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作文

来源:瑞思作文网 1.18W

暑假,我阅读了《红星照耀中国》,感受颇深。这是一部向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历程的书籍,出版后即引起轰动。它文笔优美,纪实性强,详细地记录了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在中国西北苏维埃革命根据地的见闻。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作文

在这本书中,斯诺向我们展示了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红军战士大多出自封建的贫农家庭,缺衣少食的他们却并没有向生活屈服,那是因为有一束光照耀进了他们的生命,那便是革命。他们奔向革命,英勇斗争,哪怕付出生命也无所谓。是什么让他们前赴后继,视死如归?支撑他们向前的那一份力量叫做希望,叫做信仰,叫做家国情啊。

严刑拷打,他们不曾屈服;饥寒交迫,他们不曾倒下;枪林弹,他们不曾畏惧!这是何等的坚韧!他们为了新中国,为了新生活,哪怕明知前方是必然牺牲的命运,也没有退缩,因为他们心中有未来,有大义啊!《红星照耀中国》为我们刻画的便是这样一群人。

一幅幅画卷展开,没有浓重的色彩,也没有过度的渲染,却让革命先烈们有血有肉地站在了我们面前,引领我们重回那段充满激情的峥嵘岁月,在这一个又一个优秀的灵魂中,让我们将眼光放近,聚集在一个人身上——彭德怀总司令。我想,从他身上,可以窥见红军们那不屈的内心。

在彭德怀总司令的童年经历中,我看到的,是悲惨,也是希望。悲惨在,他年仅六岁丧母后父亲再娶,继母虐待他,父亲无视他,祖母将他视作仇人,甚至要淹死他,因舅父求情才留下一条性命。我实在难以想象,当时还是九岁孩童的他只凭一身衣裤是怎样生存下去的。可尽管如此,他没有堕落,而是选择在荆棘路上奔跑。他当牧童、拉风箱、做鞋匠……靠着坚强的意志活到了十六岁。

十六岁那年,他选择重回家乡湖南去拜访舅父,舅父欢迎他,并给他一间房子,他在那里爱上了自己的表妹,与她一同读书。安稳的生活似乎要来临了,可彭德怀的“暴脾气”却“毁掉”了一切。那一年,发生了米荒,成千上万的农民们饿着肚子四处游荡,可握着最大米堆的大地主却对这样的情形没有丝毫心痛,反而将粮食高价出售,眼看穷人快要饿死也无动于衷。彭德怀看到这一幕后愤怒了,他忘掉了自己安稳的生活和光明的前途,眼里只剩下了那一张张因饥饿而面黄肌瘦的面庞,他站了出来,领导着农民攻进了地主的家……,农民们获得了救命的食物,可彭德怀却被通缉了。他开始逃命,也开始了他革命的历程。

他在革命中经历过大大小小无数次战役,也曾无数次被严刑拷打,但一次也没有屈服过。斯诺曾描述他“是一个活泼的,喜欢发笑的人”,一个人,从小受苦,得到的关爱极少,却能如此阳光,这不是一件寻常的事。我想,从中可以窥见他精神的强大。那么,是什么给了彭德怀力量,让他即使头破血流也要向阳奔跑?我认为,答案依旧是革命。革命是一把火,它点燃万点星光,为无数人指引前方的道路,赐予他们坚强的意志,其中自然也包括彭德怀。彭德怀一生,受过中国传统式教育,也受过所谓“现代式”教育,我不知道这两者是否在他脑中碰撞,形成矛盾,可我知道,这两者综合的产物,是一个箭头,一个指向中国共产党的箭头。

“革命”两字说了这样多遍,但它在中国究竟是什么?以我个人的理解,革命就是红军战士战斗的人生。书中让人印象深刻的两句话“什么是红军?”“红军就是穷人的军队!”这也许是革命能够成功,受到群众追捧的原因吧。它诞生于穷苦大众,也服务于穷苦大众,它是人民自己的军队,是人民的希望与救赎啊。红军战士不烧杀,不抢掠,宁可吃树皮与草也不动人民一针一线,这样的红军,如何能不成功?说到这里,我认为红军拥有一种“少年”的特质。听到“少年”二字,同学们可能有些疑惑,我认为“少年”二字并非单指年龄,它是一种永远向前的心态,真正的少年,遇难敢上,遇不公敢挺身,像繁星般闪烁于世间,这又何尝不像红军战士们呢?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少年情怀永不老去,即使披荆斩棘,也不丢失怒马鲜衣。愿大家,保守住这情怀,现在是少年,永远为少年。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