多的熱情。

飯後,大家如全國統一一般坐在電視機前看春晚。大人們開始包紅包,孩子們也開始收紅包。各個家族羣裏,紅包如雨一般“落”下來。人們趕緊寫好祝福,發給老師、朋友、同學……

9點多,孩子們結伴下樓放煙花。各種煙花爆竹——摔炮,手持煙花,小蜜蜂,竄天猴,小花筒……孩子們爭先恐後地玩着,不亦樂乎。眼睛裏好似有光芒,閃爍着。一聲聲“嘭,嘭,嘭”與孩子們的歡笑聲融合在一起,是種春節獨特的風味。

大多人到了凌晨十二點,長大了一歲時,才興奮地去睡覺,但也是不眠夜。

熱鬧非凡的除夕很平常,但很熱鬧,很有温情。除夕,人人都喜歡。

篇四:家鄉的風俗一一元宵節作文

吳亦驍

按照温州的習俗,每年的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節,總要舉行一次燈會。

在正月初七、初八,温州各地便進入燈會準備。在永嘉郡城,除了小巷子外,都要搭建“鬆棚”。話説這燈會,是温州正月裏規模最大的羣眾性民俗文化活動。

燈會真熱鬧。各個鋪子都要掛出幾十甚至幾百盞燈來:珠燈、挑燈、漁燈、百鳥燈、布龍、首飾龍、拼字龍……琳琅滿目,讓人看不過來。萬千燈火加上夜色的繁華,交織成了燈火輝煌、人聲鼎沸的景象。

燈會中最有意思的就屬鰲江大龍,這可是燈會裏的重頭戲。許多外地人跑到鰲江來,就是為了來看抬大龍。據説這大龍是鰲江人民為了祈求風調雨順、魚蝦滿倉或是慶祝豐年而盛行的,它兼具歷史、人文與藝術價值,還在2009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這大龍約有三四間房那麼大,要一百多號人來抬。抬龍者身穿紅服,頭戴金帽,十分顯眼。龍口中的舌苔上躺着一顆明珠,上脣的背面是一座小亭子。龍身有着金燦燦的鱗片,與抬龍者的金帽相映成趣。四周黑壓壓一片:男人、女人、小孩、老人,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到處是相機“咔嚓”“咔嚓”的聲音,到處是閃光燈發出的亮光,到處是議論聲。

在燈會中,總會有小販擺攤兒賣湯圓。湯圓可是元宵節非吃不可的食物,象徵着“團團圓圓”。把湯圓下進鍋裏,讓它們在鍋裏“咕嚕咕嚕”地待着,單看它那白白胖胖的樣兒,聞聞那種清甜的香味,就夠你口水直流三千尺了;何況是,一大碗一大碗地盛上,大勺大勺往嘴裏送呢!把一兩粒湯圓送進嘴裏,頓時脣齒留香,生出甜甜糯糯的感覺來,咬開湯圓的皮,裏面便流出湯圓的餡兒。可能是芝麻的、紫薯的、花生的、還可能是紅棗的……總而言之,言而總之,無論它是什麼餡兒,都非常之美味。

元宵節就這樣在湯圓的香味、在燈火、在大龍的歡送中走向尾聲,但我們仍然期待着下一個元宵節。

篇五:家鄉的風俗一一元宵節作文

我們中國有很多傳統節日,比如端午節,清明節,元宵節……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宵節是在農曆正月十五這一天,是春節過後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它是怎麼由來的呢?據我瞭解,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正月十五燃燈的習俗與佛教東傳有關。唐朝時,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佈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並逐漸成為民間習俗。

在元宵節這天,我們家家團圓,圍坐在餐桌旁,品嚐美味的元宵(湯圓)。元宵(湯圓)是一種傳統而又美味的食物。黏黏的糯米,包裹着餡兒。我們一般吃的都是黑芝麻或者是花生的。除了吃元宵,在這一天,我們還會賞花燈,猜燈謎。大街小巷都掛滿五顏六色各式各樣的燈,讓人眼花繚亂。熱鬧的氣氛當然少不了煙花的陪伴。元宵節這天晚上,大人小孩都會放鞭炮,放煙花……

自古以來,也有很多形容元宵節的詩詞,比如,《正月十五夜》、《生查子。元夕》……

元宵節,一箇中國的傳統節日,這一天,是一個團圓,幸福,美滿的日子。

篇六:家鄉的風俗一一元宵節作文

王心怡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每一個地方的風俗都是不一樣的,我最喜歡的還是家鄉的鬧元宵。

元宵節最少不了的便是吃元宵。元宵又稱為湯圓。把一個個湯圓從鍋裏撈出來,一個個白白胖胖的湯圓,就像一個個大胖子,單看它們圓圓的個頭,飄着一股淡淡的肉香,就讓人口水直流了。咬破外面的皮子,一顆圓嘟嘟的肉球呈現在眼前,把肉球吃進嘴裏,滿口肉香,真真是美味。

芝麻湯圓也不比肉餡湯圓差。輕輕咬破芝麻湯圓的皮,裏面的餡就塌了下去,吃着非常地軟、糯!

吃完元宵後,便是賞花燈了。各地張燈結綵,到處洋溢着喜慶的節日氛圍。花燈大多是紅色的,但形狀各不相同。有長方形的,有正方形的,還有圓形的……大家都仰着頭,指指這個,看看那個。

賞完花燈,重頭戲——猜燈謎便開始了。猜謎底一向是廣大民眾的熱愛:猜對了有獎勵,猜錯了沒獎勵。比如,黃銅身,紫銅身,銅鈴裏邊黑鐵心。(打一水果)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嗎?你們肯定不知道。謎底是枇杷。再比如,霽後柳梢別有天。(打一字)哈哈,這個就更難了。謎底是橋。你看,有些人絞盡腦汁地在想謎底,看看這個,又看看那個;有些人求助於手機和別人;還有些人猜對了謎,正在美滋滋地領獎……

鬧元宵真熱鬧啊,我喜歡家鄉的鬧元宵。

篇七:家鄉的風俗一一元宵節作文

《正月十五的“白珍珠”》

在正月十五這紅紅火火、熱鬧非凡的日子裏,花燈會掛滿廣場,琳琅滿目,忙得人們的眼裏似乎只有五彩忽閃着,恍得這兩人相對都看不見的夜仿若白晝。但只有花燈的元宵是不完整的。還差了讓人們笑得更幸福的那塊湯圓。

距上次吃湯圓已好一陣了,那圖景還縈繞腦海,揮之不去。

從冒着熱氣的大瓷碗中看湯圓與在暮靄沉沉中看皎皎大明圓月無過大分差。熱氣遮掩着的湯圓,朦朧綽約裏邊線明晰。幾個玲瓏小巧,細膩軟滑的湯圓在清水裏翻滾沉浮,應是受了水的洗滌,才那般潔白似鵝毛,富有光澤像珍珠。湯圓大小似核桃,小胖子不折不扣、貨真價實的一個,圓鼓鼓的雪白大肚子也不知裝了多少東西。它在清水中悠然自得享受着,那是分外愜意。看着,還沒送上嘴,就已流了一堆的口水。湯圓的味道甜甜的,膩膩的,特別誘人。一口含下湯圓,咬破後,黑芝麻就從中溢出,擁着舌尖舞着。先是一陣沁人心脾的芝麻醇香,再一番蜜糖的甜蜜,接着是糯米的清香,都暈開,在脣齒中。

湯圓它的味道像冬天裏的二月初旬的陽光,又如孟夏時情侶在葡萄架下訴説的甜蜜,還似離鄉多年返回故土見到親人的温馨歡喜。你口裏吃着湯圓,感受着惹人醉的甜蜜,彷彿就能看到呢。

繼續咬着,潔白的糯米外衣黏而不粘,彈爽潤滑,感覺持久不散。吃完一碗湯圓,肚子都成了一個圓鼓鼓的“大湯圓”。

湯圓,南方與北方做法不一樣。北方湯圓是將餡揉團,放入糯米粉裏滾,像滾雪球一般的情景。很簡單大氣。南方湯圓就大有不同,南方的湯圓是包,將糯米做寶塔形,取下尖端揉成圓球,再在中心捏洞,將餡放入進去,緩緩捏團包住,再揉團。有着柔和的特點。一個骨氣,一個温柔,各有特色。

聽大人講,湯圓的由來是楚昭王在正月十五日路經長江,看江中有漂浮物,是一種外白內紅的食物。便請教孔子,孔子説:“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因彼時是正月十五,以後每逢此日,昭王就讓人用面仿製此果,用山楂做餡吃。從此,元宵節必吃湯圓。

湯圓,寓意團圓。在正月十五,每個人都笑容滿溢,沒一絲愁緒,因為在這天都能回家,在燈火璀璨中與家人吃元宵,説説笑笑。

篇八:家鄉的風俗一一元宵節作文

奪彩的花燈

盧詩宇

元宵時,在我們那總能看到家家户户都掛着美麗炫彩的燈,各式各樣的,而在農曆正月十五日的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説是漢文帝時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後,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誅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

我最喜歡元宵節的夜晚,那讓人激動、興奮的場景,使我念念不忘……

元宵節那天晚上,燈火通明,抬頭望去,不僅能看到皎潔的月亮,還有那一排排掛着的炫麗的彩燈。那天我和媽媽走在街上,我笑着對媽媽説:“媽媽看那邊有好多漂亮的燈呀!”,我蹦蹦跳跳跑了過去,好多呀!掛着的有宮燈、馬燈、……。有些燈上貼有豐富有趣圖案的紙特別引人注目,這些燈不僅街上有,房屋的兩邊和樹上都掛滿了,在燈光的照耀下,樹的魅力無限綻放了出來,每個燈都別出心裁,在風中飄蕩着,燈中圖案彷彿活了起來,更加動人,城市也變得更加亮麗,色彩斑瀾,城市也更熱鬧,人越來越多起來。

不久我發現有一家賣花燈,朝着那邊店,快步跑了過去,哇!這裏有各種各樣的花燈;我向媽媽揮了揮手喊到:“媽媽,你看這邊這也有花燈”,我能買一個嗎?媽媽點了點頭,賣花燈老闆説還可以免費讓我自己動手做一個,真好呀!我馬上動手,按照做燈的步驟,一步一步地做了起來,慢慢地一個粉嫩的荷花形燈就做好了,還在上面寫上自己的名字和一名關於元宵節的詩句,大家都誇我心靈手巧。我把那盞花燈掛在樹上,增添了一份色彩,大家都目光注視着我,讓我感到滿意又自豪,望着那盞燈,美麗的燈光悄悄地印照進我的心裏……

在元宵節時,也會吃元宵,元宵是由糯米制作而成的,有花生、芝麻、山楂的等等,在吃時加點白糖,口感會更加香甜,是小孩子們最喜歡的美食,吃元宵象徵團團圓圓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寄託。

街上還有賣花炮、猜燈謎和賣元宵等,到處張燈結綵。大約晚上八點的時候,人們就會放花炮來慶祝,到處炮聲如雷,天空也變得炫麗多彩。

每一盞在元宵節上的燈都是獨一無二的,這些花燈也成為我心裏最奪彩的一顆星,讓我的生活更加明亮,更加豐富多彩。

篇九:家鄉的風俗一一元宵節作文

李梓菲

元宵節是一個團圓的節日。

相傳漢武帝時宮中有一位宮女,名叫“元宵”,常年幽居於宮中,思念父母,終日以淚洗面。大臣東方朔決定幫助她,於是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來燒長安,要想逃過劫難,唯一的辦法就是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這天做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並由全體臣民張燈供奉。漢武帝准奏,“元宵姑娘終於與家人團聚。就這樣形成了元宵節,在這一天,人們都要吃湯圓,寓意團團圓圓、平平安安。

在這一天,我們家也要包湯圓,在揉完面後,就輪到我大展身手了!

我把面揉成一個個小劑子,用勺底在麪糰上壓出一個坑,再舀一勺紅糖塞進去,然後把面劑子搓成球,最後貼着鍋邊小心地放進去,一個湯圓就做好了!

在做了許多個這樣的湯圓後,終於到了品嚐湯圓的時候了,只見一個個香甜軟糯的湯圓被盛到了碗中,讓人垂涎三尺。

“唔,這是什麼?”我從嘴裏吐出一個硬幣,“湯圓裏怎麼會有硬幣?”

“湯圓裏包不同的東西有不同的寓意,包芝麻代表芝麻開花節節高,包紅糖寓意甜甜蜜蜜,包花生寓意早生貴子,包硬幣寓意財源滾滾。”爸爸笑了笑,“看來你要走大運嘍!”

“那湯圓和元宵有什麼區別呢?”我追問道。

“湯圓是包出來的,表皮光滑黏糯,元宵是滾出來的,表皮乾燥鬆軟。湯圓是把糯米粉和成麪糰,包上各種餡並搓圓,元宵是先做好固體的餡並切成小塊,蘸水後在放滿糯米粉的篩漏上滾成球。”媽媽回答了我。

吃完飯後,我和爸爸媽媽一起賞花燈。有的是帶褶皺的圓形花燈,像炸得焦黃的丸子,有的是紙折的長條形花燈,賽兩條游龍,有的剪成了動物模樣,好似一張張立體年畫……

團圓、熱鬧、快樂的元宵節就這樣結束了。

篇十:家鄉的風俗一一元宵節作文

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節日習俗,在人們還沉浸在春節的快樂之中時,“元宵節”已悄然而至,到處一片熱鬧、快樂的氣氛。

在元宵節這一天,最令人難忘的當然是做元宵、吃元宵了。

晚上,爺爺提了一袋食品放到桌子上,我出於好奇,就趕忙上前扒拉了一下。

“爺爺,你提這麼一袋食品幹什麼?……不會是做元宵吧!”我一臉疑惑的問。

“對呀!”爺爺笑着説。

“糯米、花生、黑芒麻……這是什麼呀?”

爺爺拍拍袖子,不慌不忙的解釋道:“傻孩子,這些都是做元宵的食材……這叫‘團圓’。”

我説:“團圓?……不就是元宵嘛!”

“元宵?”爺爺接着説,“是啊,只是叫法不同,元宵可大有來歷喲……”

聽爺爺説“元宵”原是古時即流行的食品,它象徵着家庭像圓月一樣團圓,寄託着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寓意“團團圓圓、吉祥如意”。

我的興趣立馬被調動了起來,我趕緊把爸爸媽媽叫來,我們要一起做元宵了!

只見爺爺把一堆花生與黑芝麻放到一個石碗裏,接着遞給我一根石棒,讓我把花生、黑芝麻敲碎。

如此簡單的活兒,我二話不説就接了下來。

我拿着石棒左敲敲右敲敲、上敲敲下敲敲,胳膊不停地抖動,不一會兒,花生與黑芝麻就被敲碎了,我得意的跑到爺爺面前炫耀自己的成果。

不料,爺爺卻説:“太粗。要敲成粉末。”

“粉宋?”我一臉驚奇,看向正在弄糯米粉的媽媽,媽媽正在弄糯米粉,顯得異常輕鬆。

我跑到媽媽那裏,和媽媽換了一下活兒,不料,糯米粉不但粘的到處都是,而且被我攉攉的不成樣了。我又跑到爺爺那裏,爺爺正在做棗泥,我試了一下,真難!於是我又跑到爸爸那裏,爸爸正在包元宵,我又接了爸爸的活兒,結果,元宵不是露餡就是被我包的奇形怪狀。最後,我發現自己原先做的那份活兒——敲花生和黑芝麻,才是最簡單的,於是我專心的幹起來……

不知過了多久,元宵終於出鍋了。

我立馬盛滿一碗元宵,拿起勺子,舀起一個圓溜溜、雪白雪白的元宵往嘴裏送。元宵就像是一個個調皮的小精靈遲遲不肯進入我的嘴內,總在我嘴邊滑來滑去。我找準時機,一口咬住了“小精靈”,頓時,熱手乎、甜滋滋的棗泥湧出,舌尖高興地跳起舞來,似乎在誇讚這舉世無雙的元宵。

家人都已經紛紛落座,一起品嚐這美味的元宵。此時,我的心裏甜甜的、暖暖的,整間屋裏都洋溢着快樂、温暖的氣氛。

我愛元宵,更愛我的家人。

篇十一:家鄉的風俗一一元宵節作文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是北宋詩人蘇軾的《水調歌頭》,講述的就是中秋節明月當空的景象。

中秋節有許多習俗、祭月、賞月、團圓吃月餅……其中流傳最廣的想必就是吃月餅了。

月餅可大有故事,明代中秋流行拜月之俗,明朝人取人月雙圓的意義,把月餅叫作是“團圓餅”,月餅成為必備的祭品,人們拜月之後把月餅分而為食之以求團圓。

月餅種類有很多:冰皮月餅,冰冰涼涼的皮裹着冰冰涼涼的餡,皮一破,裏面的餡就流了出來。雙黃蓮蓉月餅,軟軟的皮裏面有甜甜膩膩的蓮蓉,蓮蓉裏又包含了鹹香的鹹蛋黃,配着茶真是再妙不過了。五仁月餅是老一輩人的最愛,烤得硬硬的,皮下是硬的堅果餡,一口下去,堅果的香與月餅皮的甜合併起來,直往嘴裏衝。

我只吃過一種冰皮月餅,是榴蓮味的,它只有雞蛋那麼大,我咬了一小塊它的皮,還沒來得及細細品嚐,那流沙般的餡已經湧了出來,我只好把餡吃完,再品嚐那軟軟糯糯的皮……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已在我國流傳了千百年,我們一定要把這種習俗繼續傳承下去。

篇十二:家鄉的風俗一一元宵節作文

莊孚譽

元宵和湯圓是元宵節必不可少的節日美食。雖然它們味道相仿,可是做法和來歷卻各不相同。它本有多種名稱,如粉果、面繭、湯餅等。在明永樂年間才定名為元宵。據説袁世凱做了大總統後因為“元宵”和“袁消”同音,就下令讓人們不許叫“元宵”,只能説“湯圓”了。

不僅名字相異,它們的製作過程也有很大區別:元宵是“滾”出來的,而湯圓則是包成的。黑芝麻加糖,油和一些堅果,攤成餅後切成小塊,沾上水後放到糯米粉裏搖晃,反覆五六次就可以製成麪皮勁道,爽口有黏性,湯汁濃郁清香,餡料緊實,讓人難以忘懷的元宵。

和元宵相比,湯圓的做法更接近餃子,糯米粉和水以後切成小塊,把它們壓成餅,再將芝麻餡均勻地包裹進去,揉成球狀就可以了。儘管餡料和元宵相同,但是鬆軟的外皮卻使它融化得厲害,吃起來十分軟糯,湯汁相對稀薄,不粘牙,但是更容易被弄破。

湯圓和元宵本是一種東西,相傳古時候的人們每天早出晚歸,辛苦地勞作,吃的飯也十分粗糙。玉帝擔心再這樣下去,人們都會生病。太白金星建議先讓人類都生一場小病提醒他們。衲陀祖師聽了,往人們的鍋中放了瘋人藥,讓人們都瘋了:女人做飯待客,男人殺豬送酒,孩子們到處玩樂,人們都不下地幹活了。玉帝見藥效過了頭,便命菩薩給人們治病。她用芝麻當藥引,白糖花生為輔,用糯米包裹後下在人們的湯裏,大家吃了以後繼續幹活,男耕女織,也學會了要勞逸結合的道理。從此以後,人們每年春節後都吃湯圓。

做飯剩下的糯米粉可以做成實心的面球,和吃剩的元宵放到油鍋裏炸,等到外皮金黃即可出鍋。這樣做的炸元宵外酥裏軟,形狀較扁,油而不膩,很好吃,但不能用湯圓做,容易爆開。

元宵的吃法雖然多種多樣,但它藴含的團圓願望卻是相同的。裹在糯米里的芝麻,飽含着親人們對你的關懷和祝願,也飽含着人們對美好未來的希望跟期待。

篇十三:家鄉的風俗一一元宵節作文

元宵節,又名上元節,元夕,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也是由一種佛教禮儀節日發展成的盛大的民間節日,早在西漢時期就有體現,歷史可謂是十分悠久。人們在當日的活動也是豐富多彩,賞燈的,吃湯圓的,放煙花的,甚至還有踩高蹺的,盡是“新花樣”。大家可否記起宋代大詩人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原夜時,月與燈如晝。月上柳梢時,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也是道盡了詩人對元宵節深深的回憶和對伊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今年的元宵節一如既往的熱鬧非凡,當你漫步在繁華的東關街道上,正值皓月當空,街旁一派燈火輝煌之景,各式各樣的花燈無奇不有,盡是圍觀之人。正所謂“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當日歸家之後,忽萌發出拼花燈之衝動,便即刻大展伸手。

我先取出扁平的燈籠紙,小心取出一旁等待多時的鐵絲,捏住鐵絲兩頭,將其微微彎曲成弧狀。下一步的拼插可是至關重要,若是稍有差錯,則無法進行後續工作。我調整狀態,屏住呼吸,雙手捏住燈籠上下兩端,將其猛一拉直,正欲插入鐵絲,手上一鬆勁兒,那燈籠又調皮地變回原型。我集中精力,再次拉起燈籠,瞅準時機,對準燈籠中間的口,將鐵絲一插到底,直至鐵絲勾住下口後,把上半部分鐵絲固定在上口的兩個小洞中,整個燈籠剎時變得圓潤而豐滿。

我又翻箱倒櫃地搜索出幾節電池,將其安置於電燈之中,拿出絲帶在燈側捆上幾圈,利落地打個結,收緊,完之繫於燈中。“呼——”我長舒一口氣,眼神中再無那種緊張之感,整個人似是放鬆了下來。最後讓中國結掛在燈籠尾端,再將燈籠懸於屏風之上,走近來細細品味,獨有一番元宵之意境。

此時,一輪明月帶着月影,高懸於蒼穹之上,掩映於晚雲之中。透過窗簾,月影時而隱,時而現。

一心專注於做着花燈,可未曾注意到外婆已經走到我的身旁,她的手中提着一張寫着燈謎的卡片,夏天沒法長,冬天才種上。生而生的怪,根兒都朝上,我眉頭緊鎖,陷入了沉思,這定是冬天的事物,“雪?”我脱口而出。

外婆道:“差一點,猜對了就能把燈謎拿走啦!”

我轉念一想,這“根兒朝上”只有那……忽然靈光閃現,這不是冰稜嗎?外婆欣然一笑:“對啦,這燈謎歸你啦!”

猜謎高手真是非我莫屬啊,於是將燈謎綴於燈籠下端,真可謂“錦上添花”。

踏出院門,驀然抬頭,仰望夜空,零落的星簇擁着孤傲的月。在這元宵佳節之際,家家户户圍座桌前,吃着可口的湯圓,有的漫步於集市,有的賞着秀麗的花燈,有的在燈謎之下嬉戲打鬧,可誰又曾想過那些奔波於工作中的外賣騎手;那些在醫院中救死扶傷的醫護人員;那些在一線辛苦工作的警察叔叔……那些太多太多因工作的責任,無法在佳節與親人團聚,同賞花燈的人們,他們將與親人團聚的時光奉獻給了社會,原來這世間歲月靜好,是有人在背後默默付出,我們要好好珍惜與家人團聚的美好時光,讓我們舉杯邀明月,共慶家團圓!

花燈映着明月,明月照着花燈,獨自徘徊於橋上,徘徊於夜色中。團圓之夜,景美,人更美!這些美好將永遠盪漾在我心中……

篇十四:家鄉的風俗一一元宵節作文

尹梓鳴

“每逢端午獻玉身,一份真情一寸心。可口非因香味美,身有正氣譽乾坤。”又是粽香氤氲的日子,不由讓人想到了屈原投江時的悲壯與赤誠。每到這一天,奶奶的拿手好戲就會上演,而我也會格外開心。

青粽葉、白糯米、赤小豆、粉花生……一盤盤、一缽缽,站滿几案。奶奶笑紋如花,坐於案前,似運籌帷幄的大將,即將調兵遣將。

奶奶隨手拿起三片粽葉,叉開角度,折出形狀、託於左掌;右手裝餡——三匙糯米、一匙赤豆、幾粒花生;雙手配合,疊粽葉、緾絲線、緊打結——一個小小的“寶塔”已現身在几案上,這是我最愛吃的寶塔香粽了。“奶,你真牛!我也想包粽子。”我羨慕不已地請求着。“好,那你來包吧!”奶奶呵呵笑着。想到前兩年學包粽子,把几案弄得一團糟的事,我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青翠滑溜的粽葉,在我手上叉開了角度。在奶奶的指導下,開始把粽葉折成一個三角形的容器,三角是出來了,可是好像不能裝太多東西呀,哎!粽子的“蓋子”又去哪兒了?等等,我折得是個三角形,現在怎麼變成個漏斗了呀?我剛裝的一點點糯米從漏斗下掉到盆子裏。我滿臉無奈地再次向奶奶發出了求救信號。奶奶微笑着,手把手教我把粽葉給包好了。輕扶着我的左手讓我填餡。糯米填一半時,我放入了紅豆和花生,“太滿了、太滿了。”奶奶的話,我充耳不聞。可要再放糯米覆蓋紅豆和花生時,卻發現已放不下了。我去掉了一些花生和紅豆,最後一匙糯米終是蓋住了“豆寶寶”和“花生寶寶”。我在奶奶的幫助下摺疊粽葉,緾絲線、打結。終於——第一個“寶塔”在我手下誕生了。在我一番艱難的努力後,我造出了第二個、第三個“寶塔”,一個比一個好看,一個比一個精緻。

過了一會兒青翠的“寶塔”終於出爐了,它們躺在缽子裏,“仙霧”繚繞着,真饞人。我迫不及待地取出一個,解線、剝葉,粘稠軟糯的粽餡,像玉山一般晶瑩着,濃郁的香味撲鼻而來。我把粽子翻轉倒入碗中,撒些許白砂糖,咬上一口,米香混着粽葉的清香、赤豆伴着花生的鮮香、甜甜膩膩的味道在嘴裏爆開,直衝着我的神經,真是難得的美味呀!

“楚鄉遺俗迄今在,屈子冤魂亙古持。多少英靈悲闋頌,離騷恨賦萬人痴。”品着“寶塔”香粽,我彷彿又看見了那道偉岸的身軀……

篇十五:家鄉的風俗一一元宵節作文

每每嗅到香火的氣味,每每聽見鞭炮的巨響,每每看見龍的圖騰,我總會想到夜明之下煙霧繚繞的香火龍。

我們家鄉春節中最熱鬧的一個節日,是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天村裏要舞香火龍,可有意思了。

早上起來,我彷彿就聞到了香火的氣味。大人們緊張地準備着,小孩子們急切地盼望着夜晚早點來到。

終於,夜幕降臨了,整個村鎮霎時陷入了安靜,所有人都在祠堂中祭奠先祖,巨大的由香火插編而成的龍體在廣場上等待着騰雲駕霧。

祭祖儀式結束後,突然,在一片片響徹雲霄的鞭炮聲中,香火龍正式登場。人們把香火龍、雙魚、雙獅等引龍全部點燃,巨龍在香火繚繞中若隱若現,龍體在夜幕中火光四射、熠熠生輝,一瞬間竟好似真龍騰飛一般。

舞龍會隊長一聲令下,雙魚、雙獅等引龍先一步前進,接着引龍舞者用香火插編成的“火繡球”在前面逗引着,美麗的“火繡球”在炮聲中上下搖擺跳動如小精靈般,全身紅光閃閃的香火龍在村鎮裏的大曬坪上來回穿梭,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圍着龍身跑着,跳着。百來個青年舞着香火龍遊走於“瑞靄祥雲”中,或翻滾、或跳躍、或噴火、或吞食,香火龍似乎變成了真龍在煙霧中騰雲駕霧。整個村、鎮火光沖天,熱鬧非凡,似乎也預示着來年的日子風調雨順、紅紅火火,如龍騰飛。

傳説在古代有一個地方發大水,一位智者提議把稻草、麥杆、竹子等插編成龍,在發大水的地方燃燒,之後大水就真的退了,從那之後,人們認為這個法子很靈驗,便紛紛奔走相告,之後每遇大水,便出此一招,後來漸漸演變成今天元宵節舞香火龍的習俗。

香火龍在人們的歡呼雀躍中漸漸地被燃盡了,可它那壯觀的場面,恢弘的氣勢已深深地留在了人們的記憶中,成為難忘的回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