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大作]麦格最长读后感——《中国文脉》读后感[上]3000字作文

来源:瑞思作文网 1.14W

这篇文章是我国小历时两个月写下的,本人文笔不好,几乎把中国文史介绍一遍(当然不包括隋朝等)。文章之前已经在校园网上有了,算自己抄袭自己吧。其中大部分是对书的重复,当然带有我的感情色彩。一共是一万字,这里先给四五千字,一次性上传不了。不建议少年儿童看余秋雨写的《中国文脉》,太高深了。这本书是以人物为主角,讲述事件,跟个小传记差不多,回忆和作者的感受穿插其间,看的让人眼花缭乱。重复,本人国小写的,文笔不是很好。

[万字大作]麦格最长读后感——《中国文脉》读后感[上]3000字

第一章《中国文脉》。讲述了“中国文脉”的发展。

作者带领我穿越了一个又一个朝代,介绍了文化发展过程中一个个重要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风格、代表作等等。写的清清楚楚,把中国文化脉络的发展描述的淋漓尽致,让人久久回味,难以忘怀。

《诗经》可以说是“中国文脉”的开端。总的来看,它“没有巴比伦的残忍,没有卢克索的神威,没有恒河畔的玄幻”……“《诗经》使中国文学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稻麦香和虫鸟声”。可以说《诗经》相对于其他文明的诗歌都要优秀,它展示了黄河流域的平和、安详、寻常、世俗,以及有节制的谴责和愉悦。

汉代出现了“赋”这种文体,文句间充满层层渲染的排比、对偶、连词,整体上抑扬顿挫、涌金叠银、流光溢彩。但它太奉承、没有真情实感。司马迁的《史记》则成了中国文脉上第一座也是至今无法逾越的高峰。

北魏时期北方民族的文化为中国文脉注入了新的气息,同时其他国家的文化也加入进来,为“中国文脉”提供了新的动力。

宋朝优秀词人辈出,代表人物是苏东坡、辛弃疾、陆游、李清照等。同时也有大诗人朱熹。

中国文脉时断时续,并不是一以贯之的,在明清和近代,“中国文脉”严重衰弱,只涌现出了一部《红楼梦》和一位词人纳兰性德。

中国文脉的发展也很艰辛,当中会被“政治权脉”和“世俗之脉”频频“绑架”、觊觎。可是中国文脉一直保持主干地位,没有受到影响。

第二章《笔墨历史》讲诉的是书法的发展。

首先出现的书法是在殷商时期,刻在甲骨上、青铜钟鼎上、瓦当上、玺印上等等。虽然没有用笔,没有用墨水,但我认为这也是书法。这时候文字是甲骨文。

大概在汉朝末期,就有人把隶书改进为楷书了。不过也有人把隶书改进为章草,也就是初始的草书。看似隶书在这里分流了,可没想到的事,这两种字体结合在一起,重新结合,形成了行书。

在北魏,在石碑上刻字的人越来越多。这些被简称魏碑,多为楷书。

过了唐代,书法就逐渐衰落了。

很快就到了元代,只出了一位大书法家赵孟睢?/p>

到后来,没有大书法家了,还需我们努力。

第三章《猜测黄帝》讲诉的是中国文化之始的那段历史。

当时中原大地上还没有国家,都是部落。其中最大的两个部落的首领是黄帝和炎帝。他们是“生死冤家”,炎帝发明了“火耕”和最早的耕作农具,他也触及了制陶和纺织,还试验医药;但黄帝除了农业,还制作舟车、养蚕抽丝、制玉、做兵器、彩铜、发明文字、历法。

黄帝打败炎帝后又征服了四方,出现了“华夏大族”的概念。

从神话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发现中国文化的特点。

精卫填海:集合细小,集合时间,不计功利,终能成事。

嫦娥奔月:无限重叠美学范式。后来中国许多古代文人追求的不是孤凄,而是别人的仰望和传诵。

第四章《发现殷墟》写的是发现商朝晚期最长久、最稳定首都殷墟和占卜用甲骨的过程。

十九世纪末,西方列强瓜分中国。就在这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王懿荣发现了甲骨,还不止是几块。这可真是个伟大的发现!几个世纪以来,无数志士想要找到它们,今天就被发现了!可是北京沦陷了,他选择自杀。

那研究甲骨文的工作由谁继承呢?当然是刘鹗的亲戚罗振玉。他的成就除了在其他考古方面,还推测出了甲骨文的出土地点——小屯,也就是商朝晚期的首都——殷墟。他的弟弟收购来了一万多片甲骨,这让罗振玉很高兴,可他又发现这样开采已经损坏了一些遗址。后来他精神上不知什么原因被压垮了,投靠了伪“满洲国”。

而对甲骨文的研究发现,商朝不仅拥有都市,文字,青铜器这三项标志文明成熟的基本要素,还有当时最精密的天文观察系统,最优越的阴阳合历,最先进的矿产选采冶炼技术,最先进的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商代的医学也很发达,有外科,内科,妇产科,小儿科,五官科等。而且当时的工艺也比较先进,能制造很精美的器具。

作者以商朝的迁移,没落为开头,道来了孔子的身世。由于孔子出生在礼乐气氛最浓厚的鲁国地区,所以从小受到“礼乐制度”的熏陶。

老子崇尚“自然”,可他又说不出来,说出来就“不自然”了。因此他没有留下着作,直到他要隐居出关的那天。

现在轮到孔子。

孔子想要施行仁政,可每个国家都不接受。他对治国早就考虑成熟,可每个国家的君主都只给俸禄,却不让他问政,做一个话语不多的偶像。孔子哪受得了,每次失望离去,却带着希望到达。

他觉得凡是君子就应该让世间充分接受自己,又觉得凡是君子不可能被世间充分接受。

第五章《黑色光亮》,讲述的是墨子。

他代表着底层的劳动人民。

他用了巧妙的比喻,证明攻打宋国没有必要,说的鲁班和楚王无言以对。他又用攻城演习来证明攻打楚国是个错误的决定,只要墨子在鲁班就不会成功。鲁班想除掉墨子,可墨子告诉他,墨子的三百个学生已经准备好守城了。

墨子有一群绝对服从命令的学生。而且最讲究“义”字。如果没有办法实行委托,就自杀。这种精神十分可贵。

但上层社会对于下层社会的产物并不看好,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清朝。

(未完待续)

【序】

那么,什么是“中国文脉”呢?正如作者所说,“中国文脉”就是“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乍一听太深奥,其实简单来说,“中国文脉”是“中国几千年文化发展的过程”。

作者梳理了五千年来中华文化的传承、延续,按照历史时期分别做了概述,摘要如下:

随后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对中国文脉的形成有特殊贡献。这段时期是中国文脉的形成期。秦为文学灌输了一种一统天下的宏伟气概、又统一文字,使中国文脉可以顺畅地流泻与九州大地。

晋朝时期的文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文学上的有志之士:曹操、曹丕、曹植、阮籍、嵇康、王羲之、陶渊明等。

作者说唐朝是“一场审美大爆发”,出现了一大批伟大的诗人,“诗”在唐朝时期达到了鼎盛。

元朝,曲艺方面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弥补了中国文化在这方面的空缺。

“中国文脉”是从远古神话到《诗经》、到先秦散文、到楚辞、到汉赋、到唐诗、再到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发展。

作者用自己在家乡的所见、所听开头,描述了作者幼时上毛笔课的经历以及的家乡人对带字纸的尊敬,对文化的尊敬。

之后在战国时期出现了帛书、竹简等。也会刻字在物件上,这时文字基本上是篆书。秦国统一天下,将文字统一成小篆。在秦末的时候,已经有隶书了。

就在这时,出了几位大书法家。不错,正是东晋王家,王羲之家。

但到了唐朝,各位书法家都只敢临摹前人的书贴,不敢进取。而这些书法家中也不乏一些大书法家,如欧阳询、虞世南等。不过唐代出现了真正的草书,有名的是张旭,怀素等。特别是张旭,被人们尊为草圣。

宋代,有“苏、黄、米、蔡”也就是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

明代书法家,真正好书法家只有董其昌和王铎。

看了这一章,我想说的就是现在书法衰落了。大家可能没有注意到,书法正一点一点淡出我们的生活。现在流行的是硬笔或打字,有人嫌毛笔麻烦,就不用了。书法是我国的国粹,所以现在才有毛笔考试。这也很正常,随着改革开放,文化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不过我本人是不太喜欢西方以及日本韩国文化的。但母庸置疑的是,中国的文化要不行了。

当时中国文化比较原始,有几种说法,其中最为可信的是中国的文化是自己原创的,不是来自其他国家。而中国文明最初可以追溯的第一次文明腾跃的首领,是黄帝。

最终,他们还是对峙了。双方都不认为要归顺另一方,于是对峙升级为冲突。后来,炎帝失败了。

黄帝之后的首领,就是尧、舜、禹。他们对华夏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禹的儿子建立了第一个君位世袭的王朝——夏。

第三章《感悟神话》写的是中国古代从皇帝到大禹的传说,神话。

女蜗补天:修补他人造成的破坏非常艰难,也很迫切。

夸父追日:追赶心中的疑问,追赶自身力量的底线。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这几个神话,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精神。

作者以发现甲骨的过程为线索,一步一步引导我们。

他死后家庭拮据,儿子便把甲骨出售偿还债务,也是为了把它们卖给有志于甲骨文研究的中国学者。首选的就是王懿荣的好友刘鹗。他又收集了几千片甲骨。可他被安置“莫须有”的罪名,流放后在怨恨中病死了。

而罗振玉的好友王国维利用甲骨文研究商代历史,可他也自杀了。他的学生董作宾前往殷墟调查,发现了一个皇家档案库,里面有数不胜数的甲骨。而董作宾的同辈郭沫若和胡厚宣对甲骨文研究也很有帮助。1928年以后,研究甲骨文的人不再遭受“噩运”了。

商朝在当时,是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

第四章《孔子和老子》,讲述了孔子和老子宣扬自己学派的经历。

在三十四岁那年,他为了了解“礼乐”,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他千里奔波,去请教老子。可他们基本理念差距太大,老子认为不必挽救周王朝,而孔子却反对,所以很快分别了。

守关的官吏是个文化爱好者,自然会要求老子留下着作作为“出关凭证”。老子没有办法,一口气写下了泱泱五千字的《道德经》,也就是《老子》。写完后,他隐居了,不在宣扬学说。

在五十五岁那年,孔子开始周游列国。原因是现在的鲁国不接受他和他的学说。

孔子就这样周游了十四年。

回到家乡,他的妻子和独生子和许多学生相继去世。他开始整理六经,特别是《春秋》,它确定了后代中国史学的一种重要编写模式。

墨子确实是中国人。

他主张“非攻”。楚国要攻打宋国,请鲁班制造攻城用的云梯。他徒步穿越千山万水,据说一刻也不停息,脚也磨出了趼,受伤了,终于到达了楚国。

于是楚王决定不打宋国。

墨子排斥儒家,从“兼爱”问题上的分歧上,墨家认为儒家之爱不够彻底。但墨家的“兼爱”很难实行。他也从儒家的整体生态来抨击。

总之,墨子倡导的是“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六年级:国小生2010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