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2000字高中作文

来源:瑞思作文网 1.81W

“从基层看上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农村,是中国的根本基层,而中国现存和新兴的很多阶层也是从农村走出去的。因此,乡村,一直是中国很重要的词汇,也是很重要的论题。

乡土中国读后感2000字高中作文

——题记

泥土哺育了中华民族世代人民。

在我看来,“泥土”这一词汇于中国人而言不仅是物质的具象,也是中华民族性格中的一个信条。

“粘滞”,这是泥土的特点,粘滞的泥土能塑形定型,可另一方面,粘滞的特点会令一方土地不进寸步。

正是土地作为根基塑造了中华民族的荣光,但也是“土地”束缚了中华民族的飞翔。

这“土地”,便是乡土社会。在乡土社会里,生活的常态是“自给自足”,生活的未来是“一眼看得到头”,贯穿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亲友”“熟人”。一块能用脚步丈量,曾不盈百里的土地,黏系着许多家庭的数代人。生活模式的固定,生存空间的不流动,每一个社会圈子相对于孤立,这所构造的便是熟人社会,是没有陌生人可言的,是非开放的,也是板结的。每一个人从降生到归根都与熟悉相伴,所拥有的约定俗成的默契感与一句“乡里乡亲”的作用往往是大于法律与规章制度的信服力,这是由于熟人所带来的可靠性而维系了人们之间的信任关系。但这样的约定俗成却往往不适合于当下的由陌生人组建的新社会。而对于骨子里生于泥土的中华民族来说,走出乡土社会的舒适圈与适应无人相照的新社会往往是有难度的,这正是土地所束缚的第一点:跨出熟悉的圈子,接纳新兴事物。因此乡土社会里的习惯不可避免的流俗,“土”这个字眼被划入了顽固的境界。

似乎是为了修正乡土社会中的“土”与“愚”,文字下乡轰轰烈烈。但乡土社会中的人们“愚”,是因为他们智力低下学习能力不强吗?显然是没有依据和说服力的,毕竟城市小孩可能认字强而认不出麦子,但乡村小孩就能认麦子捉蚂蚱可不识几个字。这里的“愚”便落在“知识不足”“心灵顽愚”这一点上。可在乡村社会里,文字作为一种记录思想,交楼思想的符号图画,其实是多余的。因为村人间过于熟悉的亲疏关系和狭窄的人际交流结构与乡村封闭式的社会环境使得整个乡土社会属“面对面交流群”,传递信息往往只需要纵向与横向的口头传递。而文字本就是因人们在交流与传达过程中由于时间与空间上的阻隔产生的,在熟人圈中,无需顾虑这些阻隔,那么文字的存在就不重要了,实用性会大打折扣,这也正是我国在初步推行文字下乡以达到“扫盲”目的时会遇到困难的原因了。扫愚最终要改变的是思想,而文字在其中起的只是载体作用。当文字这个载体于乡土社会中行不通时,那么我们就要去改变做法,调整思了。

除了被城镇人评头论足的“愚”,乡人被玩味最多的还有另一个字眼“私”。是古言中:“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私。费孝通先生在社会结构分析后,为乡土社会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

这便是本书的核心关键词。

所谓差序格局,每个人都是以“己”为中心延伸出一个关系网络,但这个网络是非固定的,可伸可缩可开可合,常常牵一发而百动,会因中心势力变化而整个网络风起云涌,正如《红楼梦》中的中心贾府,鼎盛时人人想分羹,树倒时一地猢狲散;也如一个改姓的王朝,皇帝作为官僚系统的中心一下台,那么周边的官僚也会跟着转换。得见中国传统的思想中充满着自我主义的价值观。这来源于儒家文化所讲究的从“身”到“家”到“国”最后“兼济天下”,如同水波荡开圈圈涟漪的循序渐进,层层扩大,可始终讲究的还是“己”这个核心。所以儒家大拿孟子会痛斥墨子的“兼爱”,因为在儒家的道德体系中,“爱有差等”,一切的道德体系以差序格局为中心。中国人的团体道德感缺乏,导致其道德观念中不存在一个有概括性的标准,这标准会由于亲疏关系而界定,道德存在了一定的伸缩性,法律不够拥有强制性,产生了所谓的“人情社会”,中国人民也是古往今来地讲究人脉和关系。某种角度上称为重情义,但在于公角度上又不免会感叹无奈。

差序格局并不只是大社会的格局,它同样在中国传统家族中有着很强大的存在感。与西方国家独立且团体界限分明的家庭不同,中国家庭更像一种事业组织,因此会有束缚规矩似的“三纲五常”与“三从四德”,在结构上常呈现“父子”或“婆媳”的纵向坐标轴,夫妻感情就像合作伙伴一样放在了旁轴的位置,情投意合不是结合的旨意,讲究的通常为一个“合适”,因而一切会影响秩序的因素将会被遏制。夫妻的关系淡漠,一代代延伸下去,也导致男女两性间出现了隔膜。“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成为了代代相传的定理,在乡土社会中造就了同性关系的壮大。

“礼治”“长老统治”与“关系主义”是乡土社会方方寸寸土地上黏连在一起的,一同构建了乡土社会体系,并延续了数千年,影响力至今非同小可——

——自新中国以来,我们国家不断发展开放,传统小农社会在千百年间第一次遭到了风云巨变,它以迅雷之速式微,中国被推上了工业国的改革道路。但对以农民作为基层力量的中国来说,“习俗”“人际关系”仍然是中国现代常常被讨论的词汇,仍然在国民心中占据关键位置。因此我们在探究中国的“国民性”时便要从我们的根基——乡土社会出发。这正是《乡土中国》被我们称道与传颂的原因。

中国人,中华民族的性格本身有着延续性。旧中国人身上被痛斥的“麻木冷漠自私”作为一个标签贴在身上,这其实也是令世人惊诧的:为何千百年前中华民族给世界的印象会是武德充沛,刻板又有活力的民族呢?

这不是什么基因突变,而是社会性质的突变,在马克思的话中可见一斑:“它(西方资本主义)正在按照它自己的面貌来为自己构建一个新世界。”在资本主义社会面前,一个封建主义的小农体系社会中的民族性格似乎就不适宜这个时代了。如今,中国开始融入这个现代社会,可中华文化的稳定性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有所改变的,中华文化在民族性格上存在的一定粘滞性是我们需要正视与改进的。因而在探究《乡土中国》时,我们需要看见费孝通先生从“中国人为什么注重礼法”“落叶归根”“私与自我主义”“文字下乡工作的困难”“血缘与地缘”等等中所进一步挖掘中国性格产生的深层原因,然后进行现代化的转化。

中国人生于土,在土壤中培育经济而诞生盛极一时的农业大国;中华民族立于土,在土地上创造了名为“中国”的奇迹;中华文化归于土,在泥土里深藏着中华文化的根基;中国社会探于土,在乡土间挖掘出中国社会的本质。

乡土中国,乡土中国。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