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听则明作文600字(精选2篇)

来源:瑞思作文网 1.41W

篇一:兼听则明作文600字

兼听则明作文600字(精选2篇)

唐代名臣魏征曾劝谏唐太宗要广泛地听取大臣们的意见,这样才可以做到兼听则明,而现如今兼听则明在生活中仍具有重要意义。

“兼听”主要在于“兼”,“兼”代表着吸收、兼容,“兼”的目的在于拓宽视野,打开思,所以在“兼听”的时候不光要“多“,更要”异”。这样,我们有了多方面广泛的意见,就更加明达、明白,这便是兼听则明。

为何要兼听呢?兼听可以使我们将问题看得透彻具体,有利于我们更加的解决问题。例如,邹忌通过与徐公比美这件事情,类比判断齐宣王被周围人蒙蔽太深了,于是劝谏齐宣王虚心纳谏,齐王听取邹忌建议,广泛听取大臣和人民意见,在齐王兼听和励精图治下,齐国一跃成为为数不多可以和秦抗衡的诸侯国,可见兼听可让齐宣王将过往被蒙蔽的问题看清,从而解决现有问题。

那么如果不兼听会怎样呢?三国时期,袁绍雄踞一方,虽兵强马壮,但作战时总是喜欢一意孤行,不听取手下谋士的意见。反观曹操,善于听取谋士意见,于是袁绍在多次和曹操作战时总处于下风,直至最终失败。袁绍不听取他人意见,不做到兼听,而是只听取符合自己观点的话,是很难有所作为的。

可见,兼听打开了思路,便于解决问题。兼听则明,不兼听,思维就容易闭塞。没有办法解决问题。

可能有人会问,兼听就一定“明”吗?“父子骑驴“故事里的人却是越听越糊涂啊。这样的认识是欠妥的,”听“不代表”断”。他人发表的意见是不能代替自己做决断的,这就表明兼听则明的前提是善断。盘庚迁都不听“怨者”意见是因为做出了正确判断,所以没有兼听。作为一国之君,盘庚的独立思考体现着兼听则明的原则,只有好的意见才能为我所用,“怨者”阻碍迁都,阻碍国家发展的意见是可以不听的。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善于听取别人有利的意见,谨慎判断,为我所用,才能使“兼听”真正让自己“明”。

篇二:兼听则明作文600字

古人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广泛接纳他人的意见,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我们只有“兼听”,才能“明”。

“兼听”才能“明”的原因可分为内外两方面:一方面是我们自身思维的局限性使得不兼听不易做出正确判断;另一方面是群体中各个个体思维的多元性使得接纳他人意见可以打开我们的思路,从而做出正确判断。我们在自己独立思考时,难免会思考不全面,在细节上处理不细致,最终使整体判断错误。如果我们多接纳一些他人的意见,以此拓宽视野,打开思路,这会弥补我们思维的不足,使思维更加严谨,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诚然,我们需要兼听,但“兼”的量与种类会对最终效果起显著作用。所以,“兼”的核心在“多”,还在“异”。兼听的目的打开思路,所以听的意见自然数量越多、内容越多样,“明”的可能性越大。在“三人成虎”的例子中,仅仅有三个人说市集里老虎就使人们相信,使人们“不明”,显然是“兼听”不够多造成的。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以自己的妻妾为讨好自己来称赞他比徐公美这件事来告诉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的意见不够“异”,所以“王之蔽甚矣”,所以齐王应使“兼”的内容更异,只有这样才能更“明”。所以,兼听时,一定要把握“多”和“异”两个核心。

然而,“兼听”就一定“明”吗?在“父子骑驴”的故事中,父子二人听了别人的意见越糊涂,其相本原因在他们缺少了独立思考,兼听目的在于打开思路,而不是代替思考,对他人意见的选择性接纳以及自我独立思考能力也是“兼听”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有人会说:“是另外四人的意见错误才导致二人无所适从。”在兼听的过程中,遇到错误意见是难免的,唯有发挥好独立思考能力,才能排除这些错误。所以,究其本质,兼听的原则是独立思考,为我所用。

综上所述,只有我们“多”和“异”的来兼听,同时发挥独立思考能力,才能“明”。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