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通用10篇)作文

来源:瑞思作文网 2.27W

篇一: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通用10篇)作文

莎士比亚说:“书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这学期我们学习了《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老师推荐大家共读《呼兰河传》一书。这本书是中国著名的女作家萧红笔下的,里面满满的是荒凉。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四章。

这一章主要讲作者通过回忆院子里的破东西,描写出一个特别荒凉的景象。在祖父的校小院中,有养猪的,开粉房的和赶车的。眼看旧房子快要倒了,随时都有危险,可他们还是一如既往的住着,就这样日复一日的醒来又睡去。读到这里我也非常气愤,人们怎么能这样无知呢?难道他们从来不会为以后着想吗?

每到下雨天的时候,房子就更不争气了。大大小小的桶摆满了屋,雨点落到桶的那一瞬间,滴滴答答的,就像奏响了交响曲一样,真是令人哭笑不得啊!也许你会问这是为什么呀?因为修建房子需要花钱啊!请大神,放河灯,逛神庙,他们却又那么豪爽,可修整房子却要花钱的呀!呼兰河的人就是敲烂他们的脑壳也不会清醒的小镇的人们意识短浅,自私愚蠢,前途迷茫,仿佛世界的一切都是模糊的。

在生活中我们可不能像他们一样,只有追求完美才可以活的更加出色,精彩,有趣。

篇二:呼兰河传读后感

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呼兰河传》书中讲述了萧红从小出生在呼兰河童年的故事。

呼兰河的冬天是非常的寒冷,过了一夜就冻的门都打不开了,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十分生痛,手背上脸上都被冻得裂口,人人都说冬天真可怕,房子上挂满冰凌,别看动物们有厚厚的皮毛,它们也是冷的不得了,不停的叫唤。

萧红从小出生在呼兰河,因为父母和祖母对萧红十分冷淡,所以萧红从小就喜欢跟祖父在一起。祖父是一个为人非常和谐可亲的人,萧红和祖父一起劳动种地,她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的小姑娘,但有时很天真,干了很多傻事,例如把韭菜当野菜扔掉,把狗尾巴草当谷穗留着……等,祖父也不责骂她,而是耐心的教她,祖父给田地除草,萧红看到很多玫瑰花,就去摘了一些回来,插到了爷爷的帽子上,爷爷闻到了玫瑰花香,说真香,十里路都能闻到,萧红情不自禁的开怀大笑。

童年是快乐的,有时候也是悲伤的,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浪漫的年龄,而她却被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因为活泼不像媳妇,所以婆婆一天打八,还把她吊起来,狠狠的抽,打她是为了让他懂规矩,遭受惨不忍睹的非人折磨,最后惨死,难道是因为婆婆的愚昧残忍吗?当我读完这本书,我懂得了,不是某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小城的问题,可怕的封建迷信人民对于生死的茫然无知。

读完这本书,让我知道了每个人的童年竟然如此的不同,让我们珍惜当下的生活吧。

篇三: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是由著名作家萧红写的。文中主要讲了从小生活在呼兰河这个地方的萧红,记录了萧红小时候的故事。

这篇文章分别分为七章。第一章描写了呼兰河的街道上的店铺有各种各样的,以及详细的描写了街道上的大泥坑。第二章写了因为呼兰河的人们怕“鬼”,举行了各种活动。第三章写了“我”与祖父在后花园里的美好时光。第四章写了“我”的家是荒凉的。第五章写了小团园媳妇惨死的经过。第六章写了有二伯的古怪。第七章写了磨倌冯歪嘴子的故事。

其中,我对第七章的印象最深刻。文中写了“我”家有一个磨倌叫冯歪嘴子,他很贫穷。人们都看不起他,过了一段时间,冯歪嘴子娶了个妻子,人们并没有觉得什么大不了的。当他有了第一个孩子时非常开心。冯歪嘴子有了第二个孩子时,妻子因为难产而去世了。他并没有放弃生活,反而更有信心生活下去。人们觉得他的孩子肯定很快会死去,但并没有这样。让人们更加不可思议起来。每次冯歪嘴子吃饭的时候,人们都会找借口不让他吃菜,他并没有觉得人们在潮讽他,反而以为人们说的有道理……

我们要学习《呼兰河传》中的冯歪嘴子,不管别人说什么,都要努力地生活下去。要微笑着面对生活,不能退缩。

篇四:呼兰河传读后感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首凄婉的歌谣。

——茅盾

《呼兰河传》是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以一个孩子单纯天真的视角,描绘了一个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世态人情以及自己童年生活。随着作者内心深处的记忆,我仿佛身临呼兰河之中,共同感受着作者对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以及对“孤寂与苦闷”情怀的反思。

那时的呼兰河是欢乐的,“我”的眼里处处新奇,摘一个黄瓜,拔一棵白菜,用颜料往指甲上染,用观音粉往门上划,就算是“火烧云”出来也可以盯上它一两小时。但“我”那童年的乐趣掰尽手指也只有这么多了。只有那一个慈祥而有童心的祖父为“我”的童年增光添彩。

祖父的眼睛总是笑盈盈的,并非是呆呆傻傻的憨笑,也并非是兴高采烈的大笑,他笑得像个孩子。“我”总是跟着祖父,似乎有他的地方就有无尽的欢乐,祖父还没起床,“我”的耳旁总会响起“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诵读声。到了傍晚睡觉时,祖父也总会给“我”讲故事,但那点小小的乐趣,怎能耐得住寂寞?

写到这儿,“我”的笔锋陡然一转,写家中的荒凉之景,“刮风和下雨,这院子是很荒凉的”“多大的太阳照在上空,这院子也是荒凉的”,原本的青草绿树,花朵昆虫,都被破旧残物取而代之,没有什么乐趣。邻居们的生活几十年如一日,

刻板单调,而那路过的黄鹂留下的歌声,也许是那冬天里的一丝温暖,黑暗中的一抹阳光。

那时的呼兰河是无知的。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下雨天,都会遭受深陷其中的危险,淹鸡淹鸭,闷猪闷狗,遭遇许多次的危害,却无一人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这一泥坑子也误导了人们许多事,人们吃猪肉,却被商家哄骗说猪肉不是瘟猪肉而是淹死猪。这些事可笑而又令人深思。

两位主人公的故事最令人唏嘘。

小团圆媳妇深受封建思想迫害。“很快,小团圆媳妇被抬进大缸中,满是热水,滚烫的热水。”“她在缸中,叫着,喊着,跳着,好像她要逃命似的狂喊。”“她脸浇的通红,她不能在挣扎了”,小团圆媳妇的死迎来的不是哀伤和叹息,而是一片掌声雷动和哈哈大笑。“我”用悲愤的笔调狠狠地鞭挞了这一践踏生命的行为,这种封建思想,迫使着后代一步步走入死亡的边沿。

冯嘴歪子和邻家王大姐不声不响的来了个“隐婚”,生了小孩,但后来王大姐承受不住病痛的折磨死去了,冯嘴歪子毅然拉磨,买年糕,承担下了抚养儿子的义务,并坚强的活下去,即使生活似一个人遍体鳞伤,到后来那每处伤口都会成为身上最强壮的地方。

《呼兰河传》的动人故事,泪中带笑,笑中有泪,可是仍有美,即使有些病态,却不能不使人炫惑。

篇五:呼兰河传读后感

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我感触颇深。她用儿童的视角,谱写了一方水土的风俗人情,一部凄婉的歌谣。文章的语言看似十分平淡,但是细品其中,人世间的辛酸苦涩,无不浸在其中。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当属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她精于算计,愚昧无知,认为婆婆打媳妇是理所当然。就因为小团圆媳妇仅仅有12岁,长得却像14岁那么高;太大方了,不知道羞;吃饭吃三碗,(那时候社会处于男尊女卑的状态。)她就要给小团圆媳妇儿一个下马威。她把小团圆媳妇打伤了,打病了,也打心底不愿意正当地买药治病,因为他们不相信药这种东西,他们只相信神,甚至还认为小团圆媳妇儿不是被打病了,而是被鬼附身了。他们找来跳大神的跳跳大神,花50吊钱给云游真人来医一医、破一破,还一直寻找所谓的偏方来除掉小团圆媳妇身上的鬼。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只能忍受着直到被活活地折磨死!小团圆婆婆竟没有感到有什么不妥,让人觉着又可怜又可恨。

我看到这里,心中突然有了一分怜悯,九分愤怒。通过对小团圆媳妇遭遇的了解,我才知道呼兰河这个地方是多么地迷财信鬼。呼兰河有很多节日,这些节日中十个有八个是为鬼、为神而创立的。作者为此道出了世间的不济以及被压迫者可悲的生活境地。没有愤怒的控诉,字里行间却在鞭挞着当时的社会风气,谴责人们冷漠麻痹的生活状态。

一个个凄婉的故事宛如一个大磨盘,将你的心,压着、碾着……所幸故事里还有一个冯歪嘴子。他是呼兰河未曾泯灭的一线希望和生机。冯歪嘴子不顾旁人的冷眼,勇敢地追求个性自由和家庭生活。妻子亡故后,他坚强地扛起养家糊口的责任,拉扯两个孩子长大。他觉着自己会在这个世界上生根、长牢。

看到这一个个凄婉的故事,我心里涌起了一番波涛,恨不得直接穿越,警告那些人们不要再迷财信鬼啦!他们因为这个害死了多少人呐?如果那时候,社会男女平等,没有迷信,没有赌博,没有男尊女卑,人人都是平等的,这世间会多么幸福呀!

总之这是一本很难得的散文作品,又像一首叙事诗,怀揣着童年难以忘怀的往事,娓娓道来。蝴蝶、小虫、黄瓜、倭瓜和开满玫瑰的后花园,还有那绚丽变幻的火烧云,它们是那么的美,一切是多么的梦幻。而后几章故事又是那么的辛酸幽怨,苦不堪言。但是冯歪嘴的儿子依然活着,又给人带来了希望。

《呼兰河传》是一曲悲喜交加的歌。

篇六:呼兰河传读后感

于泽强

最近我读了一本让我深受启发的书——《呼兰河传》,它是女作家萧红写的。

在书里我比较喜欢阅读主人公萧红和祖父在干活的片段,因为读到那里时,我总会感到浓浓的爱。主人公萧红并没帮祖父干活,只是在搞破坏,而祖父却一点也不生气,一点也不感到烦,跟萧红有说有笑。

在书里还有一个让我记忆深刻的人,她就是团圆媳妇。她是老胡家的童养媳,在她十二岁时,由于太高了,长的像大人一样,她家人向外人都说她十四岁了。但她在家每天都要被打,有时在夜里还能听团圆媳妇的哭声,过了几天她不哭了。接着,她婆婆就找人给她跳大神,说是驱除她身上的鬼魂,这是一种迷信的做法,可是那里的人却十分相信。结果跳着跳着,反而给团圆媳妇跳出了病。最后她婆婆为了给她赶鬼,便决定用开水给她洗澡。最终不料,好好的团圆媳妇就被烫死了。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愤恨的举动啊!

还有一个令我敬佩的人,他是冯歪嘴子。他憨厚老实,积极乐观,敢于挑战。但他无论怎么努力都得不到人们的尊重。当他老婆生下第二个孩子死去时,竟有人到他家里等着他自杀,但他并没有放弃,勇敢地面对生活,养活他的两个儿子。

茅盾说,《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我读了这本书,从作者萧红身上,懂得了要珍惜时间,因为每一个人只有一个童年;从冯歪嘴子身上,我懂得了要乐观地面对生活。

篇七:呼兰河传读后感

开学初,我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萧红写的《呼兰河传》。它的内容丰富,引人入胜。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几个小故事。

那时的豆腐是奢侈品,晚餐时若能吃一块豆腐,那就是非常美好的事。有一些买不起豆腐的穷人家,他们小孩的梦想就是开豆腐坊,甚至有一个人倾家荡产,宁愿自己破产,也要去买一个豆腐吃。这其中表达了穷人的悲惨境遇,他们的一生就是那样,省吃俭用,连一块豆腐也买不起。

女性在旧社会的生活可以说是很悲哀的。在庙会上,人们在老爷庙里都是很虔诚的,但是在娘娘庙,人们一点都不敬重娘娘,只有为了向她讨子讨孙才稍微拜一拜。这也反映了当时女性是多么的不起眼。

书中还讲到了一个小团圆媳妇的故事。她本来好好的,却被折磨,挨打挨骂,被虐待,她的心里其实是很委屈的。她想回家,却被人们说她身体里有鬼,要驱鬼,什么民间偏方都不灵,最终被逼到了烫水里“洗澡”,还是被折磨死了。作者通过小团圆媳妇的事来反映女人在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中的不幸命运。

读完这本书,我感触很深。这三个小故事只是书中的一个小缩影,但表达了这位女作者对于旧社会的愚昧、落后、黑暗的不满和愤怒。萧红是当时社会中难的一见的女性精英,但很多女性生活非常艰难。新旧对比,社会进步了,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女孩子们也不受歧视了。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女孩子们要自强,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篇八:呼兰河传读后感

陈依泉

今天我读了一本叫《呼兰河传》的书,书里讲了好多“我”和祖父有趣的故事,如果你想知道就往下看吧。

我记得有一段特别有趣,讲了“我”在后园里摘了一束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知道,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从这能看出祖父非常幽默,非常疼爱我。作者出生时祖父都已经六十多少了,作者三、四岁时,祖父快七十了,七十岁的祖父非常爱作者,他们爷俩在后园笑个不停。祖父的后园就是小作者的天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都是自由的。书里讲到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在那个大坑里淹死过人、猪、狗、猫、马,那个大坑家家户户都知道,有的人说拆墙,有的人说种树,就是没有说把这个坑填平。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快乐的,也是寂寞的。她从小在后园里长大的,作者和祖父在后园里一起玩,一起干活,作者和祖父时时刻刻在一起,因此她童年充满了快乐。

这本书中写了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才十二,本该是有一个无忧无虑、快乐的童年,而她却早早的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工养媳,是多么的可怜!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用知识变得智慧,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也没有可怕的战争。

《呼兰河传》这本书我读完了,可我的心还停在那灰色的境界里。

篇九:呼兰河传读后感

小故事下的残忍社会——《呼兰河传》书评

陶心茹

《呼兰河传》,儿时便略有耳闻,但无理由可买,现在应老师要求算是圆了一个小遗憾了。初看序言部分写的是“小说《呼兰河传》”,但从结构看,书中的章节并没有一环扣一环的连贯性,倒像是思路之所及,想到哪里便记下来,是一篇散文;从内容讲,这里面的故事更贴合作者的童年,说是萧红的自传,好像更准确一些。她阐述了自己的童年,里面的人物都是一些“小人物”,发生的事情也没有惊天动地,但在这些小事下,承接的却是整个时代的背景,揭开了表面的平和,是残忍的封建社会。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团圆媳妇的故事。作者以人们对老胡家的看法“老胡家人旺,将来财也必旺”为开头,所有人都看起来一片和睦。接了一个“团圆媳妇”(童养媳)后,人们便围在他们家中的门口凑热闹,但是他们随口的议论,却成了害死那小姑娘的导火索。“太大方了”“长得那么高”,除了作者和爷爷,其它人都认为那团圆媳妇不好,需要“狠狠地管教”。看到这里,我有些不解,在人们的印象里,什么样的姑娘才算合格呢?人们对合格的团圆媳妇似乎都有一个一样的轮廓:不高也不矮,不胖也不瘦,不大也不小。难道我们能说他们是不对的吗?不,他们只是被几千年封建的沉淀困住了手脚,其他人都这么想,似乎就没什么不对的了。

“三人成虎”,是对的。老胡家的婆婆听了别人的看法——或是自己也想找个撒气的受气包,开始打她、虐待她。据她在“云游真人”给团圆媳妇看病时说,打了饭碗、丢了针、跌了筋斗,“她打谁呢?谁能够让她打呢?于是就轮到小团圆媳妇了。”而其余的众人呢?小团圆媳妇的死虽与他们没有直接关系,但他们却是整件事情的推手。他们没做错什么,倒是十分热心:在媳妇生病时殷切地出主意,在媳妇被热水活活烫晕的时候出了几滴眼泪……他们又做错了:出的主意都没有不和封建迷信不搭边的,让媳妇受了许多的无谓的苦;在媳妇被热水浇的时候冷眼旁观……

你能说他们不热心吗?他们是故意的吗?不是,他们和那婆婆一样,都是“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无数牺牲者中的一个。从现在的我们来看,我们十分同情团圆媳妇,于是对始作俑者十分痛恨——不是说婆婆和村民们无罪,但他们不足以担起所有责任。他们,只是封建礼俗下的奴隶!何以如此猖狂?因为他们背后,站的是残忍的封建社会!

“我看出他话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他们的牙齿,全是白厉厉的排着,这就是吃人的家伙。”鲁迅先生一生致力于文学革命,他向全中国人民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封建主义吃人!而萧红女士也亦如此,很多人不理解她,认为她的一生是悲哀的,其实不然。她与团圆媳妇一样,怀着寂寞的心情回忆小城,斗争着整个大时代!

《呼兰河传》,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篇十:呼兰河传读后感

祁姝涵

《呼兰河传》是民国女作家萧红所著。它正如著名作家茅盾所说:“一首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萧红以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和口气,写成了这篇“如诗,如画,如歌”的小说。

全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五章,讲胡家的团圆媳妇。团圆媳妇是个童养媳,才十二岁。她的婆婆很会持家,对家里的家禽家畜很是爱惜,对鸡鸭猪狗都舍不得打,怕打了猪不长肉,怕打了鸡不生蛋……唯独对小团圆媳妇,却毫不留情,每天打八场骂三场,还美其名曰:不打成不了好人。结果,打出病来,也不去大夫那儿治病,迷信地东家要个偏方,西家讨个秘方,把团圆媳妇放热水里热昏,再用冷水浇醒。如此这般折腾了许多次,活生生地把这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折磨致死,人财两空。

从这个故事里,我不仅读到了一个生活在公婆打骂下的童养媳悲惨的命运,更认识到那个时代女子低下的地位。书里说到,当地男人打妻子的时候,都会理直气壮地说道:“娘娘(庙会上的子孙娘娘)还得害怕老爷(子孙娘娘的丈夫)打呢,何况你一个长舌妇!”可见,男人打妻子,婆婆打媳妇在那个年代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连明媒正娶的女子都难逃脱被打骂的命运,更何况一个地位卑微,甚至可以说半是媳妇,半是佣人的童养媳。

热门标签