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事作文700字

来源:瑞思作文网 2.9W

篇一:北京故事

北京故事作文700字

朱子熙

我家书柜里珍藏着一支精美的红色竹笛,不对,准确地说,它的名字叫“篪“,看起来形状和笛子差不多,但仔细一看,你就会发现它比一般的笛子多一个孔。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时候用的乐器,它把我的思绪带回了五年前的法国。

2014年的夏天,我有幸在一座法国古堡里观看了一场北京天坛神乐署的表演。叔叔阿姨们穿上了清朝服装,敲响编钟、弹拨琴瑟,吹奏古篪,为法国观众再现明清帝王在天坛祭天时候演奏的祭祀音乐。这是天坛1420年建立以来,中华韶乐第一次走出国门,唱响在卢瓦尔河畔。

演出十分精彩,场下掌声雷动。演出结束之后,不少观众走上舞台,想近距离看看这些从故宫文献中复原的中国乐器,更想亲手摸一摸,弹一弹。我看到一个五、六岁的小姑娘在一位演员叔叔前连说带比划,叔叔不懂法语,两人语言不通,小朋友急得满脸通红,叔叔还是一头雾水。我小时候在法国上过幼儿园,那个小姑娘说话和我的小伙伴们一个样,当然难不倒我!我赶紧走上前,告诉叔叔,小姑娘是想知道中国古代乐器能否吹奏出法国歌儿。叔叔一下明白过来,眨眨眼,将手中的篪举到嘴边,轻轻吹出几个音符,小姑娘的大眼睛更亮了,脸上绽开笑容,“lavieenrose!”这是法国最著名的歌曲《玫瑰人生》!后来,这位叔叔为了感谢我这个小翻译,把一把小小的“篪”送给了我,这可是他亲手制作的!我一直把这支篪放在书柜最显眼的地方。

两年前,我家迎来一位法国小朋友,他参加巴黎学校和我所在的国小之间的交流活动,就住在我家。他一眼看到书柜中的篪,很好奇,特别想了解这件乐器背后的故事。我一想,正好带他去天坛转转,那可是中国文化、北京风情的象征啊。

我们从东门进入,一路经过祈年殿、回音壁和圆丘,来到西天门外,走进神乐署。我找到当年那位叔叔,他没有立刻认出我来,毕竟我长高了一头呢。“五年前,在法国……””我想起来了,你就是那个小翻译!”“对呀!”回忆当年的情景,叔叔特别高兴,看到我带来的小客人,更加开心!他不仅给我们讲解了有关中华韶乐的历史故事,还特别允许我们一人拿起一只木槌,敲响了穿越千年的编钟。

北京天坛神乐署,是北京宫廷文化的代表之一,它在我的北京故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将北京文化推广到世界,更将它永远地铭刻在我心里。

篇二:北京故事

张乐涵

北京,是一座古老的特色的城市,在北京城内,北海公园中的白塔静静地矗立着,在那里,有一段无法忘记的故事。

两年前的金秋十月,我与好友来到了北海,我从一个卖冰糖葫芦的小店中感受到了浓浓的京味儿。

虽然肚子里满是色香味俱全的炸酱面,我与同伴们又两眼放光的看着那家店门口的四个大字,“冰糖葫芦”,我甜甜嘴唇:“去吗”,“好,走。”两句短短的话语透出了我们小孩儿的贪吃,进了门就听到那口口相传的歌:“外国人把那京剧……”我们也不禁哼唱起来。顺着不太亮的灯光往里走,尽头是一个大长桌,上面的东西琳琅满目,有油光锃亮的黑,色艳味厚的山楂和雪白的山药。我又在桌上发现了那种上世纪才有的,只能在影视中才能见到的老古董——绿顶台灯,正在惊喜中,有一个铿锵有力的声音问:“你们想吃什么?”我打量着店主,一张黑脸布满了刀刻般的皱纹,穿一件说绿不绿说蓝不蓝青色马甲,头不是很大,有一双圆眼与一个大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灰白的发须顺头顶长到下巴,我答应着:“您好,要四个山楂的。”“得嘞。”

接着,那店主以极快的速度走到长桌后,顺手抓起一根竹签,用那双像上子漆一样油亮的手,拿起一个个鲜红的山楂往上穿,手虽然快,但每一个山楂凹进去的凹陷都正对着竹签,我惊呆了。好像回到了民国时代,看到那老者娴熟的动作,将串好的糖葫芦在糖锅里放,紧接着拿出来在案板上“啪”地一拍,一个冰糖葫芦就做好了。我还盯着他再穿再拍,终于,四个亮晶晶的老北京冰糖葫芦做好了,老者那“局气”的手法与用料,让我感到了浓浓的京味,应该给老板16块钱,但他说道:“给你算便宜点吧,”只要了我们15元。这可谓是北京人的“落落大方。”

吃完了冰糖葫芦,嘴上是甜的,心中是暖的,这次在北海与冰糖葫芦的邂逅,让我体会到了浓浓的京味。

篇三:北京故事

刘颜嘉

“昨夜晚吃醉酒和衣而卧,稼场鸡惊醒了梦里南柯”,听见高亢又婉转的曲调,我循声望去,原来是大厅正前方的舞台上表演京剧呐!只见一个人左手拿着扇子,右手翘着兰花指,眼神顾盼流转,那动作如同仙女下凡一般,赢得台下一片喝彩。

今天家里来了客人,为了让他们体验一下北京味儿,晚上我们来到“天和晟”吃烤鸭,没想到竟然看到了这别具一格的表演。我们看得津津有味,只是都有点饿了,我肚子开始咕咕叫了,妈妈便把服务员叫了过来,催促道:“你们的烤鸭能快点吗?我们都等了十几分钟了。”服务员笑着说:“我们店的烤鸭,要经过八道工序,少了哪道都不行,哪道都不能偷工减料,要不,就不是‘天合晟’烤鸭了。您稍等,我去看看,应该差不多了!”

抬头望去,只见玻璃窗后面几个师傅正忙着烤鸭子,我好奇地凑了过去。一个师傅手里握着铁杆,铁杆顶端系着鸭子,他挑着鸭子在火上烤。他的眼睛紧紧地盯着烤鸭,额头上满是大汗也顾不得擦,不一会鸭子表皮,就渗出了油,直往下淌,他不断地转动铁杆上的鸭子,那专注的神情,好像是在做一个精美的艺术品。

我看得出了神,只听服务员喊道:“你们的烤鸭烤好喽!”回头一看,一个厨师推着盛着烤鸭小车正站在我们的桌子旁边,我赶紧回到座位。那鸭子色泽亮丽通体油润,香气四溢,看得我直咽口水。厨师用纸巾把鸭子的表面擦了擦,接着左手按住鸭子,右手拿着一把四五寸长的小刀,技术娴熟地一小片一小片地切下鸭肉,整齐地排成两列,最后将一排一排的鸭肉片顺到刀上,又快速地将刀上的肉轻轻一推,刀上的肉便又整齐地码在了精美的盘子里。

我拿起一张荷叶薄饼,夹起几块鸭肉蘸了甜面酱,还包了瓜条、葱丝,将这鸭肉包送入口中。哇!真是太美味了!油而不腻,外焦里嫩,一股香气扑面而来,沁润着我的味蕾。软软的,甜甜的,吃起来只觉香气弥漫开来,吃得我通体畅快。

吃着美味的烤鸭,看着台上精彩的表演,我十分地享受。突然,我的脑海里产生了疑问:为什么餐厅里面演京剧呢?我忍不住问服务员叔叔。叔叔说:“当然是为了吸引顾客呀!不过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咱老北京的烤鸭店,要传播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除了表演京剧,还会演变脸、相声和杂技,也会吸引外国顾客呢!”叔叔说着,一脸的骄傲。

这顿饭虽然等的时间比较长,但是美味的烤鸭、精彩的表演都使我难忘;而最令我难忘的,是他们店里为了传承北京烤鸭的美食文化,对制作工序和细节的坚守,对传播传统文化的一份责任。

走出店门,“天和晟烤鸭店”几个大字映在我的眼里,也留在我的心间。我坚信,他们会用品质与文化,上演属于他们也属于我们的更多精彩的北京故事。

篇四:北京故事

张子优

北京,一个亲切的字眼;北京,多么熟悉的名词;北京,记录和陪伴我十二个春秋,与它发生了太多故事的城……

周末中午的阳光照进房间,洒了我半床,任由它温暖着我的脚丫。今天,难得有半日闲,我倚靠在床头呆呆地看着书桌上的照片。里面的我拿着刚吹好的糖人儿,笑眯眯地看向镜头……渐渐地,眼前变得模糊起来……

我来到了庙会。人们摩肩接踵,来来往往,望向大门,写着“北京庙会”几个大红字。一只大手抓住我,顺势被拉近了人群里。大大小小的柱子上都缠满了红绸、黄绸,地上、墙上、铺面里都贴满了喜庆的海报,大人小孩都五颜六色,面露八颗牙齿的笑着说着,一时间合不拢嘴,欢庆的音乐声、小摊的叫卖声、远处的汽车鸣笛声……声声入耳,此起彼伏,爸爸也哼着小调,继续拉着我往前走去。

突然,一股淡淡的、腻腻的、金黄色的焦糖味飘入鼻腔,我一路沿着气味嗅过去,远远看见一个高挂的条幅写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糖人常”,下面一群小朋友大朋友围着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我快走两步,也找了一个空档钻了进去。

只见老人家用一根筷子在加热的锅里挑起一缕麦芽糖,麻利的拿起剪刀剪下一块适合大小的,先捏了一个窝窝,再沾上点白粉末,合拢口儿,用嘴一吹,麦芽糖在他的手里就变成了空心圆球,趁着热,他又用小镊子抽拉出基本样子,用小梳子和竹刀将细节修理好,三下两下一个活灵活现的大公鸡糖人就完成了。我也掏了10元钱选了个小狗样式。交钱时,我仔细打量了老爷爷,双手布满了老茧,我猜这应该是糖稀太烫和经常使用工具造成的吧,他军大衣的袖口虽然补了又补,但依旧很干净,脸上的皱纹很深,但面容和蔼慈祥,寒风中依旧微笑面对我们……在他递给我糖人时,我却在老人眼里看到了一种喜爱和莫名的留恋,“年岁大喽,做一个少一个喽,唉……”我分明听清了他喃喃的小声念叨,“老爷爷您为什么叹气呀”,他似乎明白了我的疑问,站起来伸伸筋骨,操着老北京人的那口儿化音说道:“吹糖人儿,会这门儿手艺的人越来越少喽,我今儿个78了,不知道明年还能不能给你们吹糖人儿?”说罢,他摸了摸我的头,“去玩儿吧”,我转身离开了这个摊位,看看糖人再回头看看老人家,忽然我似乎明白了些什么……

“儿子,吃饭了!饭后还有焦糖爆米花呦。”我回到了我的床上,在金色的海洋里遨游着、回味着……。

回味着我和北京的故事,回味着老爷爷的感慨………是啊,糖人、剪纸等这些民间的艺术形式,我们应该传承,让他们受到保护,这是我们人类的智慧与宝藏!北京,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无论九曲十八弯的皇城根胡同,还是象征皇权的故宫、园林,处处彰显着属于你独特的韵味。

篇五:北京故事

孙祺然

我的书柜里摆着一个水晶奖杯,那是我在2015年参加第五届中华文化小大使获得的全国三等奖奖杯。每当我看到它,就不由得回想起选拔比赛中那些过关斩将的往事。其中最让我难忘的事,是颁奖典礼前发生在北京的一个小故事。

第五届的小大使市级颁奖在故宫举行。颁奖前我们要完成一个任务:教外国友人一句中国话。如果你打小儿就住在北京,没去过故宫几乎是不可能的。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大也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殿宇巍峨,宫阙重叠,画栋雕梁,吸引着全球各地各种肤色的朋友,在这里找一个外国人真是太容易了。

可是,以我的英语水平,直接和老外交流还是有些胆怯。人群中,我看到了大殿前有位中国导游带着一群外国友人。我灵机一动,跑过去仰着头对导游说:“叔叔,我今天要完成一个任务,教外国人一句中国话,您能帮帮我吗”?导游叔叔弯下腰亲切地笑着问我:“好啊没问题,你想教他们什么呢?”我高兴地举起手中准备好的中英文牌子:“欢迎来北京”!导游叔叔笑着点点头,转身同旁边的几位外国游客交流了一会。几位白头发、蓝眼睛的叔叔阿姨开心地走过来围着我。导游叔叔跟我们介绍这些外国友人是来自美国的建筑师,进故宫之后他们的嘴就没有合上过,表示很难想象在几百年前,中国人就可以用木头搭建出如此气势磅礴的宫殿。一路大呼Amazing。

一位高大的金发叔叔笑着朝我挥挥手。他的腿看起来明显不太好,但为了方便与我交流,他很吃力地走到我身边蹲了下来,和我保持同样的身高,并把一只手搭在我的肩膀上,眼睛亲切地望着我,慢慢地用中文对我说“小朋友,北京真棒!你真棒!”

我兴奋地睁大眼睛,哈哈外国人都能说中国话,难道我还怕说英语吗?

于是我挺起胸脯用英语答道:“WelcomeToBeijing,WouldyoupleasefollowmeinCHINESE?”,

“sure”!

我举起手中的宣传牌,大声地喊出“欢迎来北京”,外国朋友们一起鼓掌一边跟我大喊“欢迎来北京”!

我们的声音响彻一座座宫殿,穿越一道道城门,看着四周巍峨雄伟、金碧辉煌的建筑,我心中生出一种豪迈:北京不仅有历史悠久的古建筑,还有摩登现代的鸟巢水立方,作为一名中华文化小大使,我想把这一个个美好的北京故事在世界各地传颂。

篇六:北京故事

盛慧礼

“快快快,要晚了,约好的面试呢!”妈妈喊道。

今天妈妈给我约了穿越表演的课程,我们要去的是一条叫做百花深处的胡同。一路小跑来到营地后,才好不容易松了一口气。接下来,要先去化妆间,涂点口脂,戴上发饰,穿好格格服。接着,就要去活动厅,由专业的老师——一群漂亮的大姐姐带着我们学习古代礼仪。那时的我就像个刚出阁的小格格,在“嬷嬷”的带领下学习着当年清廷后宫的一招一式。正当我沉浸在学习中时,一个“噩耗”传入耳中:“好好跟着姐姐练,一会儿有个面试,加油!”妈妈说。听起来非常轻松的语气,但这对我来说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我不禁想起当年的那个噩梦……

6岁那年的一个冬日,我们如约参加了一场芭蕾盛宴,小小的我和很多比我大的姑娘一起参加面试,不必说,能力的悬殊是毋庸置疑的。跟我一起面试的是位10多岁的小姐姐,她以一曲《小夜曲》轻松战胜了我,刚刚只学过几个手位的我被她惊艳的舞技震惊了,我傻傻地站在舞台上,不知所措!台下一个尖细的声音传入我的耳朵,就像千万把小刀扎在心上:“就这点能力,也好意思来?现在小孩不懂事,家长也跟着瞎胡闹。”评委也遗憾地对我摇了摇头。妈妈冲上来,一把拉住我的手就往外跑,一直跑,跑过那红瓦砖墙,喜庆的灯笼,玉白的神兽,还有那高大的胡同……虽然我们一直跑,使劲跑,可是随着泪珠一颗颗的掉落,它,还是成了我童年的噩梦……

“孩子们,准备上台了!”“嬷嬷”的声音惊醒了正在发呆的我,我的心开始“砰砰砰”地有节奏地打起了鼓点。透过窗户,映入眼帘的还是那红瓦砖墙,喜庆的灯笼,玉白的神兽……我担心那噩梦还会重演。

“3号,上!”评委带着京腔喊道,看见我还不动,又大声地喊着我,“小姑娘,不用怕,你很棒的!”抬起头,看到的还有小姐姐温暖的笑脸,“小妹妹,刚才你做得很好的,加油,去吧!”我吊在半空里的心放了下来,走上台去,开始了我的表演。这一次,台下等待我的不再是那一片片飞刀,无情的摇头,讽刺的嘲笑,而是评委们赞赏的微笑,观众雷鸣般的掌声,还有叔叔阿姨交口的称赞。果然,“解铃还须系铃人”,伴随着窗外射进来的那一缕阳光,我童年的噩梦也随之灰飞烟灭。

兴奋的我冲下台,拉住妈妈的手跑出了大殿,穿过红瓦砖墙,喜庆的灯笼,玉白的神兽,还有那温暖的胡同……我终于知道,我,原来,也非常的勇敢!

那一次经历让我记住了,北京有的不止是那淋着糖霜的糖葫芦,充满酱香的炸酱面,喜庆的灯笼,老舍笔下的茶馆……北京还有那厚道的人情,时刻温暖着我的心!北京真好,世界真好!

从那天起,百花深处胡同里,有了我美好的回忆,还有我的北京故事!

篇七:北京故事

戴绎欣

我的家乡在北京,那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许多特色小吃,驴打滚,灌肠,卤煮火烧等等,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豆汁儿了。

记得今年暑假,我们去昆明旅游,无论和谁聊天,只要说起我们是北京人,便会提到豆汁,喝过的惊讶没喝过的惊奇,“你爱喝豆汁儿吗?我们去北京还专门去喝,差点吐了……”,我听了一头雾水,心想豆汁儿是什么东西?我这个北京人居然都没听说过,不行,我得回去尝尝。妈妈听了我的请求,笑着说,豆汁儿的味道很怪你肯定喝不下去。听了这句话,反而更增强了我的好奇心,我倒要看看豆汁儿有传说中的那么难喝吗?回到北京我打听到北京鲜鱼口锦芳店的豆汁儿最正宗,锦芳是一家专门卖老北京小吃的老店,我跟妈妈迫不及待的跑到那里,远远就听见吆喝:“老北京小吃,酸甜-豆汁儿……”服务员告诉我,喝豆汁儿必须配上焦圈儿和咸菜。等豆汁儿端上桌,我看着这碗灰里透着点绿的液体傻眼了,一股酸臭味扑鼻而来,难道这就是传说中馋人的豆汁儿吗?我硬着头皮端起碗,屏住呼吸喝了一口,妈呀!差点吐出来,简直就是馊了的酸腐味儿,我不由说,“这也能喝”,旁边的一位爷爷正一口焦圈就一口豆汁儿咸菜津津有味地吃着,看见我的表情哈哈大笑着说:“小伙子,这可是北京地道的风味,自清乾隆就有,距今200多年历史啦!”老北京都爱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原来豆汁儿营养非常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夏天喝豆汁儿可解暑消渴,冬天能清热温阳,四季都有祛毒除燥之利。就是你有多重的感情与消化不良,几碗豆汁儿下肚准能治好。

老北京人都爱喝豆汁儿。我现在还能想起那个豆汁儿店服务员说:“喝不了豆汁儿就没有资格看老舍先生的作品。”看他一脸得意的样子我明白了喝豆汁儿是北京人的专利,恐怕算是最具代表性的京味儿小吃啦!

篇八:北京故事

张子潇

中秋节前夕,小区物业又组织了画兔儿爷活动,看着那些弟弟妹妹们画兔儿爷时欢乐的神态和表情,不禁让我想起三年前我和小伙伴一起画兔儿爷时的情景。也正是那次画兔儿爷之后,我和顺顺成为了最好的朋友……

记得那天,我和好朋友顺顺吃着月饼边聊天,她给我讲她的胳膊前几天摔伤的经过。我正安慰她时,一群小朋友跑过,冲着我们大喊:“走哇,一起去物业那里画兔儿爷!”我刚要拉着顺顺走,又想到她胳膊受伤了画不了画,真不想把她一个人丢下,但又特别想去画兔儿爷。顺顺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就冲着我笑了笑,说:“走,我们一起去吧,用不了右手,我可以用左手画呀。”于是我们来到了活动地点。

活动地点氤氲着中秋节的气氛,屋子里灯火辉煌。旁边的长辈们正在做月饼,有说有笑。两边的墙壁上挂满了灯笼。我们在长桌前坐下,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是一个未上色的兔儿爷、画笔和颜料。一位老师给我们讲起了兔儿爷的故事:“北京兔儿爷全国闻名,是老北京人过中秋节时的必备物件,中秋节前人们要给家里请个兔儿爷放在家里摆上一年,到了第二年中秋节前把摆了一年的兔儿爷在家门口摔碎,兔儿爷粉碎家里人的病也飘走了,然后再请个新的兔儿爷保佑家人新的一年健康。现在你们开始自己的创作吧!”伙伴们在民俗老师的指导下小心翼翼的为兔儿爷画眉眼、画嘴巴、上胭脂,上底色。

我也开始自己的创作。先用笔在兔儿爷的脸上画上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再画上兔子的“三瓣嘴”又换上粗工笔,在兔儿爷细长的耳朵上画上重彩,蘸上黄色的颜料,给他披上鱼鳞一般金光闪闪的盔甲……我画到一半时,发现顺顺正吃力地用左手画着,虽然她很仔细,但还是画的七扭八歪。我看着顺顺画完后十分伤心的样子,边安慰着她,边把我做的递给她,对她说:“我把我做的送给你,希望这个兔儿爷能把你的病带走,祝你早日康复!”顺顺拿着我送给她的兔儿爷开心的笑了,我也笑了……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转眼间又是中秋节。这次我和顺顺都做了令自己满意的兔儿爷,希望这个兔儿爷带给家人平安健康,也让我和顺顺成为永远的好朋友!

篇九:北京故事

李昕彤

“嗬,合着您是我二叔啊!”著名北京主持人李然刚把这话儿往这儿一撂,台下就热闹起来了。“哈哈”的笑声不绝于耳,我也险些笑破了肚皮。若是您要问我在哪儿,我会说是在八大处赶庙会。

2018年过年那会儿,我同父母决定去逛庙会。正巧八大处庙会离我家不远,我们便以那儿为目的地了。

八大处是一个山地佛教寺庙园林,那里的庙会果然也“地如其名”——要到真正的庙会还得先往上爬山。我们三人就迫不及待地爬了起来。

到达庙会后,我便立刻被庙会的热闹与繁华所震撼了。到处都有充满北京味儿的叫卖声、吆喝声。还有各种各样的新奇事物:有北京特色小吃软糯的驴打滚;有北京特色饰品生动的兔儿爷;还有演员上演特色的节目……这一样样精致的卖品、生动的演出都让我目不暇接。

没过一会儿,我就被一个有趣的节目吸引住了脚步,走近一看,原来是北京的一名著名主持人李然和另一位演员在表演相声,相声题目叫《北京话》。我欣喜地在心中呐喊:“今儿终于见到活的了!”这二位特意用喜庆的红色马褂代替了平时穿的西装革履,还挽上了白袖口,往这儿一站,有模有样地作了个揖,台下掌声四起。李然逗哏,做了自我介绍后,两人喜气洋洋地就侃开了。

就见李然眉飞色舞地说:“说相声的需要嘴啊!早上起来得基训啊!”“谁基训啊?”捧哏演员拉着李然急赤白脸地问。李然淡定地应道:“基础训练!”“您倒是说清楚啊!给我吓一跳,我还以为说相声之前都得找只鸡呢!”捧哏演员直擦汗。北京话有多种表现形式,就是“吃”也有很多说法“吃了吗?您呐!”“您餐了吗?”“您啃了吗?”“您把它开喽!”“您把它捋了?”“您垫补了吗?”结果捧哏演员回答的“驴唇不对马嘴”。再看到李然脸上的囧样,许多人都乐喷了。就连我身边站着的几位外国朋友也跟着笑得前仰后合,也不知他们听懂听不懂。看来相声还拉近了不同人种、不同民族的距离,这古老的艺术形式可真是博大精深啊!

庙会里有趣的东西还有很多,这不,我又被传统魔术吸引了,脚下好像被钉子钉在了原地。等表演结束后,我回头一看,哪还有父母的踪影!看着摩肩接踵的人流,就在我犹如没头苍蝇一样。就在我焦急万分时刻,“及时雨”——电话铃响起来了,一看号码我心里终于踏实了。

这次庙会之旅,让我亲近了北京人过年的传统,这里不仅有各式各样的特色小吃、丰富的艺术表演,还有数不胜数的时尚游戏。这就是我在历史与现代、悠久与创新互相交融的古都——北京的难忘故事!

篇十:北京故事

蒋雨航

古城北京故事多多,镶嵌四合院的高楼大厦之间,便是我美妙的记忆长河,每次追寻,总有一丝酸甜萦绕心田。

我的爷爷是个和蔼慈祥的老北京人,一团白花花的胡子,一副精致小巧的眼镜,稳稳地搭在他那根微低的鼻梁上。头发与鬓角全白了,但这都遮不住他那双无比透亮的双眼,让每个见到他的孩子都觉得无比亲切。他常常抱着三四岁的我讲西游、话水浒,说这北京城的奇趣妙闻。

我的爷爷有个拿手绝活,便是冰糖葫芦。冰糖葫芦是由山楂、冰糖等制成的老北京小吃,红红的山楂配上熬过后金黄的冰糖,那味道可叫一个绝。小时候的我最好这一口,天天吵着爷爷给我做。盼呀盼,等呀等,终于熬到了冬天,爷爷拿出一块小石板,和我一起用抹布擦干净,拎出早已备好的山楂、山药、冰糖、竹签,放上一口小锅,倒入冰糖,小火慢炖起来。此时调皮的我便在一旁玩这玩那,一会儿把汤勺弄掉,一会儿又把竹签弄断。爷爷便举起一根竹签,开玩笑似的打了打我的屁股,我马上就跑了出去,嘴里还嚷着:“爷爷欺负我!

哈哈……欺负我!”

可等到冰糖一熟,我哪还记着捣乱。闻着冰糖醇厚的甜香就飞奔到了厨房里,抱着爷爷的腿喊饿。爷爷笑嘻嘻地把我拽开,把盛有冰糖的小锅端到石板上,然后拿起竹签与山楂,飞快地串了起来。那手比变泥人的泥人张还快,比变戏法的刘秃子还灵巧,转眼间便串出了五六串。紧接着,爷爷举起一串山楂,往小锅里轻捷地一蘸,然后迅速往石板上一拍,只听啪的一声,爷爷又提起了竹签,定睛一看,一个个山楂均匀地分布着薄薄的金黄的冰糖。散发着诱人的气息。

我立刻馋了,伸手便给夺了过来,一口下去,冰糖的脆甜与山楂的酸甜交融在一起。“谢谢爷爷”,我兴奋地说,嘴里还含着一大块糖葫芦。爷爷冲我和蔼地笑了笑,手上仍旧没有停下。

转眼已过了好几年了,我常常坐在书桌旁,幻想着和爷爷再做一次冰糖葫芦,可是我们的故事已经无法延续,爷爷已经不在了。

篇十一:北京故事

段欣怡

“下面我们有请李老先生来为我们分享他的经历与故事……”电视里的主持人娓娓道来。话音刚落,一个戴着墨镜,佝偻着背脊的老爷爷被人搀扶着缓缓走上了台。这位老人看上去是那样的熟悉,听着电视里老爷爷的一言一语,我的思绪仿佛又被拉回到祖国70周年阅兵前的一个周末……。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空气中弥漫着北京初秋特有的芬芳,我来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会场—鸟巢体育场旁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顾名思义,它是为北京奥运会而建,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如同现代而忙碌的大北京的空气净化器,为市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健身场所。一进园门,如镜子般的湖水映入眼帘,湖边垂柳的枝条随风肆意地拨动着湖面,绿荫间,步道上,人们不分老幼,随性地奔跑着。我来到一块草坪,缓缓地坐了下来,用心感受着大自然无私的给予。孩子们追跑嬉笑的声音环绕在耳旁,微风吹起脸旁的发丝,轻拂着我的脸颊。环顾四周,只见一个戴着墨镜的老爷爷安详地坐在旁边的长凳上,如同雕塑一般一动不动地凝视着远方。他整齐的头发已经全白了,挺括的西装上衣兜别着一只老式钢笔。忽然一阵“嗡嗡嗡”的声响传来,我抬头一看,原来是国庆阅兵的演练战机编队。所有人都兴奋地仰着头,有些孩子甚至欢呼着,追着飞机跑了起来。唯独那个老爷爷,漠然地坐在那里不为所动,仿佛这个世界与他无关。大家都在为国庆高兴,为祖国自豪,难道他就那么傲气?无动于衷?

忽然,他的水瓶掉到了地上。他向前俯身,缓缓地蹲下并伸手向前摸索着,头来回摆动,却总也摸不到水瓶。是我误会了他!我连忙跑过去,捡起水瓶递给他,并托着他的手扶他坐回长椅上。“谢谢你啊!”“爷爷,您的眼睛……”“我这眼睛啊虽然看不见,但它是为了祖国科学实验而失明的,我也觉得值了。刚才虽然只是听见了战机的轰鸣声,但我仿佛看见了它们从头顶飞过,真是打心眼儿里为祖国骄傲……”爷爷的这番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我们的祖国之所以强大,正是因为无数像爷爷这样的人无私的奉献。

看着眼前的电视,憧憬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我的内心无时不为大北京,为中国而骄傲。从老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到新北京的阅兵、冬奥会。我们一手拿着科技的利剑开阵未来,一手拿着传统的药箱给前进的人类疗伤!老爷爷的故事让我在迷茫困惑时总能看到那些为了北京的发展无私奉献的身影,而我也希望在以后的以后,我也能成为其中的一员,在我最爱的北京,在我永远的故乡,写上一段相同的故事。

篇十二:北京故事

何欣燃

北京,在千年的文化积淀,百年的春华秋实下成长为今天的模样,随着时代的脚步日新月异。而恒古不变的,是那些历经沧海桑田而愈发厚重的历史记忆。故宫,这座见证了数不尽光辉和落寞的城中城,透着历史赋予它的深沉与庄严,在黎明中凝视着这忙碌而喧嚣的城市。

“这件瓷器是在清代康熙时期景德镇窑……”我怀揣着激动、兴奋与紧张,在放满珍贵文物的展柜前,我以一种从未有过的庄严肃穆的神情将早已倒背如流的资料娓娓道来,生怕会出一点儿差错。因为,此时我是以一位志愿讲解员的身份,站在这辉宏的故宫博物院中,哪怕我涉及的于整个偌大的紫禁城只是方寸之间,我依旧忐忑不已。

“很抱歉,打扰一下。”工作人员的声音打断了我刚刚找到的节奏,展厅内的所有人,齐刷刷的向声音的源头望去。

两位工作人员将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小心翼翼地搀扶着,颤颤巍巍地走到展厅最中央的展柜前,拿了一把椅子,给老人坐下。

就在大家都充满疑惑的时候,工作人员开口了:“这是当年护送文物南迁的老同志,他想来看看他保护过的文物。”我恍然大悟,便鼓起勇气对老人说:“老爷爷,我是志愿讲解员,大家都说文物南迁是个奇迹,您能给我们讲讲您的经历吗?”老人看着我胸前的红领巾,笑了笑,点了点头:“当年,我19岁……”

在老人的故事里,我仿佛来到了那个战火连天的时代。在一九三零年代,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故宫为躲避日军战火,运出了最为珍贵的一万三千多箱文物,在十四年的时间里,这些文物辗转两万多里分三路南下,穿越大半个中国,几乎没有一件损坏,“这在旁人看来是个奇迹,其实,不过是那时候的故宫人把文物看的比命更重要。”

老人深情地注视着那些文物,眼里漾着光。我泪润了眼眶,不止是一个人,这是一种来自灵魂,来自血脉的共鸣。

傍晚,故宫在太阳的余晖下笼罩着金色的光辉,胡同间灯火阑珊,灯笼被霞光点亮。或许,在这些文物所走过的漫长历史里,有许多同这位老爷爷一样的人,曾经追寻过,并且保护,拯救过它们。他们当中的任何人如果心念一动选择放弃的话,这些文物可能就不在这里了。在这每一个文物延伸出去的历史的长线上,是无数个被时代遗忘在尘埃,可却值得永远铭记的故事。

篇十三:北京故事

关亦秦

几块切成长方体的豌豆黄摆在一个塑料盒里,紧绷而不失水润的表皮给人一种吹弹可破的错觉。嫩黄的外皮,仿佛可以让人感受到入口的清甜凉爽,沁人心脾。可是此刻,面对着一盒豌豆黄,我却下不去嘴,似乎看见这几块小小的糕点中珍藏着的北京回忆……

那天朋友拉着刚到北京的我去南锣鼓巷,乐得受邀的我也不推辞,迎面来了几辆黄包车,我们俩毫不犹地上车了,想体会一下老北京风情。

“铃铃铃”,一辆自行车从黄包车旁骑过,留下一阵凉风,我赶紧抓紧了车座边上的扶手,听那黄包车师傅数落那人:“您瞧瞧这(zhèi)个,这像话吗这个?”虽是责备,却自带俏皮。

下了车,我和朋友边走边吃,不知不觉就到了一家点心店门口。我看着一大块黄黄的方糕问他是什么吃的,“这(zhèi)……这不是豌豆黄儿吗?”他倒是司空见惯地说。我学着他的样子,也故意把zhè读成zhèi,说:“哦,感情这就是豌豆黄儿呀。”一来一去,我俩都笑得前仰后合。

南锣鼓巷里人声鼎沸,比菜市场还要热闹,这儿是什么时候热闹起来的?它还能热闹多长时间?没人知道。但是如果你问问那些小吃,没准它们能跟你说清楚:驴打滚的绿豆粉里,包裹着英子的懵懂善良;老豆腐的热气中,升腾着祥子的可歌可叹;一粒粒冰糖葫芦上,更承载着数不清的回忆……只有这豌豆黄,不同于其他小吃的浮夸,自成一派,以清新淡雅为特色,绽出别样的美。

我还沉浸在想象中,那个熟悉的黄包车师傅的声音又响了起来:“哟,您可算来了,刚干嘛去了?”我拿起那盒豌豆黄儿,毫不客气地“回敬”道:“瞧把您给急的,这不是给您拿豌豆黄儿来了吗?”

坐上黄包车,我们离开了南锣鼓巷,但是这段北京故事却久久不能忘怀……

篇十四:北京故事

常皓博

炸酱面,是北京的标志。而我喜欢炸酱面,并不只是因为它代表着北京,更因为它包含着属于我的北京故事。

挑灯夜战的我疲倦地抬起头,桌面上闹钟的滴答声提醒着我时间已过晚上九点。这时,电话在我安静的房间里响了起来,很是突兀。“哦,是奶奶给我来电话了。”我自言自语,心里却没有勇气去聆听她那慈爱的声音。

“你周末有时间吗?我给你做炸酱面。”慈祥的声音中透着一丝乞求,她知道我有多么喜欢吃她做的北京炸酱面。我望了望桌上的作业,只好满怀愧疚与无奈地说了一声“不”。她听完重重地唉了一声,便挂断了电话。挂了电话我始终无法专心写作业,因为奶奶的炸酱面一直萦绕在我心头。

还记得小的时候,闷热的暑假使我烦躁,奶奶的炸酱面就像流经我心中的一股清泉,使我平静下来。为了给我做面,她总是去市场上买最好的肉,回来切成轻薄如纸的肉片给我炒酱。她总是坚持用六必居的酱,因为作为一个纯粹的老北京人,她觉得只有用北京老字号的材料炒出来的炸酱才最有味道。每当一碗拌好的面送到我手中时,我总是能看到翠绿的黄瓜丝、脆嫩的芹菜、金灿饱满的黄豆、白里透青的小白菜、橙黄的胡萝卜丝以及那细细长长的豆芽,一起均匀地点缀在筋道白净的面条间,让人食欲大开。每当一碗拌好的面送到我手中时,我总是立马接过,然后不管不顾的一通乱吃,任凭深棕色的酱汁调皮地在我的脸上奔走。奶奶总是一言不发地看着我,脸上带着慈祥的微笑。

可我却不知道,奶奶为了这一碗面费了多少心思。夏日的厨房,蒸气缭绕,奶奶弯腰切肉的身影在雾气中若隐若现,为了把肉切到合适的厚度,她总会带上老花镜。当那一块肉变成一碗晶莹的肉片时,她宽宽的额头上早已布满了亮晶晶的汗珠。

奶奶的老北京炸酱面伴我一天天长大,也伴她一天天老去。后来我来到城区上国中,周末沉重的作业时常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也就忘记了还住在郊区一直盼着我回去的奶奶。不知为何,此刻的我有些患得患失。我害怕有一天当我长大了,推门回到曾经的那个温馨的家,想再吃一碗奶奶做的炸酱面时,那个能无怨无悔地给我做一碗面的人已经永远离开了我。想到这,我拨通了奶奶的电话。我已经下定了决心,或许我可以辜负一碗老北京炸酱面,但我无法辜负这割舍不断的、血浓于水的亲情。

时间一跃来到了星期天,我来到奶奶家,她早已在楼下等我。看到我,她从头到脚都洋溢着笑意。祖孙俩人说说笑笑来到了楼上。当我写完作业的瞬间,奶奶就端着一碗面摆在了我的面前,看着那喷香喷香的面条,我的世界顿时模糊,唯一清晰的却是奶奶那慈爱的面庞。

一碗炸酱面,看似朴实无华,却是奶奶给予我的最纯粹的爱。我想无论以后我变成怎样的人,都不会忘记这碗面的味道,都不会忘记我与炸酱面的这段故事,更不会忘记帮我写故事的那个人。

篇十五:北京故事

陈静怡

此时,我正和朋友们走在人来人往的北京的南锣鼓巷,小商贩的叫卖声和人们的交谈声,让这里十分热闹。就在这时,两个小孩从我身边跑过,他们手中图案奇特的糖画吸引了我的目光,同时也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那是我7岁那年的春节,我与小尚在妈妈的引领下一起去厂甸逛庙会。进门多走多远,就看见一位老先生在一扇红门的门墩旁边画着糖画。我眼前一亮,没经妈妈同意就迫不及待地拉着小尚挤到了摊子前。只见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留着胡须,身着汉服充满京味儿的老先生一手扶着桌子,一手在迅速画着。虽然脸上布满皱纹,皮肤黝黑,可他的眼神是坚定的,笑容是和蔼可亲的,手上的动作也十分娴熟。金黄色的糖浆随着他手的或快或慢、或高或低的运动而画出一条龙,没过多久一条活灵活现的龙就映入了我们的眼帘。他看见了围观的人多起来,更是兴致大增。微笑着,一手指着面前的图案转盘,一手还握着盛满糖浆的勺子,笑眯眯的说:“小姑娘,来个糖画儿吗?图案可以随便选。”我高兴地看着刚画好的龙,手指指向了那边。老人看出了我的心思,笑意更浓了,顺手将扎在一旁的龙拿了下来。小尚也挑了一只活灵活现的长耳兔子。老先生笑着将糖画递给我们,胡子也一抖一抖的。我们将钱递给了老先生,老先生身子向前一探,用他那饱经风霜的双手接过了钱,“好嘞,下次再来。”我十分开心,一直在手中把玩着,没舍得吃。龙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浅浅的金光,看久了,那龙须仿佛动起来。正在我入神之时,突然“咔嚓”的一声,糖画脱了手。

我定定地看着地上已经四分五裂的龙,一股怒气涌上心头,我用杀人的眼神看着正敲锣打鼓的游行队伍,一跺脚,一撇嘴便一个人开始生起了闷气。小尚发觉了我的异常,拍了拍我的肩膀,安慰了我几句,而我却十分不耐烦,用手推开了她。谁知用力过猛,她的糖画也落了地。我见她眼中隐隐闪着泪光,我便知道自己做错了,可又不知道如何开口,我欲言又止。这时,她擦着泪水跑开了。我的心凉了,这时我才知道自己有多可恶,本来就和小尚没关系,我却那样对她,我失魂落魄地站在原地。没一会,我看见小尚跑了回来,手先是背在后面,然后又像变魔法似的从背后拿出了一个东西。我定睛一看,是一幅糖画!上面有一个爱心,还有我们的名字!此时,我的眼眶湿润了,她也笑了。走出几步我禁不住回头望了一眼那位老先生,他正捋着胡须看着这边,脸上还是那个笑容。

如今,再度行走在这热闹的胡同,我无尽感慨:这红砖黑瓦依旧在讲述着胡同里发生的故事,也不知还能否再见到出现在我故事里的那个与我一起吃糖画的朋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