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作文:追尋學習之樂1500字

來源:瑞思作文網 2.51W


  驀地沉入《南方週末》的海洋路線,至今在心底蔓延,我能清晰撫摸水一般的文字,從指尖流過的痕跡,帶着濕意與陌生觸感,同時下潛的還有瞬間但長遠的篤定:自此,我將定格生活的部分時段,為其駐足與陪伴。
  指腹摩挲着書頁,用眼睛去丈量文字縮影世界的尺度,品析每一板塊佈局的美感,感歎作者用細節征服心靈的角度。《少年陳泗翰的孤獨之旅》是我書程的起點,它融合了很多思考是非的窗口,將被霸凌少年反殺欺凌者的社會焦點,用筆墨緩緩分解,化為日出的朝露,讓我得以看見的不只是陳泗翰的堅定,還有他身邊人的温情與凝聚的希望。文字用平凡生活的微光弱化了獄的晦暗,但不放過角落的悲哀,用近乎自述的語調陳述佔據主導的樂觀與期盼。
  文章的尾語,有幾分弗雷德裏克.巴克曼的平淡但抒情,又更為戳中人心。“他不喜歡`刺死霸凌者`的標籤,如果有得選,他希望自己是寂寂無名,普普通通的少年陳泗翰。”與高中時代錯節,十幾年的勤耕讀付諸東流,出獄後的一聲歎息兜兜轉轉只能聽作遺憾,他能説清的,不過是向前看。
  於是執筆者望向少年,以言語為舟驅散陰霾,讓他心底埋藏的過往歡愉得以窺見天光,渴望用筆尖讓他回想起生活的支柱,迸發出擁抱世界的慨然,衍生奔赴山海的熱情。我忽然領悟曹林對紙媒的褒讚,歲月的沉澱熔鍊其語言、聲音似訴似鳴,共情力強,但不失冷性思維,辯證但有温度,讀起來如飲甘臨泉又噴薄欲出。
  像化成一場雨,等待降落
  《桑格格》加速了這場降落
  我並未閲讀桑格格的書,但這不妨礙我與她情感上的共鳴---沉鬱的個性,“她時常彆扭,偶爾懷疑,又總想不顧一切”就像是玻璃罩裏一枝孤獨的玫瑰,敏感倔強,試圖掩飾身上那些不完美的刺,直到她遇見另一枝玫瑰,才明白所謂個體的與眾不同是其生長磨難的證明。
  我步履屬於她的故事汪洋中,聽見勃拉姆斯對生命的感慨,將揉皺的心臟鋪陳,浸入圓融的暖意,那支玫瑰放肆絢爛的空虛謹以收束熱烈予我,恍然大悟後,我試圖抓住往昔的敏感與倒刺,用恆定、平穩的洪水將其覆蓋。像桑格格一樣,除卻特別的半截人生講述那座宜家小鎮鶴崗的人,庫塔伊西的夏夜,像極了一場場浪漫的夢,夢裏總是下雨,濕潤觸及臉頰,落入掌心的雨水積蓄,心裏沉甸甸的----雨,終於降落。
  固然,我無法用手心衡量一場雨的重量,但我能計算出海與心臟的距離,正如我無法用詞句幾頁薄紙承載的人生移動我望向世界的角度,但我能勾勒出那一條條更新我靈魂的紋路。那不,是一篇篇被方格限制的人物傳記或時輪報道,它們使我不只是單純抬頭去眺望複雜的圈層,更是低頭,看見眼前清澈見底的水----我此刻心底在想什麼?對前程的茫然,對不幸的憐憫,還是對生機的渴望?世界在想什麼?戲劇的現實或是無味的理想?捉摸不定的未來或是把握不住的當下?思想本身在想什麼?被定義還是曲線延伸?----那分明是一片海,卻照見了我頭頂的天:天空有云,會有陰霾,但不失彩虹。
  《南方週末》聚焦新世代的點滴焦慮與混亂,其水源卻在於拽出人們內心對迴歸自身的熱切,呼喊摒棄忙綠與遙遠的缺口,成為自己,熱愛自己的希冀。於是它曾用一整刊來剖析人在社會的狀態----保持一定社會距離以維持內心寧靜或是對其他個體的依戀。即使我還未踏入所謂的社會,深奧的理論抱在懷裏也並不安穩,但至少在心底生出幾分盲目與衝動時,我能撿拾經歷者的碎片,在城市一隅遇見能棲息的小窩----堆砌舊書的書店或是斑駁陳舊的飯館,要知道,那雖然破敗甚至不乾淨,但可是心之所向,投入歸處的安穩與若隱若離的接觸----荒謬的個體。而那些純專業化的理論輸出,達利歐的現實主義或是柯林斯的管理學,對於當下的我來説,實際是晦澀難懂的,因為我不具備將其轉化運用到生活的能力,但其不立為海洋的大陸架,動靜共生且不主觀。
  與此擱筆,自習的夜是靜的。教室內呼吸的紋路清晰,被空調風的涼意勾連交織,我的心卻分明滾燙。我在試圖感受脈搏的韻律,忽然明白自己眼睛的年經。生命的節奏渴望緩慢,而我的心跳開始理解,我讀每一段文字靈魂的共鳴,像雨歸於海,不問歸期。


  文章作者:婁思米

本站專稿,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八年級作文:追尋學習之樂1500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